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文学名著阅读《呐喊》练习
2025-10-05 05:16:29 责编:小OO
文档
《呐 喊》练习

一  正误判断

1鲁迅的《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

2《呐喊》是伟大的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取名为"呐喊",意在为"喊几声助助威",以鼓舞"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

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话里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

4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

5《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El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大都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6《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7《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的历史经验。(     )

8为了改良社会,改变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9《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

10《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

11.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     )  

12.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以“吃人"这一审美命题赋予它以具象,确实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    )  

13.《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

14.《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    )  

15.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阿Q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了解的意义。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    )

16.恃强凌弱,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都属于《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内容。    (    )  

17.《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    )

18.《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者的悲哀。    (    )

19.《药》是以1911年辛亥英雄黄花岗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    )

20.《药》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    )

21.《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    )

22.《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    )

23.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而狂人则是具有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战士。    (    )

24.作家是带着满腔同情写这个形象的,指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和现实社会造成的,通过这个形象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荒唐。    (    )

25.《孔乙己》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一一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    )

26.《故乡》中有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的对比;眼前的闰土和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对比;眼前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和当年开豆腐店的“豆腐西施”的对比……这些色彩强烈、形态各异的对比,催人沉思和反省。    (    )    

27.《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史化运动  “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    )

28.《呐喊》是鲁迅1 9 1 8年至1 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  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孑L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    )

29.《呐喊》所集中描写的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    (    )

二、选择题

1.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是他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与作家果戈理的一部小说同名。  

B.鲁迅先生一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呐喊》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共由14篇小说组成。  

C.在《呐喊》的l 4篇小说中,《不周山》原也收录其中,后被收录到《故事新编》,并改名为《铸剑》。  

D.《呐喊》收录了鲁迅先生1 9 1 8一1 922年间的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其中《祝福》更是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

E.阿Q的目的之一就是讨老婆,这是他自然本能的要求,说明他有着明确的目标。

2.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鲁迅先生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就是要画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它是在统治者的压迫下而形成的,在今天这种性格已经不存在了. 

C.《药》是作者以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题就是通过夏瑜被杀这一线索,艺术地总结资产阶级民主失败的教训。

D.鲁迅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的灵魂进行剖析。每一篇小说都反映~了社会的本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改良社会、改变国民性而呐喊。

E.《呐喊》中的小说大多数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写法,“取法外国’’,但也注意到了首尾照应交代等写法,融合了民族形式的神韵。

3.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阿Q正传》运用了幻觉、梦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B.《药》以双线结构组织全篇,通过华夏两家悲剧命运的表现,表明中国当时民众的愚昧和者不发动群众而招致失败的悲哀。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D.小说标题《药》有概括情节、连接明暗两线、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E.闰土要香炉烛台表明他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进一步麻醉自己,说明他在生活的压迫下有了自甘沉沦、不愿抗争的性格变化。    

4.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鲁迅的作品中,许多就是写他小时候的真人真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    

B.《社戏》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C.《风波》通过1 9 1 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D.鲁迅的小说《明天》,通过主人公爱姑年轻守寡、丧子给她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揭露了封建贞烈观念“吃人”的罪恶。 

E.《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

三  简答题

1.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2.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

3.请写出《呐喊》中收集的14篇小说。

4.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5.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6.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7.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8.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9.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0.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1.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2.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13.“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14.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5.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16.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17.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18.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9.《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20.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描写的作用。 

21.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2.《药》是以1907年民主英雄秋瑾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23.你认为鲁迅写作《呐喊》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24.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的一两个细节。 

《呐 喊》练习

一  正误判断

1鲁迅的《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2《呐喊》是伟大的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取名为"呐喊",意在为"喊几声助助威",以鼓舞"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话里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4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5《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El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大都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6《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7《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的历史经验。

8为了改良社会,改变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9《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

10《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11.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     )  

12.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以“吃人"这一审美命题赋予它以具象,确实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    )  

13.《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

14.《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    )  

15.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阿Q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了解的意义。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    )

16.恃强凌弱,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都属于《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内容。    (    )  

17.《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    )

18.《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者的悲哀。    (    )

19.《药》是以1911年辛亥英雄黄花岗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    )

20.《药》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    )

