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5-10-05 05:12:56 责编:小OO
文档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XXX

摘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  就业  经济  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3】

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但有些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3】

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4】

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4】

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学科专业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落后,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导致就业困难.【5】

6、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贯通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人都存在“双高”现象。【5】

7、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盲目攀高。造成“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5】

【就业现状成因】

第一,随着大学扩招的的推行,大学生供给的质和量增长速度的不统一,速度加快而就业质量跟不上。大学生供给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水平的下降,特别是生源的水准降低,加之各种不定的因素,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局面,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力的增加。

第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产生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和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矛盾,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大学生作为教育投资的成果,其培养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年限,高等教育对于剧烈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既高校在接到市场新的需求信号后,来不及培养与之完全适应的人才。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激烈变化,而现在人才的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科学建设却远远滞后,导致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

第三,国内宏观经济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质后明显过剩。一是国家实施文件的财政和货币,宏观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第四,我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及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是阻碍流动就业的壁障。由于城乡,东西二元结构的存在且当前小城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区域性就业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工资高、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人口缺乏流动性,这些都刺激大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把一次性就业作为首要选择。【12】

【大学生能力如何强化】

 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我们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1】

毕业生在快要毕业的时间里,一方面要搞好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广泛地涉猎人才市场和就业指导中心及中介机构,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自己选择单位心中有数,不至于到处盲目奔波。有的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少或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但可把需求信息告诉毕业分配部门。用人单位一方面把需求信息上报,另一方面去毕业生分配部门查询毕业生的情况,以便有放矢地做出选择。【2】

总结: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大学生本身和市场两方引起的共同矛盾,但是无论如何,能力是就业的最主要保证,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再接着才是方正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选择工作,了解工作,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琳娜。大学生就业指导[M]。

2、高校就业生毕业改革研究优秀论文集[C]。

3、霍振元等。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贞涛等。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青少年研究。2005

5、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N]。2005

6.黄桂芝。大学生就业指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7.(作者不明)就业技能的基础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8.徐柱。梦飞岁月——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实例选编[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史广政。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J]。经济日报出版社。

10.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1.李小鲁。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2.杨宜勇。大学生问题成因及其对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