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版)
2025-10-05 05:08:35 责编:小OO
文档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锻炼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重点)

3.学习杨利伟不怕牺牲、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难点)

学法指导: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         (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         (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         (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         (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         (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         (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  (乘组)景海鹏、陈冬

2.小标题结构法。

小标题结构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小标题必须居中。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二、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

小标题结构,使文章新颖别致,过渡便捷,内容丰富,主旨突出。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只有一篇文章可以用不同角度的几则材料来表达时,才能采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要精当。

虽然一篇文章需用几则材料,但这几则材料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主题,不能随便选几则凑数,也不能同类内容重复选用。所选取材料同样要求典型新颖,有个性特征,能显示作者独特的视角及立意。

(2)材料数量要恰当。

中学生作文一般都限定了字数,小标题作文一般以2~4个小标题、小材料为宜。太少没有必要用小标题;太多,则会使文章要么泛泛而谈,空洞僵化,要么容量太大,字数不合要求。平时训练,在选材上绝不能贪多。

(3)详略要得当。

因为字数的,小标题作文所用的几则材料就不能平均用力。读者熟悉的生活略写,内容较新鲜的或最感人的要详写,无论详略,都应注意细节描写,切忌堆砌材料泛泛而谈。

此外小标题的拟定要有艺术性、提示性。小标题之间最好能互相关联,使跳跃性的内容联成有机整体。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浏览时,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本文向我们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根据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理解为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中的惊险际遇。)

3.三读课文,进行批注、设问。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2)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3)通过读文,你还发现什么问题或你有什么困惑,标记在文中。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      ,他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      人。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  (    )     舷窗(    )     确凿   (    )     亲眼目睹 (    )

俯kàn(    )     负hè(    )     共zhèn(    )      五脏六fǔ(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 本末倒置 )

⑵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 惊心动魄 )

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目了然 )

⑷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 应付自如 )

4.修改下列病句。

①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根本感觉不到振动。

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②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原因至今仍然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③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5.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四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文章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部分中,“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3)课文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中,“我在太空还遇到……不时出现敲击声。”此段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说明)

(4)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中,“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这个舷窗不行了”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表达效果。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课中导读】 

一、文题和小标题

1.题目“太空一日”是指什么意思?

明确:指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由起飞到落地在太空一天的过程: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开始起飞到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落地结束。飞行21小时23分。

2.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中哪些阶段的经历?

明确:①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②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飞行   

③神秘的敲击声

④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 ——飞船返回 

3.文章用小标题分成了四个部分,它们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明确:小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告诉读者它所领起的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即表明写作对象。同时还能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作者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火箭起飞——进入太空——返回地球)来安排这四部分内容的。

二、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第一步:火箭发射——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步:在太空中——我看到了什么;在太空中——我听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

第三步 :飞 船返回——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

2.火箭刚开始起飞时,我是什么感受?后来感受有何变化?

明确:开始很紧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后来飞船平稳,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接着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我感到很痛苦,几乎无法承受,26秒钟后,慢慢变得轻松舒服。

3.“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是什么时刻的感觉?具体是什么感觉?

明确: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时。

具体感觉是: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4.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

看到了:

①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②看到首都北京白天是一片灰白,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③看到了祖国的各个省份。

④看到了舷窗外飘过棉絮状的物体,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没有看到:长城 

是为了纠正一个说法。

5.我在太空中听到了什么?这种声音有什么特点?

明确:听到了一种神秘的敲击声。

声音特点是:是突然出现,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

6.飞船返航途中发生了什么让我紧张、惊慌?

明确:①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

②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③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三、精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6.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7.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这一段属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大声喊”“鼓掌欢呼”是动作描写,表现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简短的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23段)

明确:表现了杨利伟对祖国、对战友、对亲人的爱。

3.“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明确: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

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

明确: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66段)这句有何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以此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5.“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6.“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7.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

明确:“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四、主旨探究

1.简析这篇课文的主旨。

明确: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进入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太空探索的神奇与艰险,赞扬了人类勇于探索太空的可贵精神和航天员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全文洋溢着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2.你觉得杨利伟算得上英雄吗?在这位英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品质?

