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2025-10-05 05:16:08 责编:小OO
文档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卷上;请认真答题,注意卷面整洁。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  下列字形和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卖弄(lòng)    美不胜收         惭愧(kuì)           烂曼

B.确凿(záo)      油然而升         攲斜(jī)             分歧

C.感慨(gǎi)       恍然大悟         悔恨(huǐ)          决别

D.搓捻(cuō)      人声鼎沸         争执(zhēng)     憔悴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真正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弄茶的闲情逸致,更应是纵使身处________,依然不忘抬头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诗意不能带你渡过所有现实的难关,却能________智慧,________心灵,让平凡的生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追寻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A.困境    启迪    抚慰    B.困境    启发    抚恤

C.困难    启迪    抚恤    D.困难    启发    抚慰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每个党员都要学习他

②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⑤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A.④①⑤②③    B.③⑤②①④    C.④①③⑤②    D.③②⑤①④

4.(8分)  古诗文默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4)景物中含情,情与景交融。王湾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通过描写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5.(4分)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下面均是名著《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请任选一位,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其有关的两个情节,并从中归纳出其性格特征。

藤野先生:上讲堂忘记带领结——不拘小节;订正“我”的解剖图——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①长妈妈      ②陈莲河

 

(2)《狗·猫·鼠》是名著《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我”讨厌猫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6.(8分)  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  

(1)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彤彤同学写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

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_____”这个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                                                                 _

 二、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4 分 ,共计28分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请根据提示,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2分)

①几个月前,_______________。

②现在,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内容简要分析。(3分)

 

(3)找出一个与文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抄在下面。(3分)

 

(4)文中写“我”去年夏天在马山遇见他的情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3分)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留在心田上的“水印”

徐九宁

20多年前,我参加高考,考了个不错的分数。但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结果过于自信的我,将总分多估了15分,最终以4分之差,没能被所填报的大学录取。

12年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烦闷之极的我,想第二年春季再去复读,于是便对上过初中的父亲说,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

父亲本不同意,但看我态度坚决,性子又倔,最后只好皱着眉答应了。

此后,每天早上我都睡到自然醒,然后拿着书,戴着耳机去屋外的山边,寻一块草地坐下,边听音乐边看书,时不时再看看山的青翠,鸟的振翅,泉的涌流……其实,我看不进书的——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同时,又百无聊赖地觉得考了高分,基础扎实,自习放松懈怠点,没事。

父亲呢,有空时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流露出对我自习的顾虑和担心,他也不敢多说,怕我心情不好,对他发脾气。

一天清晨,父亲一反常态地将我从床上拽了起来,带我去田边巡水。从初中起我便在县城里住校了,很多农事都忘了,巡水,就是查看田埂有没有漏水,如有,要及时堵上,“秋季雨水少,山塘里的灌溉用水也不多,田里的水如漏了,麻烦就大了,可能前功尽弃!”父亲说。

但一圈巡下来,并没发现漏水的地方,我便打算回去,可父亲却让我等等——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这叫做‘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他解释道。

次日,父亲再次带我去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这田埂坚实牢固得很,没必要总浪费时间去巡!”我有些不耐烦地对他说,“田里的水,跟昨天相比,一点也没见少啊。”

父亲没接话,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

看我一脸惊讶,父亲说,再牢固的田埂,即便没黄鳝、螃蟹去打洞钻漏,也会经常有极小的细缝,悄悄地日夜朝外漏水,肉眼很难发现,而它们会越漏越大,越漏越多,再多的水也经不住这么漏,“如果不做‘水印’记录,等最后发现,就迟了。”

“你肚里的知识,跟这田里的水一样,”堵上漏子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你自个在家,没老师教,没旁人检查,再多的知识,也会悄悄被漏掉,而你可能浑然不知,更不会去堵。你得去学校,去考试,去给自己做个‘水印’,那样,才能检查出身上有没有‘漏子’,学问是不是漏少了,成绩有没有退步呀!”

原来,父亲早就看出我学习心不在焉了,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

果然,复课后的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绩便下降了不少,好几道题错得连自己都难以相信。好在,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并及时返校投入到复习中去,第二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父亲已离我而去多年,老家的田几年前也流转了出去,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完善的灌溉补水监控系统,让稻田里再也没必要做“水印”了。

但父亲做的“水印”,却一直留在我的心田上,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9期)

 

(1)仔细阅读全文,梳理行文思路。(3分)

①_______________——决定在家自习,“我”百无聊赖——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父亲用“水印”点醒了“我”,“我”羞愧地恍然大悟

(2)根据提示赏析句子。(3分)

①我看不进书的——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这叫做“水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本文讲究前后的照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3分)

 

(5)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2分)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  

9.(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劝  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_______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_______________

④白首方悔读书迟        方: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诫子书》中统领全篇的字是“_______________”;《劝学》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字道出了不勤奋读书的后果。(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2分)

 

(4)《诫子书》《劝学》都为劝谏类作品,关于成才,它们都强调了哪些内容?又有哪些不同?(4分)

 四、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 

10.(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2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2分)

 五、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 

11.(50分)  作文。  

请你以“那天,我很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写一篇不少600字的记叙文;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020-2021学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6分 ) 

1.

【答案】

D

【解答】

A项,“卖弄”的“弄”应读作“nong”;“烂曼”应写作“烂漫”。

B项,“油然而升”应写作“油然而生”;“攲斜”的“攲”应读作“qī”。

C项,“感慨”的“慨”应读作“kǎi”;“决别”应写作“诀别”。

故选D。

2.

