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
2025-10-05 05:13:00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

                                              张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各种社会因素诸如人际交往的复杂、家庭离婚率的提高、留守儿童的增加等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导致小学生出现紧张、焦虑、孤独、恐惧、敏感等心理问题。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青少年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 敢于冒险, 勇于探索, 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滞结于社会的发展, 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心理障碍,阻碍着他们身心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一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 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乐观的情绪,促进他们智能、情感和意向的和谐发展,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她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形式,有效发挥音乐教学的丰富资源,对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有着“润物细无声”却又非常巨大的作用。

  一 、充分利用音乐教学丰富的形式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利用合唱训练培养互助、合作意识音乐活动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过分宠爱, 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多有任性、逆反心理重的特点, 不但拒绝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正当要求, 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甚至也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但是音乐活动却可以使他们在愉快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心理。例如: 合唱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因为每个参加合唱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要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他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利用课堂表演消除学生紧张 焦虑心理气势激励: 自我激励, 同学鼓励,教师奖励。

  接受挫折,不怕失败:要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认识到失败很正常,在学习中能够接受失败,以后在生活中也会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的演唱”。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敢说敢唱。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胆小,为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发展表现自我的能力,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的《其多列》这首歌时学生学会后,我不请个别学生唱,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班级可以说是一个小舞台,如果大家用这个小舞台来锻炼自己, 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听我讲完这话孩子们纷纷举手、积极表现,就连平时拘谨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带动下勇敢的站了起来。通过课堂表演他们不仅可以大胆自信的延长,而且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消除了学生音乐课上表现自我时会出现的紧张、焦虑的心理, 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和勇气。

  利用竖笛教学消解学生孤独心理竖笛虽然貌不惊人, 但适合引入音乐课堂,他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使他们从“被动” 走向“主动”,走进发挥才能的天地和尽情表现的舞台, 更能让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团结合作意识得以充分的发展,在意志品质的培养上确实起到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

  在竖笛教学中我采用有针对性的演奏形式, 完善学生个性。如: 对性格孤僻不和群的学生, 让其多参加合奏练习,培养集体意识, 让他多与同学交流相互合作,通过不断地交往让他慢慢的从孤僻的性格中走出来,慢慢的消解学生孤独的心理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利用欣赏教学陶冶性情文学家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音乐家是用音乐语言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内心世界。人们所从事的音乐欣赏活动正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净化人的灵魂、陶 台人的情操,它能使高兴地人更高兴,也能使情绪低落的人走出逆境走向阳光,同时它也可以让人从高兴地气氛中一下子沉入悲伤的谷底。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课堂实例片段: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一些红绸带、锣、鼓作为教学的 道具,然后跟上节奏。教全班学生挥动红绸带学跳秧歌步。最初可以引导学生将速度放慢学, 几分钟待动作熟练以后,可以加快速度跳,并让部分学生在一边随节奏敲锣、打鼓,其余学生一起跳秧歌步。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在电视里在日常生活中、演出剧场、喜庆日子里看到别人挥动红绸, 画着彩妆,跳着秧歌,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脸上露出何种表情? 并让学生随之模仿一下。立刻学生热情高涨, 笑逐颜开,教室里充满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经过学生的踊跃发言, 最后得出结论: 秧歌舞是一种节奏鲜明,热闹欢快的舞蹈,它常表现一种节日的气氛。在本节课的最后我播放《春节序曲》作为背景音乐,一边富有感情的说“春节时中国人民的传统喜庆佳节,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之前都要播放这首曲子”。

  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还会根据学生的情绪来选择一些调节他们情绪的乐曲给孩子们欣赏。例如: 在夏季的时候下午第一节课是非常困倦的,有时有的孩子都打盹了,我会选择节奏比较明快乐曲带同学们边欣赏边做律动,这样轮换着做几遍,孩子们很快就打起了精神并且积极的参与到我的课堂学习上来。记得在我教五年级时有一年艺术节五(1)班同学歌一直唱的很好但是在比赛的时候没有唱好结果和第一名擦肩而过,有的孩子都留下了眼泪可以说全班同学的情绪都非常低落,正好轮到我上 他们班的第二节课,我不动声色的给同学们放起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该歌曲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二部轮唱此起彼伏, 犹如黄河怒涛在咆哮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保卫国家的决心。力量由大到小, 由弱到强,不论是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都掀起了人民战争的巨浪!该歌曲生动的塑造了抗日战争年代里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今天我们在做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龙的传人,英雄的后代, 炎黄的子孙。在和平的年代里你们又该怎样做能? 同学们讨论回答。最后总结回答,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对并且想办法尽快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不快,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调节心情的歌曲听听心情会很快好起来。今天老师给我们欣赏的歌曲鼓舞了我们,让我们重新找回了自信, 有了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

  二、以情为本、调整师生关系、孕育自尊自信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充满热烈的情感和情绪, 是产生良好课堂氖围的必备条件。作为音乐教师更应如此, 以情动人, 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制约。教师在音乐课上要为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心理胆小的学生创设宽松友善的学习环境。我们要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从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

  音乐教学过程, 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常发生这种现象:音乐教师往往对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土音乐课,课堂上情绪饱满, 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 成绩提高很快。

  这种现象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些原因的出现源于音乐教师对学生出现了好感和偏爱。虽然没有公开告诉其他学生, 但你的偏爱和好感在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笑脸、眼神、和语调都微妙的传递给了学生, 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相反, 有些经常遭遇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会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压抑感和自卑感, 以及妒忌怨恨的心理, 形成消极的情绪, 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从而影响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 易形成抑郁、孤僻、冷漠或凶狠、暴躁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音乐教师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教学态度, 要一视同教学交流2011.仁,是每个学生都感到时刻都有老师的关注与期望,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期待、信任的态度。

  积极转变观念, 落实“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的思想,将教师在课堂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放下 “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性格内向, 不爱表露的学生,教师庄对他们特别关注, 用真挚的爱, 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不足, 鼓励多于批评,努力挖掘优点。多用鼓励的词语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我,相信他们会做的更好。充分利用课余时问多与他们沟通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放大表扬,帮助他们走向阳光,自信歌唱。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抛开老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这样就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音乐老师要知道低年级学生喜欢爱唱、爱跳、爱模仿。参与愿望强烈,还事都要一问到底。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时尚的音乐, 喜欢自己学唱歌曲,喜欢挑战性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大胆的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自主性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精心选材、深入挖掘、合理安排音乐课教学内容。我经常从一些报刊杂志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小故事等内容提供给学生学习。这样不仅大大的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合唱队、舞蹈队等等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市、区、校的演出或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它对人的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一代新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