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是武术基本训练的之一,内容形式丰富。在少林拳法中常见的是混元桩和四平桩。混元桩基本动作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屈膝略蹲,两臂自然下垂于身前,手心朝里,身正直,自头顶到两脚之间成一垂直线;舌上卷抵于上领,意念平静,周身放松。四平桩的基本动作是两脚开立,中间距离约为本人身长的二分之一,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两脚尖里扣,两膝外撑,大腿屈平,两竹屈肘环抱于身前,两手拇指张开,四指拼拢,手心朝外,拇指朝下,腕紧屈;头上顶,顺里收,颈竖直,肩下沉,挺胸,直背,塌腰【1】。。站桩的作用,一是为了养生,一是为了技击,其中混元桩也称养生桩【2】。
在CNKI中检索关键词“站桩”所获得的文献显示,对站桩的生理方面研究比较少,只有肌肉合成分解方面、肌肉电、脑电和超氧化物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李成银(山东师范大学)通过碳酸钠法测尿液中尿酸的含量的实验,得出练功后尿液尿酸含量大大减少,这说明了练功时核酸的合成大于分解,进而可推出核蛋白的合成大于分解.在练功时无论是核蛋白的再合成速度加快或是核蛋白的分解速度减慢,都会使机体进入一种贮能状态.进而对人体各器官功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另外,练功时,机体内的核蛋白的合成速度加快或是分解速度减慢,都将对促进人体的发育、成长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3】。刘耀武等人通过实验测定站桩联系者体内的超氧化合物(SOD),实验结果显示SOD的活力水平有显著性提高。同时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是导致机体衰老和发生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广泛存在于机体内的SOD,则可以清除超氧自由基O2—,SOD是机体防止超氧自由基危害的重要防护因素,在抗衰老、抗炎症、抗肿瘤、抗辐射、抗免疫性疾病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4】。
从搜集到的文献显示,有关站桩与肌肉电和脑电的研究居多【5】【6】【7】【8】【9】。乔德才《站桩过程中的肌电变化初探》中验证了站桩过程中的本体感觉变化伴随肌电脑电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参与工作的肌纤维由于持续性地收缩,压迫了其内部的毛细血管,使局部血流量减少,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受到影响。这部分肌纤维在相对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其能最主要来启于无氧代谢,从而产生了一定量的代谢产物、如HL、CO:等。随着肌肉工作时间的延长,这些产物的堆积逐渐增多,致使工作的肌纤维的机能逐渐下降,出现有时的局部衰劳,此时,为了维持站桩姿势,需要不断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使肌电振幅逐步增高。当肌肉的代谢产物堆积达一定量时,受试者局部肌肉出现“颤抖”运动。这种“颤抖”运动能够松解肌肉,促进局部血浓循环。同时,局部代谢产物刺檄血管使其舒张厂局部血浓供应改善,大多数代谢产物被运走,肌纤维获得了充足的氧气和能源物质,其能量主要靠有氧代谢供给。这时工作能力得到提高,随之参加工作的肌纤维数量减少,肌电振幅出现下降,受试者肌肉颤抖减弱,并有轻松感。站桩继续进行,持续紧张的肌纤维又使局部血液供应受阻,氧供不足,肌纤维的能量来源又由“有氧”转为“无氧”,致使代谢产物逐渐堆积,工作能力下降.这时肌肉“颤抖”又逐渐加剧,重新动员其它肌纤维参与工作,肌电振幅上升,这样又进入了下一个新的周期,如此反复交替,直至站桩结束.在整个站桩过程中,肌纤维是由少到多轮换交替地参与工作,局部毛细血管处于轮换交替舒缩状态,这使肌纤维的电活动出现了相应的波浪式升降变化。这就提示我们,站桩训练不仅可提高肌肉工作能力,而且对发展肌肉的血液供应也有较大的作用【9】。
杨斯环通过实验得出【5】,“练习站桩功后,脑电有较高的同步化趋势,整个大脑的有序化程度提高”; “大脑前部各区的Q指数等指标的改变,相对于枕区均显著。脑电同步化趋势是逐渐向大脑前部发展”;“人在精神应激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可能就是中医“心乱百病生”的原因。与应激状态相反,练习站桩功后,大脑活动的紧张程度下降,大脑处于一种有序的良好安静状态,有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达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练功者调动了自身的免疫能力抵抗疾病,从而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从以上文献中实验的过程分析,笔者认为,实验者都进行了6个月至3年不等(个别更长)的长时间站桩练习,就运动而言其他的运动项目,只要达到相应的负荷、时间和频率都会有各自相应的机体变化,站桩属于运动的一种,起产生的机能正常变化没有神秘可言。同时站桩这一锻炼方法本生就是属于肌肉训练里的等长练习,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10】。站桩又属于肌肉力量练习,肌肉力量是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未习打 先练桩》及科学又合理,无可厚非。就健身而言,肌肉力量练习是继有氧运动后特别受关注的的健身内容,不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肌肉力量练习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再这里赘述。
虽然站桩的价值和作用被接受和认可,但目前国内对于站桩的研究极匮乏,已有的研究也不足以从生物化学和分子学角度解释站桩的生理机制。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站桩这一锻炼方式从古到今,源远流长除其本身的生理机制外还有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作用。
【1】高根龙 未习打先练桩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4
【2】田诚阳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
【3】李成银 初探站桩功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学依据 山东科学 1991
【4】刘耀武 站桩功对人体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1991
【5】杨斯环 对练站桩功者脑电频谱变化的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6】尹吟青 坚持马步站桩过程中肌电图平均功率频率_MPF_的变化 1984
【7】毛明春 太极图与太极站桩肌电图 宜春学院学报 2011
【8】武冬 形意拳三体势站桩肌电变化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9】乔德才 站桩过程中的肌电变化初探 山东体育大学学报 1991
【10】《运动生理学》 第二版 邓树勋 王建 乔德才主编 2009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