21.《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    )

22.《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    )

23.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而狂人则是具有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战士。    (    )

24.作家是带着满腔同情写这个形象的,指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和现实社会造成的,通过这个形象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荒唐。    (    )

25.《孔乙己》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一一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    )

26.《故乡》中有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的对比;眼前的闰土和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对比;眼前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和当年开豆腐店的“豆腐西施”的对比……这些色彩强烈、形态各异的对比,催人沉思和反省。    (    )    

27.《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史化运动  “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    )

28.《呐喊》是鲁迅1 9 1 8年至1 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  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孑L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    )

29.《呐喊》所集中描写的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    (    )

一、正误判断

1祥林嫂是《彷徨·祝福》中的人物。

4《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

5《拿来主义》是杂文,出自《且介亭杂文》。

7作者并设有"全面肯定"辛亥。

9作者并没有"全面肯定"辛亥。

10"《明天》"应为"《风波》"

16.“恃强凌弱"应为“卑怯、欺软怕硬’’。

18.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者的悲哀。

19.《药》是以1 907年民主英雄秋瑾为背景。

22.《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一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

23.狂人是反封建战士。

28.《祝福》收在《彷徨》中。其余各项均正确。

二、选择题

1.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是他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与作家果戈理的一部小说同名。  

B.鲁迅先生一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呐喊》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共由14篇小说组成。  

C.在《呐喊》的l 4篇小说中,《不周山》原也收录其中,后被收录到《故事新编》,并改名为《铸剑》。  

D.《呐喊》收录了鲁迅先生1 9 1 8一1 922年间的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其中《祝福》更是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

E.阿Q的目的之一就是讨老婆,这是他自然本能的要求,说明他有着明确的目标。

2.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先生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就是要画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它是在统治者的压迫下而形成的,在今天这种性格已经不存在了. 

C.《药》是作者以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题就是通过夏瑜被杀这一线索,艺术地总结资产阶级民主失败的教训。

D.鲁迅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的灵魂进行剖析。每一篇小说都反映~了社会的本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改良社会、改变国民性而呐喊。

E.《呐喊》中的小说大多数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写法,“取法外国’’,但也注意到了首尾照应交代等写法,融合了民族形式的神韵。

3.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阿Q正传》运用了幻觉、梦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B.《药》以双线结构组织全篇,通过华夏两家悲剧命运的表现,表明中国当时民众的愚昧和者不发动群众而招致失败的悲哀。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D.小说标题《药》有概括情节、连接明暗两线、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E.闰土要香炉烛台表明他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进一步麻醉自己,说明他在生活的压迫下有了自甘沉沦、不愿抗争的性格变化。    

4.下面有关名着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鲁迅的作品中,许多就是写他小时候的真人真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    

B.《社戏》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C.《风波》通过1 9 1 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D.鲁迅的小说《明天》,通过主人公爱姑年轻守寡、丧子给她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揭露了封建贞烈观念“吃人”的罪恶。 

E.《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

二、选择题

1.D  E(D项,《祝福》不在《呐喊》集中;E项,阿Q的目标是盲目的。)

2.B C(B项,今天仍有这种性格存在;C项,小说是双线结构,主题也是两个方面。)    

3.D E(D项,没有刻画人物这个作用;E项,“自甘沉沦、不愿抗争’’说法不当一   

4.A  D(A项,《社戏》写的不是真人真事,是艺术虚构;D项,《明天》中写的是单四嫂子。)    

三  简答题

1.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能写一句即可;个别字有出入,但不影响意思亦可。)

2.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

    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3.请写出《呐喊》中收集的14篇小说。

    答: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4.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

5.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风波》《社戏》《端午节》《药》。

6.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

7.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药》《狂人日记》《风波》《明天》《社戏》。

8.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

9.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1)《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

10.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明天》《故乡》《社戏》《风波》《阿Q正传》。

11.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

12.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 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13.“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答: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

14.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社戏》《风波》《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15.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答:《药》的深刻主题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以他的血来作为治病的药,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6.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17.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答:“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18.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

19.《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0.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21.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22.《药》是以1907年民主英雄秋瑾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答: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23.你认为鲁迅写作《呐喊》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答:(1)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②“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4.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