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2025-10-05 05:13:15 责编:小OO
文档
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战略咽喉之地街亭失守,蜀魏攻守之势逆转,蜀军被迫退回蜀中,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大业再度失败。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除身首分离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赵括式的人物形象。  

探讨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从人才观的角度出发,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马谡是不是人才;第二,如果不是,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那就有任人唯亲之嫌,自然失守之责就必须全部由诸葛亮来承担。如果是,马谡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为什么会失守街亭。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胸藏韬略,出谋划策是他的强项。《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写道,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乱时曾问计于马谡。马谡先对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其揣摩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确实高人一筹,然后他又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对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采用其计,终七擒孟获,收服人心,稳定了后方,使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曹魏。第九十一回,马谡又向诸葛亮献离间计,使曹丕心疑,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去掉了诸葛亮的一块心病。从这两计所取得的成效来看,马谡的能力是无需质疑的,这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英雄造时势的三国时代,马谡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他为什么仍有街亭之失呢,这就涉及到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了。在此,我们设问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人才,也许有人不屑回答,诸葛亮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他不是人才,天下还有何人可称才。但是,如果以关云长为才的标杆,诸葛亮能做到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吗?如果做不到,诸葛亮自然不能称为人才了。这个假设说明一个问题,人才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它的评判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某个参照系为标准。如果从智囊者的角度思量,马谡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幕僚,但如果从战地指挥官的要求评价,既没有实战经验又死搬教条,称马谡是一个人才,那就有点难为他了。诸葛亮弃之所长,用之所短,失守街亭自然就不奇怪了。 

人才具有实践性特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人是否是才的唯一标准,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并不能泛泛而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业绩来体现。诸葛亮之所以认定马谡是个人才,也是通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结果。如果没有那两计所取得的成功,诸葛亮会用马谡守街亭吗?当然街亭之战的实践也证明,马谡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将。但这并不能否认马谡是一个人才。 

马谡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错误地使用的。他的悲剧,既有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是用人者的责任。这个教训,对我们有很多深刻的启迪。   

总之,人要用其所长。否则,你说,你是“斩”还是“不斩”?用错了人,应该“斩”谁?所以我们不论是口腔管理者还是医生都要在用人方面要知人善任,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使我们的口腔诊所飞快的发展和拥有稳定的患者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