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愚公移山》复习
2025-10-05 05:13:25 责编:小OO
文档
                       23、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列子,名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前期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则________故事,它一般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                   )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 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

③ 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一厝朔东   __________________ ⑤ 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词语的古义。

(1)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手指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毛发          

(3)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         今义:休息      

4、一词多义:

(1)“毕”① 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② 群响毕绝(   )

(2)"且"   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③ 且怒且喜(   )

(3)“固” ①汝心之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③吾义固不杀人。(   )  ④  固以怪之矣。(    )

(4)“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②今亡亦死(  )③亡羊补牢(   )

(5)“而” ①面山而居(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③而山不加增(  )④聚室而谋(  )

(6)“焉” ①且焉置土石(    ) ②惧有伏焉  (   )

③有子存焉(     )  ④始一反焉(      )⑤无陇断焉(    )

(7)“之” ①汝之不惠(    ) ②汝心之固(   )③告之于帝(   )④以君之力(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⑥魁父之丘(    )

(8)"其 "  ①其妻献疑曰(  )②其如土石何(  )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

(9)"许 "  ①杂然相许(     )②高可二黍许(  )

(10)"方 "  ①方七百里( ) ②方其远出海门( )③ 半亩方塘一鉴开(   )

(11)“曾”① 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益其所不能(     )

(12)“始”① 始龀(  )  ②始一反焉(    ) 

(13)“于”① 告之于帝 (     ) ② 达于汉阴 (    )

(14)“以” ① 以君之力  (     )  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

5、重点词语解释。

 (1)河阳之北(     )(2)达于汉阴(   )(3)惩山北之塞(   )(   )(4)出入之迂(   )(5)杂然 (     ) (6)献疑(    )(7)如太行王屋何(  ) (8) 投诸渤海之尾 (    )   (9) 寒暑易节(     ) (10)虽我之死 (   ) (11)穷匮 (   )(12)何苦而不平 (  )(13)操蛇之神 (  )(14)固不可彻 (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河曲智叟亡以应。 

  

(7)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划分句子停顿:(划1处即可)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五、内容理解: 

1、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并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2、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哪两种观点?                                                                                                                                   

智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4、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突出主人公“愚公”的人物形象。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6、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那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参 

21、《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齐鲁长勺之战 

二、文言知识积累:

1. ①名词用作动词  赐福、保佑   ②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2、“徧”通“遍”  普遍、遍及

3、①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②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4、(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见识短浅  

(3)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实情 (4)可以凭借 

(5)案件  

5、(1)① 介词, 凭借 ② 介词,把、拿;③介词,根据,按照;④介词,凭;

(2) ①代词,“这件事”指战争②助词,的③代词,曹刿④助词,不翻译 ⑤代词,齐军 

(3) ①攻打  ②  砍伐  (4) ①听从 ②   跟从(5)①  ② 老师

(6) ①虚报  ② 好处、益处  ③  戴上

(7) ①因此、所以   ②原因、缘故  ③旧的、原来的(知识) ④ 故意

(8)①  参与  ②一会儿  ③  夹杂  ④ 中间 (9) ①边境  ② 见识短浅

(10)①  句首发语词,用在议论的开头,无实意 ②  代词,那  ③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6、(1)倒下 (2)个人专有 (3)即使 (4)类 

(5)谋划 (6)大败     (7)战胜

(8) 第二次   (9)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0)  为人所信服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大国的情况,是难以估测的,害怕在那里有埋伏。

(4)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来分给别人。

(5)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6)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给神明。

(7) 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8)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9)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0)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

(11)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后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2)我发现齐军的车印杂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划分句子节奏: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遂/逐齐师      惧/有伏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 内容理解: 

写法探究:

1、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爱国精神、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   战略战术   战机  

2、曹刿:忠君爱国;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周密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缺点:政治上见识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优点;勇于纳谏、知人善任、知错能改、不耻下问

3、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有关。鲁庄公是一个庸君,但不是昏君。虽然他在政治上见识短浅,在军事上急躁冒进、不察敌情,但他鲁庄公备战见刿,能虚心采纳曹刿的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知人善任;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正是因为他的优点,才能正确领导长勺之战取得胜利。  

                                                                                                                                       

5.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②深谋远虑。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6、示例一:鲁国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与衰、战争胜与败、做事成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近代的抗日战争、战争中,我军能用小米加步以弱胜强,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联营。战机就是有利于作战的良好时机,就是“天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战如此,学习、做事更是如此。对于一些背诵的科目,我们要善于抓住清晨、上午这些记忆力比较强的时间,强化记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例三: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正是由于广泛听取魏征等大臣的意见,才取得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作为普通人,更应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臻于完美。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齐策一》 《国策》   国别  西汉  刘向  十二   三十三     

二、文言知识积累:

1. 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服,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②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私,名词用作动词  “偏爱”

③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④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2、①“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受”通“授” 授予

③“孰”通“熟” 仔细  

3、①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②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4、(1) 土地方圆   (2) 国君旁边的近臣  

(3)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4) 议论  

5、(1)"孰"  ①谁  ②“孰”通“熟” 仔细

(2)"美"   ①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② 美丽 

(3)“私” ①  名词用作动词  “偏爱”② 私情、私心

(4)“朝” 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②  朝见、朝拜  ③ 上朝  ④ 朝廷

(5)“而” ①表并列 “而且”②表修饰  ③表修饰  

 ④ 表修饰 ⑤ 表顺承“然后”

