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教育信息化 助力教育系统变革
2025-10-05 05:13:37 责编:小OO
文档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系统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信息化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教育信息化1.0阶段,重点关注物的建设,加强部署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实践了应用驱动,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2.0重点关注人的发展,将促进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激发教育系统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与发展,产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效应。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体验、开放、融合、数据、连接、服务、创新、引领、变革、智慧十大特征。每个人既是教育信息化2.0的价值的享受者,又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教育信息化2.0契合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彻底变革传统教育,形成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是一种历史必然。人类文明进程经历了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以人类利益共同体为动力系统,学习内容侧重学习能力、设计创造和社会责任,学习方式转向泛在学习、协同建构、真实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环境体现了无边界、任意地点和任意时间的特点。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具有较大的潜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学校教育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智能辅助系统和教育机器人实现技术融合效应的潜能,人工智能将释放教师生产力,成为教师角色转变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智能时代的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面临很多新诉求。高等教育亟待面向新形势新需求,以建设“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为契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教育信息化2.0赋能新时代教育系统变革

目前正是从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逐渐转变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期。教育变革主要表现为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但是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亟须探索新型学与教的创新模式。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包括远程专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双主教学模式、翻转教学、校园在线课程、基于设计的学习、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协同知识建构、能力导向式学习,正在悄然变革学与教方式。

教育变革的基本特征是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边界日趋模糊,走向开放学习和教育系统重构。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力量,将承担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的重任。

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系统变革的过程是动态复杂的,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教育系统变革是从深入思考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着眼教育范式的改变。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教育目的也从大众教学、分类教育转向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个性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2.0着力提升教育改革的支持服务能力

加速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优化优质数字资源配置,是促进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重要手段。优质数字资源具有权威性、益智性、适切性等特点。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数字化生存能力,可以改善优质数字资源应用效果,从融合应用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我们应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全体学校建成数字校园,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资源供给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打破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为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发展,为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服务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服务,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教育信息化精准服务涵盖学习、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各个业务流程,还包括精准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创新拔尖型人才培养等。

从宏观层面,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推进“互联网+”支持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科研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以大数据为契机,推动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和精准化。从微观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助手将帮助教师更好地识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此外,教师、学校、区域需要不同的教育信息化服务,还需强化教育信息化区域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改革的支持服务力度。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球1/5的人口营造了现代化育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堪称教育信息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与美国、欧洲、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在信息化领导力、基础设施、互联网接入、数字化资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环境与空间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信息化指标方面差距显著缩小。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差异较大,教育信息化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资源、解决方案等,以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与作用,彰显教育信息化价值。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大、效果不显著的现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性的内部问题,必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发达国家小班制教学是普遍现象,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我国学生数量多,师资条件有限,客观条件决定了普遍实行大班制教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作为转变教师角色的催化剂,将能够释放教师生产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实现精准化学习诊断和个性化学习。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目标,在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将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包容性发展,为搭建开放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精准服务。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