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11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论文
2025-10-05 05:12:22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经济发展

   

前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加大,在校学生的迷茫更是增大,;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人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就业总量不断增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 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据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2、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有的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也有很多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

 

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很多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也有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且期望薪酬很高。没有考虑自身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大学生虽然多,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首先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次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提高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是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要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4、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其次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但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 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6]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2010.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