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儒家与儒教——从儒家是否是宗教谈起
2025-10-05 05:08:24 责编:小OO
文档
摘要:儒家思想经历千年变局直到近代,一直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伦理,逻辑思维,以至于民族性格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儒家是否像西方教一样被称为一种宗教也是几百年来中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儒家是不是儒教的界定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在现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否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体系相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通过与西方宗教的对比,尽管发现儒家在某些发面表现与西方宗教一致,但是核心本质还是存在着差异,因此儒家称为儒教只不过是文字形式意义上的称呼上,但是实际上却不是也不应称为一种宗教。

关键词:儒家,儒教,宗教

   正确的理解儒家思想即儒学的定义,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不仅从横向更要从纵向把握儒学的概念。最早提出儒学为儒教的是明清时期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将儒家思想及其表现出来的形式认为是中国的宗教,并将儒家经典著作带到西方,并被西方学者所接受,另外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儒、释、道的误解也是造成儒学被称为儒教的原因。

   何为儒家,简单的说其实是以孔孟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寄托,以三纲五常为准绳,以仁义忠孝为道德,这些可以视为儒学的小定义。而以西方的教则以上帝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以旧约新约为经典,以原罪救赎为寄托,以十诫为准绳,以爱人爱神为核心。儒学能否与教一样被称为是宗教呢,单单从形式上去认知是不够,必须了解何为真正的宗教。

马克思给宗教定义为人脑中虚幻歪曲的反映,而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1999年版本的《辞海》里,宗教被解释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他“相信并崇拜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德歪曲、虚幻的反映”1.按照这种定义,那么提倡“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是无论如何也登不上神坛了。

   宗教问题非常复杂,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国外的学者尼尼安.斯玛特避开对什么宗教的直接回答,而是从七个方面来了解宗教的“不同维度或不同层面”:

(1)实践和仪式方面(宗教的经验层面),如有规律的崇拜、布道、祈祷等等;(2)经验和情感层面,即“情感、敬畏等经验在宗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生命力和意义”;(3)叙事与神话层面(宗教的神话层面),也就是宗教的故事层面,即“体验的引发与表达经常不仅依靠仪式而且依靠神圣的叙事与神话”;(4)教义与哲学层面(宗教的教义层面),即宗教的“支持与强化叙事层面”;(5)伦理与律法层面(宗教的伦理层面),即“传统或亚传统结合进其组织之中的律法”,这种宗教的信仰神话和教义所规定的律法,常会深刻地控制了伦理。(6)社会和制度层面,即宗教的信徒常被组织起来形成教会、僧团或穆斯林公社以在人群中发挥作用;(7)物质层面,即宗教教义和思想通过各种物质的形式,如建筑物、艺术品和其他创造物来体现。

上述的宗教之前五个层面,是抽象的;它们只有通过第六、第七个,层面,即斯马特所称之的“外在的形式”之宗教的具体化,才能表现出来。参照斯马特先生所列出的宗教的此七个层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将儒教学说归属为一种宗教,毫无疑问是十分荒谬的。正如他在该书第三章之介绍中国宗教时所明确指出的“西方人经常会对中国的宗教感到困惑,他们以为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可以按照西方的方式来划分。所以他们说中国有三教,即儒、释、道,但这三教却不是一个单一的功能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尽管植根于孔子的礼仪思想,且有专门祭孔的庙宇存在,不是被标榜为‘儒家’的中国国家信仰,仍然是一个人文教化体系。它称不上严格意义的宗教,除非国家以功利为手段强制人们遵守这个教化体系……我们用‘儒家’指一种官方的信仰系统……如果指称孔子开创的哲学传统,我们不妨称之为‘儒家思想’。”

   不论从宗教的定义或其表现形式看,儒家是宗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如何更好的辨析儒家是否宗教这个问题,应该从历史中去追溯,从人性中去探讨。

(1)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在神与人的关系的巨大变革使得以后的中国缺乏政教合一生存的思想土壤。假如儒家是宗教的话,那么中国自汉代以来与儒家学说紧密联系的封建统治政体便是政教合一的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人关系的变革即神的主宰地位逐渐被人所取代,人开始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而这一变化的核心标志就是“吉凶由人“的思想的泛滥,中国古人开始坚信:“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左传》等文献中比比皆是。如陈国逢滑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范友澜先生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有神到人的这一观念的转变意义深远。这种观念肯定了民为主体,神是附属,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大进步。这就是中国古代虽然有些时期宗教盛行,但是却一直政教分离,宗教没有获得对世俗生活的支配权,没有给社会进步形成大的障碍。这也是当西欧处于宗教神学的隐瞒迷雾中的时候,中国却能表现出勃勃生机,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的重要原因。儒家是宗教的这种说法从历史中思想变革的角度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2)探析儒家是否是宗教还要从儒学创始人孔子进行分析。假若孔子有生,是不会同意将儒家改造成道家的。孔子可以被尊为圣人,但是却不能尊为“神”,孔子除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外还有“敬鬼神而远之”,尽管孔子受时代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他强调的是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其实质是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生,焉知死”,受孔孟思想影响的儒士舍生取义,并不关心死后是上天堂亦或是下地狱,这种对死亡和来世的冷淡使得儒家不可能成为宗教。

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这么多学者关心儒家是否是儒学这个是非判断呢,其实是看中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使得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认真对待儒家学说,促使其为当今处于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现代人阅读《论语》,修习经学、儒学,应该要孔子人间化,不可神化。这样,才有可能接近元典精神。必须认识到儒学理性的有限性,然后,才可以讨论现代儒家思想的前途。懂得儒学的理性有限性,就不会有改造儒家为儒教的不合时宜的努力。尽管中国的宗教是信仰自由,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指导的中国不需要‘儒教’这个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概念。正确的理解儒家与宗教的是与非,才能更好的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不用借助如佛教亦或是教等宗教来对自己进行精神的麻痹。

参考书目:《孔孟儒学》胡发贵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