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2025-10-05 05:15:10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 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

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篇二:初二物理教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电压及电压的单位。 2. 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4---6页的内容,思考: 1. 电源的作用。

 2. 电压的单位及关系。 3. 怎样连接电压表。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p4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两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一样,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压。(1)板书课题。(2)出示目标。

 下边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紧张地自学,5分钟后完成下面检测题,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自学效果好。

 检测题

 1.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 a、伏特b、欧姆c、库仑d、瓦特

 2. 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后,能直接测小灯泡两端电压或电流的是(  )

 3. 如图所示电路中,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当s闭合后,为使两灯均能发光,则(  )

 a甲接电流表乙接电压表

 b甲乙均接电流表 c甲乙均接电压表 d甲接电压表,乙接电流表  后教:

 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下面同学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让发现问题的同学上台更正。

 作业p8  1、2、3、4、5题

  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一)

  学习目标:

 掌握串联电压的特点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9---11的内容并完成测量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实验,看同学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已经知道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那么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紧张地自学,3分钟后,通过实验检测大家的自学效果比一比哪位同学的自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效果好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u=u1+u2

 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之和。 作业: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二)

 学习目标:

 掌握并联电压的特点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11----12的内容并完成测量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的实验,看同学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已经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那么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紧张地自学,3分钟后,通过实验检测大家的自学效果比一比哪位同学的自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效果好

 学生画实验电路图 三、 猜想

 1. 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跟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2. 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四、设计实验并操作。填表

【篇三: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东风二中  王心艳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平衡条件及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

 六、学习过程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师: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生:学生先进行整理,不会的问题可以老师讲解。

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实际教学中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我精心引导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绘制杠杆示意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

 实验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的条件”, 对于“倾斜位置平衡”留在实验评估中结合课件进行研究,以确保实验顺利、成功进行。

 数据的采集使用投影一至两组学生成果引导分析,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由教师事先准备大幅表格挂在黑板上,学生实验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数据由学生填入大表格中,实验结束师生共同分析数据,这样数据多、有代表性,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实验失败造成无数据可分析的尴尬局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