(6)“间” ①间或、偶然  ②参与

(7)“之” ①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③ 代词,这件事,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④结构助词 “的”  ⑤“以” 表时间或范围的界限  ⑥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⑦状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  ⑧凑足音节,无实意 ⑨ 动词,去、往

(8)"虽 "  ① 即使    ②虽然 

(9)"于 "  ① 到    ② 在   ③ 对,向   ④ 比

(10)"及 "  ① 比得上、赶得上  ② 到了

(11)“修”①长,这里指身高 ②兴建,建造  ③ 整治 ④ 撰写 

(12)“诚”① 确实,的确  ②诚心、诚意  ③ 确实、的确  ④表假设,如果、果真

6、(1)满一年(2)光艳美丽 (3)照 (4)表程度  太、非常 (5)不时、有时候;进谏(6)认为   (7)因受蒙蔽而不明    (8) 指责    (9)  公共场合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2)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3)全体臣下、官吏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送上奏章规劝我的,授予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授予下等奖赏。”                         

(4)几个月以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5)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齐威王。         

四、划分句子停顿:

(1) 邹忌/ 修/ 八尺有余  (2) 我孰与/ 城北徐公/ 美?

(3)王之蔽/ 甚矣!         (4)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

(5)今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 城    (6)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   

(7)臣/诚知/ 不如徐公美。         (8)上书/ 谏寡人者,受/ 中赏

五、内容理解:

1、 邹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成功地劝说齐王除弊纳谏。他从自身经历说起,将齐王比做自己,将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比做自己的妻妾客,由自己受蒙蔽而齐王位高权重推出齐王受蒙蔽更深的结论。运用设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运用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2、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3、邹忌是一位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遇事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对人对己实事求是、对国尽职尽责、足智多谋、善于劝谏、娴于辞令的忠臣。

齐威王是一位善听善改、广开言路、果断、有魄力的明君。

4、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充分尊重对方,并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直谏并且善于直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心听取接受师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6、第一问:我的启示有:① 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 ③ 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二问:

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备明白自己“智术浅短”,因此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业,千古传诵,成为一段佳话。我们更应正视自己、遇事做出明智的判断,对人对己实事求是。同时,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

示例二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玄宗统治前期正是由于广泛听取大臣们如:姚崇、宋璟的意见,才取得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而到他统治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只听取杨国忠、李林甫的片面之词,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作为普通人,更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臻于完美。

示例三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忠言不一定逆耳。三国时期吴国的统治者孙权为劝大将吕蒙从事学习,现身说法,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含着对他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从而使吕蒙愉快接受了意见。我们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充分尊重对方,并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23、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填空

《列子·汤问》   寇    御寇     战国      道      寓言 

二、文言知识积累:

 1.①“箕畚” 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②“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峻的大山”

 2、①“反”通“返” 往返  ②“惠”通“慧”聪明  ③“亡”通“无”没有

    ④“厝”通“措” 放置 ⑤ “陇”通“垄” 高地  

3、(1) 直     (2)草木      (3) 叹气  

4、(1)“毕”① 动词 “竭尽” ② 全,都

(2)"且"   ① 将近   ②  况且   ③  又 

(3)“固” ①  顽固  ②  巩固  ③  坚决  ④  本来

(4)“亡” ① 通“无”没有  ②  逃跑  ③  丢失

(5)“而” ① 表修饰 ②  表修饰  ③ 表转折 “但是”④  表顺承 “然后” 

(6)“焉” ①  哪里  ②  兼词 “于之”意思是“在这里”

③④⑤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停顿。可译为“啊”“呀”,也可不译。

(7)“之” ①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③代词,这件事,指“愚公移山”一事。  ④结构助词 “的”  ⑤ 代词,指“愚公” ⑥复指代词,这(座) 

(8)"其 "  ① 代词 “他的”指愚公的  ②  语气助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③  难道;恐怕

(9)"许 "  ① 赞同  ②  表约数 “上下”或“左右”

(10)"方 "  ①  方圆  ② 当……时   ③ 方形 

(11)“曾”①  竟然   ②  通“增” 增加 

(12)“始”① 开始  ② 才 

(13)“于”① 向   ②  到

(14)“以” ① 凭借  ②  来

5、(1)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2)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 (3)苦于  堵塞  (4)曲折绕远 (5) 纷纷的样子 (6) 提出疑问 (7)把……怎么样   (8)  兼词 相当于“之于”   (9) 交换  (10) 即使 (11)穷尽  (12)愁  (13)握、持  (14)通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2)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3)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4)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没法改变的地步。

(5)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6)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7)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划分句子停顿:

(1)惩/ 山北之塞       (2)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3)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  

五、内容理解:

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敢于斗争;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有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我的启发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获得成功。

2、智叟:眼前的、静止的观点。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鼠目寸光、非智实愚。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力无“穷匮”,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变化,只要世代坚持,大自然是能被征服的。  远瞩、大智若愚。

3、① 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埋下伏笔),突出移山之难、移山决心之大,烘托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

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写出了运土路程的遥远,侧面表现移山之艰,烘托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

③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 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侧面烘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动摇,使“愚公”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4、① 巧用对比:将愚公的“大智若愚”与智叟的“非智实愚”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愚公的远大抱负和远见卓识。

② 侧面烘托: 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来突出移山之难、移山决心之大,侧面烘托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

5、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6、愚公身上所表现出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应正视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果愚公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有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