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
2025-10-05 05:15:35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

 

 

面对新课程,面对新理念,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与课堂模式,语文教师如何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呢?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性?课堂怎样设计才能既展示教师的研究能力,又全面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在这里,我们结合成功的部分课例,来定格如何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

一、整体把握,思路清晰

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思路。就是通过理清文本脉络,概括内容要点,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整体设计。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整体把握课堂思路,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就是从整篇课文上把握与领略,注重分析、提炼、整合、概括能力的渗透。第二步,深入探究。就是从文本出发,侧重语言本身,侧重内容理解,侧重重点突破。可以通过重点段落理解,重点语句透析,重点写法作用等方面突破。第三步,拓展延伸。就是通过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类比、链接等形式,进行内容、主题与写法的延伸,原则是合理的、适度的、有效。如何进行整体感知呢?如何设计巧妙的入题思路呢?

在某省教学能手评选中,一位获奖的中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就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题。他给学生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填写“这是一个 -----------------的爱情故事”。空白处自己根据初步阅读的体验自己填写。

这个题目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可以迅速对全文进行概括,二是锻炼学生概括全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一下子把学生的思想聚焦在一起了。

如何深入探究呢?就是从具体文本入手,可以侧重内容、主题、观点、语言、方法技巧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问题设计,来进行预设与生成的教学过程。例如,一位教师讲《沁园春长沙》,设计了两题:问为何开篇“寒秋”着一“独”字?文本的上阙与下阙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样来展开探究。

如何拓展延伸?就是从作品的主题、写法出发,来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层级,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力与迁移力。例如,学习《我不是个好儿子》,一位优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题:

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请你联想一个你父亲或母亲的生活细节,并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设计,就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了。

二、巧妙设计,艺术入题

开篇的入题设计,是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的第一步,下面三位教师都用了苏轼的事例,但其授课内容却各有不同。

1.场景式自然入题

导入新课,是有很强的智慧含量的。良好的导入会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入题一般分两种:直接入题与间接入题。原则就是,简洁、明快、有效。

特级教师翟小宁在长江沿岸的宜昌市,为全国语文会议作课《念奴娇·赤壁怀古》。面对令人神往的三峡,面对诗人舒婷写的妙不可言《神女峰》,面对刘白羽的大气磅礴《长江三峡》,面对郦道元的言简而意赅小品《三峡》,又如何导入呢?翟老师分析了特殊的场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人文环境,采用了间接导入的形式:

“长江,是孕育大家名流的地方。我们如果溯流而上,就会发现长江边上一个重要的小镇——眉山,在距眉山二十多里处,有一个大户人家出了三位名人,这就是饮誉中外的‘三苏’。父亲苏洵,儿子苏轼、苏辙。苏轼的名气最显赫,一生为文、作诗、吟词、书法,无所不能。一生的追求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个开头,亲切自然,简洁明了。既介绍了作者,又介绍了孕育作者深厚情意的人文环境,十分自然亲切,恰如其分。这个开头是呼吸着长江的烟润与水泽,倍感沁馨得来的。

2.评介式深度入题

有位优秀教师在上苏轼的《赤壁赋》时,是引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前言中对苏轼的评价入题的:

“苏东坡是一位全才。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前言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听了这些文字,学生肯定被苏轼的创造精神空间所打动的。在这里,我想到了清代学者沈德潜的一句话“有第一等襟抱,有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精神境界,永远是引领学生向上的标尺。

3.类比式间接入题

某省语文教学能手评选时,一位优秀选手抽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她是从苏轼的一则小故事导入的:

苏东坡是散文家、大学者。一次,他去散步,问周围的人。你们说说我肚子里有什么?周围的人说,一肚子学问、智慧、文章。苏东坡说不对。侍妾朝云说:“先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微笑赞成。而晋代的陶渊明,也是一位不合时宜的人,他也是苏东坡最推崇的人。

这个开篇不俗,是用了类比的手法。作用有三:一是把作者巧妙介绍出来,二是把作者的境界凸现出来,三是巧妙地与作品结合起来。

三、凸现重点,亮点纷呈

1.文本核心——理性文章形象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一定要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位优秀教师曾说:“理性的文章用形象的方式教学,形象的文章要突出理性的色彩。”就是形象文章理性化,理性文章形象化。理性的文章如议论文、杂文、演讲等;形象的文章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在这里介绍一下理性文章如何形象化。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日照市一中进行,青岛选手郑成业夺得了日照赛区的第一名。他上的课是《拿来主义》。这堂课给听课教师两点很深的印象。

其一:在开篇之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真正提出‘拿来主义’这个观点,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开宗明义、直接开门见山呢?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这几个问题一下子把全文带动起来,前者把全文一截为二,扼要且分明。后者点明了教材的核心内容。

其二:在分析“孱头、昏蛋、废物”时,郑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期间,红卫兵把孔子的坟墓掘了,把孔庙烧了;二是改革开放之初,某企业进口了外国的机床,不能用,全是旧机器,而领导却得到了好处。他问:结合课文,说说这两个例子说了哪两种人,为什么?