明确:杨利伟算得上英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总有一种坚强的意念在支撑着自己:“我是军人,能上天,即使再危险我也会完成任务;我是军人,我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杨利伟身上体现出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踏实肯干、敢于尝试、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拼搏勇气,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五、深入探究

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

①讲的是“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在天空里,看地球上的人工建筑)”;(27节)

②谈的是“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本末倒置'的错觉),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32节)

③写的是“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抛伞受折磨),担心新手们害怕”。(60节)

 2.重点研读第二处与第三处,思考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

 明确:

①国外航天员不讲“本末倒置”的“类似体会”,而杨利伟却给“神六”、“神七”“仔细讲过”,让其“已有心里准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俄罗斯航天员“从不给”“新人”讲“抛伞折磨”的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杨利伟“回来却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用紧张”,“很正常”。

②对航天探险遇到的相同问题,中外航天员用不同的方式与“新人”交流,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杨利伟用自己的体验告知“新人”,是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与“义”;外国航天员的“从不给”,实质是西方个性体验与“自由”价值观的蕴涵。

六、语言特色

1.找出文中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

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刚起飞时“我”紧张得全身肌肉极度僵硬的情形。

②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们熟悉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飞船刚升起时的平稳状态,可感易懂。

③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共振变化带给“我”的极度痛苦的感受。这种痛苦是一个长期接受严苛训练的宇航员都“几乎无法承受”的,可见其痛苦程度之深,令读者不禁为杨利伟捏了一把汗。

④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以“棉絮状”比拟不明物体的形状,以“米粒”“指甲盖”比拟物体的大小,形象具体,便于读者感知了解。(答案不唯一)

2.下面的句子中“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我认为”,是强调了这是作者自己一人的看法和推断;两个“可能”是杨利伟自己的推断和估计,说得留有余地,不显得绝对;“至今”是从时间上了“弄清”“谜底”,也不排除以后会“大白”的;这些语言用词较讲究、准确。

2.请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作用。

明确:例句①“神舟五号”的起飞过程里,当杨利伟“眨”眼时,“指挥大厅有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杨利伟在太空中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两处感叹号,是在对话处出现的,面对地面人员的激动与惊喜的语气,杨利伟的报告回答,虽激动,但不失稳重。

例句②“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等多处。

这是杨利伟的心理活动,这些感叹号的运用,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在天空探险的过程里,勇敢、乐观的精神;

例句③“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这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凸显出了杨利伟顺利返航极度的欣喜。

总结: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一是语言说话处的强烈感情;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

3.找出下面语段中的拟声词,赏析其表达效果。

“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分贝”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 ‘嗵'的一下落地了”。

明确: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没上太空的读者读后,也能够从听觉上感受到太空探险的神奇、刺激,身临其境不言而喻,同时也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眨眼”这一微小的动作都代表了如此重大的内涵,可见航天事业是着眼细微的伟大事业。指挥大厅里的大声喊叫和鼓掌欢呼表现了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体现的是深挚的战友情。“我”后来看到录像时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我”曾亲历死亡的威胁,所以更懂得生的意义和战友们对自己的担心。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特意俯瞰北京的表现,蕴含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战友、亲人的牵挂之情。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心理描写,“外边来人了”表明飞船安全着陆在预定地点,此次归航成功了。理智平和的话语中蕴藏着巨大的喜悦之情,写出了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答案不唯一)

七、写作特点

(1)以第一人称叙事。

作为自传,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一边叙述火箭升空、航行和归航的过程,一边融合描绘自己的身心感受,将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增强了叙述内容的真实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小标题式结构。

从整体叙事看,文章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或飞船升空、航行、归航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经历。每一部分都设置了简明扼要的小标题来提示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让读者对课文内容有更明晰的把握。

(3)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巧妙地将科学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叙述生动而不失严谨。如“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用人们熟悉的感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到的宇宙飞船升空的感觉,通俗易懂。再如“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运用具体的数据解说了人体内脏感受到的共振负荷,用语严谨精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普及了高深的科技知识。

(4)叙述中穿插说明。

这篇课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但行文中也穿插了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如课文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中的前三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

八、拓展延伸

杨利伟是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给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大学文化,中校。在原空军安全飞行1 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答案:“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

2.怎样理解“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这两句话?

答案:这两句话点明出征不寻常的意义。“英雄出征”“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出征”等词句,强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

答案: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突出深秋天气寒冷,衬托人们欢送英雄出征的热情和诚意。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由“定格”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杨利伟首开中国载人航天之先河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深远意义:杨利伟首次出征太空,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的一页。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气势,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和赞美之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