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传统手工布艺的文化内涵
2025-10-05 05:13:58 责编:小OO
文档
传统手工布艺的文化内涵

文|恒兴窗帘布艺城暨恒兴文艺广场文宣部

传统手工布艺的物质价值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使用功能;精神价值在于寄托人们的情感与信仰;社会价值在于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下独特的布饰艺术。原始社会多图腾崇拜,人们希望被赋予神力的图腾能保护自己以及部落。在黄河流域的传统手工布艺中,多见虎、蛙、鱼等动物造型,虎是吉祥的瑞兽,象征着人们对力量的崇拜,多用在儿童布艺中,保佑小孩健康茁壮成长;蛙、鱼等动物象征着人们对生殖的崇拜,祈祷子孙生生不息,人丁兴旺。

手工艺之美

在民间,传统手工布艺的制作者大多为妇女,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在传统吉祥观念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想象,主观地创造出各种布艺形态,充满乡土风情。在甘肃庆阳,自古以来人们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妇女们利用织布缝衣外的闲暇时间手工制作香包,用以馈赠亲友或填补家进行买卖用。布贴工艺旧时称堆绫,用料以绫为主,亦可用绢缎纱罗丝绸麻等织物。将绫子或绸片裁成所需形状后托纸、粘贴,组合拼贴在画好的底料上堆成各式题材的纹样,并逐块将绫子钉牢,在上面再加刺绣,会形成半浮雕式的立体视觉效果。堆绫工艺在京、冀、豫、赣、苏、浙、闽、甘和等地均有制作。佛教艺术中产生了很多布艺的形式,如明清时期采用堆绫绣制作而成的唐卡,色彩艳丽华贵,造型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堆绫片后托纸绫绣大白伞盖佛母像,清代堆绫绣尊胜佛母像,清代贴绣白度母像等。

地域之美

传统手工布艺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动,记录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继续服务、丰富当代人们的生活。陕西的耳枕、布贴画,山西黎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甘肃庆阳的香包是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手工布艺。陕西、山西是黄河流经的省份,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7.5%,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地处内陆,适合种桑养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了骨针、石织轮、陶纺轮等纺织缝纫工具,为后来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长江流域的传统手工布艺风格古朴、素雅。湖北汉江平原的布艺文化是长江流域传统手工布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平原是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土壤肥沃,物资丰厚。阳新布贴有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古朴、野逸,主要包括剪贴、拼贴、缝制、刺绣等工艺;2008 年,阳新布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地区农村妇女利用裁衣剩下的碎布,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底布上缝贴纹样的布艺形式,具有黑漆点

金般的视觉效果,最初无意识的拼贴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审美追求,布贴纹样的式样多是祖辈一代传一代发展而来,纹样的造型上求大、求全,制作时自由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色彩上受到楚文化中漆器艺术的影响,以朱红、黑色为主色调,色彩浓艳。

民族之美

布艺的材料、工艺、色彩和纹样形成了完整的符号体系,祈福与繁殖是传统布艺创作的核心观念。端午佳节佩戴传统布饰品香包,这一传统沿袭至今;老人亲手为子孙缝制香包,寄托着长辈对子孙后代的爱与希望,还蕴含着祈福辟邪的吉祥寓意。清代时期的满族特别喜爱在腰带或领襟之间的钮扣上佩挂各类日常可用的小杂品,如荷包、扇套、表套、扳指套、香囊、眼镜盒、褡裢、槟榔袋、钥匙袋等,统称为活计。活计的设计与制作既实用又富有美感,是传统手工布艺的经典之作,根据节庆时令的变化而佩挂纹样形制不同的活计,为佩挂者平添仪态之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