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1世纪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2025-10-05 05:08:11 责编:小OO
文档
21世纪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

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8年第01期

        摘 要: 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表现之一。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直面当前中国重大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履行相应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中不断淬炼,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繁荣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21世纪;青年研究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1.1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佳佳.21世纪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J].克拉玛依学刊,2018(1)69-73.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于2015年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和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以往的奋斗历程中也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新成果。面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阶段,当代青年势必承接其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实践过程。在学术层面,这一范畴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历史经验、现实任务、实现途径以及对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观点分析,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及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研究。在政治层面,是指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建设道路上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并据此制定切合我国发展实际的路线、方针和,如此形成的由中国党创立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党统一认识奠定了基础,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解决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一、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及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

        当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失败论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 23。首先,这些鼓噪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无法真正发现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两学一做”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仅仅“姓马”(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本质属性)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知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其次,具有这些错误认识的人们对主义的认识不够全面,他们认为主义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部分青年研究者们也存有这种错误认识,致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信念不坚定,缺乏远大的理想,对主义的实现失去信心。由此看来,青年研究者们在“知马”的过程中会出现怀疑和信念动摇的问题,所以,需要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理及其科学光辉,达到真正“信马”(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精神追求)的层面。再次,国内外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和势力在人们“知马”的过程中,宣扬马克思主义是宗教式的“普世价值”、主义社会难以实现等荒谬言论,这些带有明显歪曲性和目的性的表述对青年学者会产生一定的误导。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青年研究者势必要在“信马”的基础上,做到“行马”,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首先,全球化过程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七八种文明的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势必受到不良影响,且学校相关教育多采用说教的单一方式,宣传手段也多让人感到抽象、乏味,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与多元化文化思想之间的较量是复杂的、长期的、尖锐的[1]24。其次,理论脱离实际。研究理论文本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不能滞留在这个阶段,要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再次,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象牙塔中的学问,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告诉我们,理论成果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活动中,群众才会深刻了解和相信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解决群众困难的思想武器。

        综上所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青年研究者面临的挑战是复杂多样的。青年研究者们要明确地意识到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为后来社会中出现的所有具体问题提供明确、直接的答案。青年研究者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挖掘马克思主义所蕴藏的理论启示与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进程的推进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依据。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发展要经历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形态的建立要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基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理应集中于工业化城市,的完成需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将中国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与马克思设想、苏联实践不同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历史证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是切实可行的。继承了思想的精髓,明确了社會主义的本质及相关内涵,将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实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就是实事求是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的,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思想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飞跃。

        第二,实践哲学的哲学依据。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世界美好图景的构建多集中于理论哲学,他们的主张多抽象、脱离现实,仅局限于理论领域;而实践哲学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路,是在回归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文本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思路。如果说理论哲学可以创造一个“理念世界”,实践哲学则侧重于从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世界,并通过实践建构新的、切实可行的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根源就在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性的统一。历史昭示我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著作中传承,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展。一大批具有实践哲学视角的青年研究者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作为反思依据的教条主义。所谓反思就是吸取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党在运用马克思主决中国问题时通过不断探索、反思和实践形成的。从中国实践经验来说,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反思作用。教条主义是指从定义、概念出发,忽视实际情况,脱离了实践、个别和具体,犹如纸上谈兵[2]20;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只是空有高深的理底,实质无用。“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多得很。”[3]331-332在教条主义者眼里,马克思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不存在什么中国化,也不可能有创新发展,这便是口中死的、臭的马克思主义。而在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马克思主义能否回应与解决新时代的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在于青年一代研究者能否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求得“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 [3]331-332,这里的“香的”“活的”就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能够回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问题。可见,教条主义虽有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外表,却完全背离了其应有的精神实质,所以青年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要时常告诫自己,将教条主义作为研究的反思依据。