2.想象力——物我角色的动态转换

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二是如何进行动态的心灵对话。如何把这些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呢?

有位青年教师出示公开课《归去来兮辞》,就结合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效果很好。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设计了一个“人与菊花对话”的环节。“先生任官经年,三任三隐,这次归隐,看到三径就荒,唯有心爱的菊花犹存,先生想对菊花说些什么?”一位学生说得很好:“菊花呀,我的心爱。赴任前,我把你手栽,而今,你已繁花蓬放,我喜欢你的高洁,你的雅致,你的傲霜与凌寒。”

教师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先生手栽的菊花,今天你看到先生风尘而来,并先来看你,你作为菊花想对先生说些什么?”一位学生又站起来,用拟人的手法,很抒情的说:“先生的高洁我们心知,先生的境界我们佩服,我们的花瓣为你开放,我们的芬芳为你歆享。早晨,你采菊东篱,我们送你微笑;傍晚你荷锄而归,我们要为你洗尘。我们的心与先生息息相通。”

在这里人是花,花是人,物我合一了。这种巧妙的设计,就叫角色动态转换。由此我们想到了很多想象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花自飘零水自流”“感时花溅泪”“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正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是我们的老师。

3.重点——让问题递进式呈现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文的重点或重要内容如何处理?我们觉得,美是永恒的,重点就是重点,不应回避。如《荷花淀》中的几个女人想看丈夫前的对话,《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精彩文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大段独白。这些就是重点,是必须要教授学习的。然而,在很多公开课展示中,有不少青年教师总觉得这样处理没有新意,往往仅故意不讲。

处理这些经典篇目的经典语段,是有些发怵。但我们不应该为“出新”而“出新”啊。想出新是对的,但不能回避重点呀。如果出不了新,按传统方式处理也很好嘛!有不少名师,对经典文章,就是重点突出,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联想去设计问题,让问题递进呈现。

例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重点段落就是要突出。有位名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重点:第一段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为何两个“对于”先写实践再写理论,而正文表述时却是先写理论再写实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家”,那么“其次”的内容在哪里?

4.探究——课堂生成的永恒张力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倡导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有位名师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就结合徐志摩的“寻梦”,来探究诗人内心的理想与寄托。课堂是这样生成的:

教师:诗人经常在拜伦潭留恋,显示出了诗人的愿望。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徐志摩求学,有哪些理想与愿望?他的梦是什么?

几个学生这样回答:为国家振兴,因为祖国苦难;实现自己的诗人梦;对社会一种无奈、愁苦、忧虑的反思;想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做一个拜伦式歌颂祖国的诗人。

教师:这些都可能是徐志摩的梦,他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及理想。

再如,学习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一位教师就围绕“钱”展开探究。老师问:母亲到底需要什么?为何以前给母亲钱,她不要,攒钱;而最后给母亲钱,母亲却把钱紧紧的握在手里?(这揭示了原来不理解母亲,现在理解母亲的过程)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那些变化?(从心理平衡到最后流泪)

5.质疑——蕴涵着主题的亮点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告诉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个性体验,积极态度,思考,大胆质疑。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的质疑设计,创设巧妙的空间引领学生思考。

《荷花淀》是一篇传统文章,在某省举行的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中,一位青年语文教师荣获第一名。她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质疑题,就突出了主题的深入思考,通过与课外材料的对比烘托,一个亮点出现了。这个设计是这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两幅世界著名的战地照片:一幅是某战争场面,一个汽油弹爆炸,人们在争相奔跑的场景,一个三十几岁的中年人的脸上惊恐万状;另一幅是越南战争场面: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裸体在奔跑,女孩的衣服早已被大火烧去,周围烈火熊熊,还有一个人倒在地上。教师说:“这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看到了痛苦,看到了悲惨。”她于是在屏幕上打上了这样一个问题:“战争,往往给人们带来的是创伤、残酷、悲惨、痛苦,而孙犁先生为什么把战争写得那样美好呢?”这个问题就使问题深化了,这也展示了孙犁的写作风格,就是向善。

当然,对公开课与优质课各人也会有不同看法。曾有人认为,不能搞什么优质课,应该突出常态课。也有人认为,优质课有雕琢的痕迹,不是自己的创造,而成了集体的结晶。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争论探讨。但不管怎样,上好课,追求高的境界,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两者也可以融合。总之,公开课与优质课要做到“五精五实”:精巧设计,作平实的课;精心设问,作真实的课;精深探究,作扎实的课;精髓点题,作丰实的课;精妙拓展,作厚实的课。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