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市郝斌中学 历史组
【教材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兴起》的第四课,本课主要讲述党和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点来看,初二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上,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有直观性和趣味性。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正确分析事情的原因和性质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通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阳光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知道红军的长征,体会红军的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长征示意图、长征中的有关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概况长征精神;根据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设计意图】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学生的学情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设置、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一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分别解读“长征开始、长征转折、长征胜利、感悟长征”对红军长征的过程、长征的转折、出现的困难和体现的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和探究。二是利用图片,使学生对长征途中的关键地点和事件有一个详尽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三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有关长征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四是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对遵义会议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认识。五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对话,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阳光课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气势恢宏的《长征》歌曲,展示有关长征中的一幅幅图片,把学生带入那段史诗般的历史中。告诉学生,转变身份,作为“红色之旅”的导游,追随红军的长征路线,穿越千山万水,对这段举世无双的壮举做一个精彩解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漫漫征途,长征开始:
首先给学生出示自主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解说历史史实。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此处,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使学生明白,并能概括总结。教师进一步解释: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实际是左倾错误路线,结果给红军带来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开始:(时间?主力?出发地点?)
3、长征初期红军的局面如何?(学生解说后,教师补充强调:长征初期,仍然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结果红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4、夺取遵义之前,红军的长征路线?(学生解说后,引导看有关图片,使抽象的地点具体化、形象化;对重点的地点和事件进行详细解说,如湘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征初期,红军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并为后来的转折作下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5、通过动态地图,展示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总结路线,使知识更系统;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二)、长征转折,遵义会议:
1、展示图片:遵义会议旧址(进行过渡)
出示视频资料:走入遵义会议,来了解这一伟大的转折。
2、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视频和课本,对遵义会议作全面介绍。(如: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及会后决定)
3、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回忆会议前左倾错误带来的挫折和损失?左倾错误何时结束?遵义会议结束了错误指挥,确立了谁的正确领导?会后,长征出现崭新局面等,通过一系列问题,层层剥析,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转折点。)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对会议召开前的左倾错误,做一小结,对会议后的崭新的长征做好铺垫。使学生明确,遵义会议结束了之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的正确领导,长征最终取得胜利,所以是转折点。】
(三)、冲出重围,长征胜利:
1、出示自主学习任务:
遵义会议后的红军长征: ⑴、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情况?
⑵、红军两次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及会师?
2、学生解说之后,通过动态地图展示红军长征路线。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动态地图,使知识点更直观、系统,同时增强识图能力。】
3、师生解读有关材料和图片。(使长征的地点和过程更形象化)
4、重点强调:长征胜利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5、出示史料:结合课本,解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6、合作探究:长征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感悟长征,长征精神:
1、通过解读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设计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出示《西行漫记》中的一段材料,问:面对那么多困难,究竟是什么支持着红军创造了这样伟大的奇迹?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引出“伟大的长征精神”。
2、提出问题:什么是长征精神?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示情景材料,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感受具体的长征精神,作出贴切的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长征中的具体事例的分析,使他们感受真切的具体的长征精神,并为后面总结的长征精神做好铺垫。】
4、出示长征精神的内涵,学生大声齐读,感受长征精神。
5、教师补充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激励学生,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三、总结提炼,情感升华:
1、学生畅谈收获:通过本节的学习,都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收获说出来,与大家齐分享。
2、知识梳理:师生之间通过思维对话,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
四、巩固提升,学以致用:
1、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选择题,采取的方式是让全体学生一起用手势来回答,以此来考察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于综合性的问题——排列顺序、关键词指引事件,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考察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3、对于材料题——《长征》,让学生齐诵读,然后根据材料对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使史料与实际有机地相结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检测了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体现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效果。】
五、结束语:
告别了长征,送走了红军,但红军的故事却留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在一首深情、优美的歌曲中,结束本次的“红色之旅”。(播放《十送红军》)
【板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开始 长征转折 长征胜利
1934、10 1935、1 1936、10
(遵义会议)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