        (二)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寻找出路的,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体系融入了较多的中国文化思想元素:思想和理论多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及相关的表现形式表达相应的概念内涵和思想观点[4]23。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就具备了中国文化风格和思维方式。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对理论信仰的选择,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一,以中国和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作为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都是在长期实践和社会建设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随着“十月”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党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国党成立初期缺乏斗争经验,道路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党开始反思,并在总结各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清了面临的各种挑战与任务,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并且科学、理想地展望了未来社会形态的世界图景。与此同时,马克思强调仅仅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也应该力求于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仅限于思想领域,而是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和路径回到现实世界,这种特定方式就是实践。坚持实践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解释,其落脚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落实。实践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通过自身理论内容以及外部表现形式(实践)与现实世界相接触并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固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不合理性,但从未否定资本主义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暂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全面、联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实践诉诸于物质力量,祛除社会现实中的不合理成分,保留其合理性的一面,为构造新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做准备。21世纪青年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承担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使命,应当面向现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进行自我思想的反省和总结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三)清除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不利因素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是否具有科学性这一要素中,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的态度和主义理想的缺失。“缺乏科学态度”并不是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够科学,而是说我们的这种科学态度缺乏自觉、不够充分。主义理想的缺失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和错误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构成要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精髓;二是中国与建设中的实践活动,且两方面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理论精髓的掌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而基本原则和理论精髓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上,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在于它的实践性,这也是区分它与其他哲学的不同之处。青年研究者要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践性,即理论的构建要与实践相结合;还要有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学习和研究要实事求是,研究需要大量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事实材料,研究的结论才是针对实际问题而得出的。

        青年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研究道路很长也很短,应该倍加珍惜这短暂的青年时代,做好应对研究道路上的枯燥与艰苦的准备,切实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及其前进方向,为完成青年研究者的使命打好基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添砖加瓦。

        三、21世纪青年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当代青年在和平、幸福的环境里成长成材,他们经过国家和社会多年的精心教育和培养,拥有了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的深厚情谊,可以将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能够在民族复兴伟业的道路上坚强担当。在重任担当的时代要求下,当代青年有资格、有力量承接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青年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里、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里、面对踌躇满志的人生梦想里所拥有的强大武器。所以,当代青年研究者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过硬的专业本领以及创新精神武装自己,敢于以问题导向审视社会现实、以价值导向引领社会现实、以实践导向超越社会现实。

        (一)以问题为导向审视社会现实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思想方法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决问题和把握时代特征的着眼点,“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203。所以,发现并审视时代当中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首要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审视并解决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

        当代青年研究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后继者,须面向社会现实,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有所作为。而“以问题为导向”,第一步应明确问题的来源,即社会现实。青年研究者需增强理论知识,要在深入了解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走出来”,超越书本,“走进”现实。第二步是从社会考察中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理论的形式将其总结出来,进行理论剖析和方探索。问题的考察需要青年研究者具有敏锐的历史眼光,问题的分析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做铺垫。总的来说,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在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以价值导向引领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把握和解决上,更体现在其价值导向与终极关怀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理论形态的建构不仅需要注重现实问题,也需要重视问题中的价值[6]58-59。马克思主义从以往社会思潮的价值立场与价值理性中凸显出来,确立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价值立场,并在对人类社会的考察中展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价值立场的实现需要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反过来,反思与批判的进程也要建立在价值立场上,所以马克思主义才引领了无产阶级的胜利与人类的前进方向。

        当代青年研究者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保持其生命力的生力军,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引导,站在人民的立场反思现实问题,不能仅进行事后的论证与辩护,不能仅流于形式。因此,青年研究者必须具有批判的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尝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对策,这是当代青年研究者承担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之一。

        (三)以实践为导向超越社会现实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7]506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解释固然重要,但变革旧的、阻碍社会发展的现实,塑造社会新现实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也就是说,坚持问题导向、价值导向与实践导向三者的综合是主义从理论形态走向现实形态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年研究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的研究路径。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研究者当以问题导向发现、分析现实,以价值导向反思和批判现实,以实践导向变革和塑造现实,深入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切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当代青年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学习创新的文化和科技使命,肩负着实现“”的伟大使命。“三个肩负”是当代青年自身价值的体现,亦是国家承载厚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需要担负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是承载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担负了14亿中国人民的深情、跨越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厚重的伟大战略。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作为全体青年中普通而又特殊的群体,应把握住“三个导向”,切实认清“姓马”“信马”与“行马”的深刻意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刻谨记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智慧,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黄谋琛.关于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J].党政论坛,2016(11).

        [2]李双套.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维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6(11).

        [3]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穆俊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解读[J].现代交际,2016(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安启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