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特色汇报材料
2025-10-05 05:12:50 责编:小OO
文档
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特色汇报材料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人要服务社会,首先得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这才能使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

现在家长很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教育,也很努力地培养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忽视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目前,社会上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四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孩子们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宠爱着,孩子们依赖着,他们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困难,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很少为他人着想,缺乏责任感等。其中依赖性强表现得较为普通。究其原因,来自于几个方面:

1、孩子的依赖强。入学年龄段的孩子性不强,自觉性不够,哪怕自己会做的事情也想依赖家长。如果家长稍微迁就一下,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地希望得到帮助,帮助一次就希望第二次,……,直到家长全依了他,顺了他为止。

2、长辈的溺爱重。据调查了解,有40%的学生与长辈生活在一起,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从小就由爷爷奶奶照管,“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不管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有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机会。如我班中李潇逸是个单亲家庭,爸爸是农民,秋天地里很忙,爷爷专门在街上租房陪孩子读书,爷爷每天到学校送他,而且每天都要送到教室把书从书包中掏出来,安顿好孩子再走。这个孩子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桌面,每天桌上乱七八糟,座位下也掉的是书本,尽管我多次教他,但他仍旧老样子,每天写作业找不见本子,一问他就会说,我爷爷没给我装。

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服务自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将班级自主管理特色制定为自理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以课本为依托,以课堂为起点,以家庭为途径,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劳动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我是这样做的:

一、举行班队会主题活动,提高认识。

孩子们在班队会主题活动中通过行为指导、讨论交流、汇报、比赛等形式,提高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增加劳动观念,学会各种劳动技能、体会自己创造劳动成果的喜悦。在有趣的活动中快快乐乐地接受养成习惯的教育。作为中队辅导员,我设计了许多有关养成教育的主题班会和队会。有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热爱劳动。比如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谁有一双小巧手”、“劳动最光荣”、“今天我当值日生”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有的活动让孩子通过比赛提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积极性,比如:比赛“系红领巾”、“穿衣服”、“整理书包”“系鞋带”等活动。

二.开展常规活动,融入实践

除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之外,平时的常规教育不可放松,否则孩子所得难以实践,劳动也不会成为习惯。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重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在爱集体的情感意识下主动做集体的事,为大家服务。我向学生提倡“搞好卫生,人人有责”,自己也以身作则,早上都提早到校,督促孩子们扫地,并且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起初,有些学生不会打扫,我就一点一点教他们,刚开始,他们扫的并不令人满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还有的同学搞卫生时很马虎,专门偷懒,但看见老师在一旁督促,并且亲自参加劳动,他们也来劲了,和老师一起清洁,很快就把教室打扫干净。对于学生这些点滴的进步,我注意及时予以表扬,渐渐地,那些原来不爱劳动的学生,也能认真自觉地参加劳动了。 

三、利用家长会,共同督促教育。

学生自我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家长宠爱造成的。家长常在孩子想做家务时,训斥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都无所谓。其实这观念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此,要提高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意识,首先,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于是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这一优势,向家长宣传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策略,如今的孩子与我们过去一代或几代相比,有哪些不足?他们的这些不足影响今后的发展吗?面对孩子们缺乏自我服务能力,我们该怎么培养?通过讨论,思考,大家形成合一,培养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理能力,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得从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然后与家长们一道,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实际情况,共同制订出有关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标,每个家庭针对自己孩子的不同情况,还制定出机动目标,我力求家长要求按目标去实施。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家庭主要是督促孩子完成任务,如实填好记载卡,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家长终于改变了陈旧的观念,使学生在家庭中能真正做生活的小主人。

四.通过家庭生活,培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在家庭中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众所周知学校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而家庭教育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为重要。至于怎样在具体行动中训练落实到家庭,在家长的配合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每周规定学生完成两项自我劳动内容,家长负责督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对孩子每周的达标情况作出小结、打分,进行评比。以此作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每周还开一次班级家务劳动汇报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汇报家中做家务的经过,把每个小组做得最好,最有特色的同学请到班集体中来汇报,并进行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去,并且学生之间暗暗较劲,比赛谁的事例展出多。实践证明,这种学校和家庭实行同步教育,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力地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学生良好的个性才能形成。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对培养孩子的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提倡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由于低年级学生做事坚持性差,在培养自我服务劳动方面需要老师与家长经常提醒,适时鼓励,来增强低年级学生学习做事的兴趣。

总之,只有我们切实重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劳动的教育,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更好地担负起开创新世纪的重任。

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特色汇报材料

实验小学

任美俊

2016.1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