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说课稿
2025-10-05 05:14:57 责编:小OO
文档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写法也极具特色: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拥戴、放肆、祭奠”等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为此,我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目的。因为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并运用方法则能学到无限的知识。只有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上,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应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据,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至于对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教师还应加强引导

五、教法设计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并在“过程” 中有机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最终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生为主体,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

(一)课前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汉字的结构规律,充分利用合体字的构字特点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综合运用三种方法理解词语。

(1)查阅工具书,找出词语中的关键字,弄清它的意思。

(2)拆解词素,合并意思。

(3)联系上下文。  

3.指导学生运用审、明、读、标、划、注“五字预习法”预习课文。(审:看见题目后要想一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明:把课文后面的习题作为预习课文的重点要求。读:读熟课文。标:标出生字新词。划:划出重点词句。注:写出阅读后的感受。)

(二)课内学法指导

1.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合作、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2.通过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理解重点内容、分析重点词句、课题分析五种方法,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七、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领悟“桥”的深刻内含,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视频,生字教学视频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九、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作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出示课件(板书:桥)

1.播放视频资料。

2.学生看视频,听范读。

3.指导学身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身生审题。(课件)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总结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法,做到学习迁移。

(二)检查预习效果,扫清阅读障碍。

1.播放生字教学视频,认读生字,分析生字。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由拼读生字,分析字形,了解字义,培养识字能力。

2.出示课件

3.理解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放肆、呻吟

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教学意图:让学生运用拆解词素,合并意思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三)品味语言,感受洪水的凶猛,体会人们的紧张、害怕

1.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让自己感到害怕、紧张的语句。

2.结合课件图片资料,组织学生品读句子。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从“咆哮”“狂奔”“一米高”“放肆地添着”“爬上”“白茫茫”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的紧迫,为体会老汉的精神奠定基础。

3.结合课件图片资料,组织学生品读句子。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等词语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人们的心情之紧急。

(四)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学习方案(课件),学生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2.出示课件,组织学生分析老汉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意图:采用版块分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老汉每一个举动的精神与内含,体会其沉静果决,把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3.出示课件。

教学意图:在此揭示课文的结尾,让学生认识到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从而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使其更感老汉的伟大。

(五)拓展谈话,理解“桥”的含义

1.出示课件,组织讨论:文题中的“桥”只是指村中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机小结。

一座桥一座故事,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但是全村百姓的心里却建起了另一座桥,那就是老汉和儿子用生命筑起的生命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座桥将永远的留在全村老百姓的心中。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六)体会特点,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俱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出示讨论方案(课件)。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

3.各小组汇报本组发现,教师归纳总结。(课件)

4.课外延伸,介绍叙事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课件)

十、说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全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完成本课的任务,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从而自然地进入文本,与文中的任务产生共鸣。

2.在教学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突出基础知识训练,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情感。

3.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后进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4.教学环节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资源的运用,不知是否妥当。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