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矛盾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2025-10-05 05:13:21 责编:小OO
文档
∙  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写作的《实践论》科学地阐明了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理论和途径。而的《矛盾论》则全面地阐释了辩证法的真谛及其运用方法。 

一 

中国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关于这一点,大家在《道德经》里很容易就能体会到。 

中国古人获得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其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从自然的方面来说,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草木枯荣,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反复重演是古人产生辩证法思想的最初的源泉。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异常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传统的农业生产对气候知识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可谓生死存亡之大事。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运动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循环式的辩证观。 

古人对辩证法的运用除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外,另外还有两大成果,一个就是中医学,一个就是《易经》。这两大成果是人们利用对自然认识的知识,进而用于指导人们观察研究人体和社会,而产生的结果。可以这么说,任何对辩证法没有基本理解的人,他也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医学和易经的奥秘。

 

二 

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和漫长。如早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朝代的周期性都很长,这种事实就说明那时候生产力的改进周期是很漫长的。而这个原因反过来也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周而复始的现象习以为常,这就是古人循环式辩证法产生的缘由。 

但随着欧洲在社会生产力上的飞跃前进,工业生产力创造了非凡的工业文明,工业社会的飞速变换和发展同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于是一种新的辩证观产生了,那就是否定再否定辩证观,这是一种直线式的辩证观。因为新产品替代旧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于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 

无论是循环式的辩证观,还是直线式的辩证观,都是不全面的。结合两种辩证观,就产生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辩证观,即螺旋式的辩证观,或称波浪式的辩证观。这种现代的辩证观,既不认为事物只是简单的循环,也不认为事物只是简单的直进,而认为事物呈现出螺旋式(波浪式)的推进过程。 

一个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给人的感觉一开始好像回到了过去的起点,但又与过去的事物有区别,那就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原来事物的许多缺陷被克服了,新的事物更加完善和坚实。新事物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

三 

任何人只要以一种常态的心理观察世界的话,都会承认这一点,那就是万事万物都以某种方式发生一定联系,不仅任何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而且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与其他的事物构成矛盾的对立面。矛盾无所不在,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进一步人们还会发现,不同的事物之所以被区别,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的矛盾有其不同的特征。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面对任何事物从矛盾分析入手,找出事物的特殊矛盾所在,才可能有效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四 

一般来说,简单的事物的矛盾构成也简单,可能只有明显的一对矛盾,而复杂的事物的矛盾构成也复杂,有多种矛盾共存。 

在面对复杂事物时,在面对多个矛盾时,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统领事物的其他的矛盾,因为这些次要矛盾都由于主要矛盾的存在而不可能被解决,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才能获得解决的机会。 

而对于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来说,其中一个方面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就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五 

世上没有不运动的事物,而推动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正是由于矛盾双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而推动着事物不断地运动。 

矛盾的双方,一个是主要方面,另一个是次要方面;一个处于支配地位,另一个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矛盾斗争的总的趋势将是矛盾双方地位的转换。也就是说,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将降落到被支配的地位,而原来居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将上升到处于支配的地位。双方的地位发生转换后,也就意味着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比如说,坏人变成好人。当一个坏人改变原来的坏人的行事规则,而改为按好人的行事规则行动时,那么,就是说,这个人由坏人变成好人了。 

比如说,无产阶级经过社会后,夺取了国家政权,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由原来的被支配的地位转为支配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则由原来支配的地位转为被支配的地位,这个时候,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已经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了。 

六 

矛盾斗争的方式和复杂性。 

矛盾一般处于两种状态中,一种是缓和的状态,这个时候有这个时候的斗争方式,当一般都是非对抗性质的;另一种是激烈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斗争方式往往是对抗性质的,取异常激烈的手段。 

处于缓和状态下的斗争属于量变,并不改变事物的基本性质。随着量变的积累,矛盾将发展到处于对抗状态下,这个时候的斗争则具有质变的性质。如果斗争的结果未改变双方的地位,则事物的性质不发生改变,但发生了部分的质变;如果斗争的结果双方地位发生改变,就意味着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了,这是根本的质变。 

但即使发生了质变,新事物也还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失败,也就是说旧事物也可能反扑复辟成功,那么,新事物将出现相当程度的倒退。如苏联的崩溃解体。如果巩固成功,旧事物被压制住,那么随着一定时间的流逝,旧事物将慢慢归于消亡,即使期间可能发作一下反扑,但天下大势已定,反扑终将是自取其辱。 

七 

从辩证法人们可以看到,任何事物由于矛盾的存在和斗争,都将不断地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所不同的就是周期长短的区别。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中。 

此时人们就可以运用辩证法来识别谬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弱者应该永远服从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而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永远要服从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永远居于资产阶级的支配之下,他们的地位是永恒不变的。 

显然,在辩证法的眼里这是一个强盗的逻辑。这种观点显然是西方列强用来愚弄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 

首先该理论无法通过历史的检验。如英国曾经号称是“日不落帝国”,显然这已经成为往事。如日本也曾经因落后被西方殖民,而现在变成了一个发达国家。这世界上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吗?答案就是:没有。 

其次,该理论起着瓦解发展中国家的斗志。任何发展中国家如果接受了这个理论,那么,就等于自动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放弃必要的斗争,而沦为西方的玩物。 

这种理论本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用来愚弄摧毁发展中国家意识的一种工具,任何传播该理论的人其实就是一种罪人。 

八 

矛盾的转移变化。 

旧的矛盾解体后,就会有新的矛盾取而代之,随之展开新的矛盾斗争。这个过程将是无穷尽的。如中国史,在***的领导下,当工农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后,矛盾就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资产阶级就被消灭了。随之矛盾转化为人民与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斗争,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是公有观念和私有观念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还在继续,也是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党风建设和法治建设。 

九 

历史的辩证运动是改变多数人意识的唯一路径。 

一般来说,一个新事物出现后,由于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因而往往被大多数人等不及,而被排斥,以至于社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回退现象,但回退的后果将在一段时间后带来更大的麻烦,在这个时候,人们将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训,而反过来重新向曾经的新事物回归,但这种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也是一种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如中国的农村改革,从集体化,到包产到户,到重新走合作化,这显然是一条非常清晰的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既证明了辩证法,同时人们又可以通过辩证思维而坚定地相信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条新农村之路的。 

潮起总有潮落之时,在辩证法的指导下,人们就不会被潮流短暂的回旋而气馁,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就会耐心地做着准备,耐心地创造新的条件,耐心地等待并推动新的潮流涌起,这将是事物再次开始阔步前进的新的机会。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来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