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分析研究
2025-10-05 05:08:45 责编:小OO
文档
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分析研究

作者:张深 张洁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9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其中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底线和生命线,如何做好生态红线的管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抓好生态红线的监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态红线;生态空问;管控措施

        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历史性地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要求“加快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创举,是我国生态环境底线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目前,全国基本完成了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一、生态红线划定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1]。“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2],然而如何能够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态红线划定的目的就是要保护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控,保留永久生态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同时它又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3]。

        二、生态红线划定的标准和要求

        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一是明确了划定原则。要科学河流,兼顾整体,重点突出,兼顾底线,协调发展,动态可变,分区划定,管理可行。二是明确了技术流程。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评估,识别生态保护的重点类型和重要区域,合理划定生态红线。三是明确了范围。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敏感脆弱区,必须强制性进行严格保护。四是明确了方法。明確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评价方法,识别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空间分布,将上述两类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划人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所有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等。同时,要求生态红线划定后应当满足“保护性质不变、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4]。

        三、生态红线管控的有关措施

        生态保护红线能否起到预想中相应的效果,关键在管控手段上。因此管控措施对于生态红线来说,尤其显得特别重要。

        (一)确立优先地位,实施“多规合一”

        首先确立生态红线优先地位,要求各级、要真正树立“生态优先、红线不碰”的意识,将生态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红线空间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其次是实施“多规合一”,将生态红线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将多个规划从内容上、形式上进行融合,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一张图”管理,避免不同规划之间的冲突。再次严格项目审批,涉及生态红线的项目严格进行审批,从源头上管控项目的进入,特别是生态破坏性较大,污染严重或与生态红线保护相冲突的项目,同时,符合生态红线保护要求的项目也要加强跟踪检查。

        (二)开展勘界定标,明确管理责任

        要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一方面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勘界定标,要将规划中的图件落实到地块上,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在勘界基础上要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标识标牌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红线区范围、面积、具体拐点坐标、保护对象、主导生态功能、主要管控措施、责任人、监督管理电话等[5]。另一方面关键在于明确管理责任。一是要明确属地管理责任,要明确地方各级和的主体责任,明确在规划、计划以及综合决策中生态红线的优先权,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性质不变、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的明确要求。二是明确部门责任。生态环境监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或交叉管理的现象,一旦某些部门消极不作为、互相推诿,容易造成缺位的情况,结果往往导致监管效果不理想。生态红线同样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比如湿地、森林公园以及多数自然保护区在林业部门,水土流失、岸线保护在水利部门,石漠化在发改部门,风景名胜区又属于部门等等。部门职责基本上比较清晰,但是没有对生态红线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生态红线的综合管理极为不利,应设立或明确专门的管理部门统一实施监督管理,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加强监督管理。

        (三)制定管理办法,健全监管机制

        目前,全国生态红线虽然已经划定,但是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的管理规定,按照《生态红线划定划定指南》纳入了生态红线中的,部分区域有现行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比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均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法律的保障,但是石漠化、水源涵养区、需要纳入保护的禁止开发区等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家要出台统一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的法律界限以及违法后果,各省(市)可以针对实际出台本省(市)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的出台要注意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结合,不造成执法的困扰。监管机制的建立也显得迫在眉睫,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包括部门的联动执法、信息通报、联席会议等制度还不健全。生态红线管控的负面清单制度还未建立,红线区域内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以及其他产业活动还存在较多的争议,及早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将有利于生态红线的源头防控。生态红线实地巡查检查制度还没有健全,监管的压力和方法还未传导到基层,可以借鉴参考“河长制”的管理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全民参与的巡查监管制度。同时,生态红线考核机制、生态红线补偿机制以及生态红线的责任追究等等,要及时建立健全。

        (四)做好定期评估,适时调整生态红线

        充分运用好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定期对生态红线进行后期的监控和评估[6]。一方面对非法侵占生态红线的项目进行监测管控,依靠现代科技加强监管与执法,及时保护生态红线。另一方面定期监控生态红线区域,特别是生态涵养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修复情况,定期开展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客观评价生态红线管控和保护成效,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调出,对应该纳入生态红线保护的要及时调人生态红线。

        四、结语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是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是推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之一。地方各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应认识到生态保护红线的核心要义,清楚其管控目的和要求、属地管理责任和各自的责任,及时发现查处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EB/OL].,,2017,2.

        [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李英杰,从婉娟,邓彦等.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若干关健问题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5:5-8

        [5]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R].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5.

        [5]蒋莉莉,陈克龙等.生态红线划定研究综述[J].青海草业2019,3:24-27.

        [4]韩秀珍,唐世浩.生态保护红线卫星遥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综述[J].卫星应用,2018,11:15-1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