【答案】

A

【解答】

“困境”指困难的处境;“困难”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或障碍。根据第一空前面的“身处”可知,此处应填“困境”。

“启迪”和“启发”,二者都有开导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区别在于“启迪”侧重在精神、知识等方面的开导、引导,多用于书面语;“启发”多针对具体的对象,使用范围较广。结合第二空后面的“智慧”可知,此处应填“启迪”。

“抚恤”一般指(国家或组织)安抚体恤因公受伤、致残或因公牺牲及病故的人员;而“抚慰”往往指帮助其从错误、忧虑中醒悟过来,更贴合上文的“难关”和下文的“心灵”。

故选A。

3.

【答案】

C

【解答】

解答此类题,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等。本段赞美了白求恩同志,④句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①正面提倡,号召大这学习他,与上句句意最紧密,可作为第二句;③反面举例,与上句的句意对比,可作为第三句;⑤②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表述,可通过读来确定其先后顺序⑤在②前。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①③⑤②。故选C。

二、 默写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8分 ) 

4.

【答案】

(1)思而不学则殆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答】

(1)注意“殆”的正确书写。

(2)注意“芦管”的正确书写。

(3)根据“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可以推知答案。注意“岐”“度”的正确书写。

(4)根据“王湾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用……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通过描写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用……抒发了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可以推知答案。注意“雁”“天涯”的正确书写。

三、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 

5.

【答案】

(1)①示例: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给“我”买《山海经》——真诚善良。

②示例:要昂贵的出诊费——贪婪;到处招摇撞骗——贪婪、故弄玄虚。

(2)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玩厌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是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我”以为是“猫”吃了“我”饲养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隐鼠并非被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解答】

(1)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觉时会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常喜欢切切察察,曾经“谋害”了“我”的隐鼠,作者通过对她的描写,表现了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特点,作者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结合《父亲的病》中的内容分析,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蟋蟀一对”要“原配”;“平地木十株”只不过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普通都称为“老弗大”;用打破的旧鼓皮治疗水肿;开方之后,又推荐一种“丹”,然后又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在“父亲”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没用的情况下,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陈莲河是一个巫医不分、迷信浅薄、贪婪、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庸医。

根据上述分析,参照示例,概括出与选择的人物有关的两个情节,并归纳出其性格特征即可。

(2)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猫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猫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猫后来伤害了兔的儿女们,吃了小兔子。由此概括作答即可。

四、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8分 ) 

6.

【答案】

(1)示例①: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

示例②:母爱像春天的风,吹拂着我们的心。

(2)①亲身,②沾沾自喜,称心如意

(3)示例:亲爱的妈妈,岁月的磨砺让您的青春老去,风雨的洗涤让您的红颜褪色,但是在我的心中,您就是那朵最美丽的牡丹花——富贵又端庄。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解答】

(1)宣传标语应具有语言精炼、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可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本题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进行拟写即可,注意要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2)①【A】处画线句中“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可将“亲身”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沾沾自喜”用词不当,“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含贬义,可改为“称心如意”。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表达出对母亲的祝福即可,注意开头要有称呼,语言得体。

五、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4 分 ,共计28分 ) 

7.

【答案】

(1)①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②“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专程送“我”到马山

(2)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3)示例一: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示例二: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示例三: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4)插叙。作用:交代了他潦倒落魄时“我”帮助他的情况,说明“我”对他的小小帮助正是他转变的原因;突出主题,使文章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5)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

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解答】

(1)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文中“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可知,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结合“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可知,现在,“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专程送“我”到马山。

(2)从文中“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等内容可以看出,“我”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我”搭上了“他”的车,在“他”说出“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的时候,“我”并没有说出曾经帮助过他的事,让他拥有了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由此可以看出“我”细心体贴,尊重他人。

(3)照应是文章和作品结构的基本环节,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前文“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以及后文“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等语句均出现与下雨相关的情节,与文中画线句“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相照应,写出其一即可。

(4)常见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文章在叙述“我”拦下他的车时,插入了“我”去年夏天在马山遇见他的情形,运用了插叙。“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等内容,交代了他潦倒落魄时“我”帮助他的情况,表明“我”对他的小小帮助正是他转变的原因,同时突出主题“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使文章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5)小说结尾的妙处一般有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主旨等。结尾处“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表明他是专程送“我”到马山的,体现了他的善良,而“我”是到了马山之后才知道这件事,使故事情节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小说更具艺术表现力。结合“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可知,他专程送“我”这一行为正是我的“滴水之恩”促成的,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结尾以对话作结,未展开叙述“我”得知他专门来送“我”的表现和感受,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8.

【答案】

(1)①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我”懊恼、烦躁,②次日随父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不耐烦,③观察“水印”发现漏水,“我”惊讶

(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懊恼、烦躁比作粗壮绳子,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我”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的压抑的感受,使抽象的情绪形象化。

②这句话运用“扒开”“铲”“做” 等动词,描写父亲做“水印”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干练,为下文父亲借助“水印”发现稻田漏水埋下伏笔。

(3)示例一: “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与“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相照应。作用:写出了“我”的转变,表明父亲的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文章结构严谨。

示例二:“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与“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照应。作用:说明父亲经验丰富,用心良苦,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紧凑,中心突出。

(4)①教子有方(懂得教育艺术):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②细心周到:父亲用“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并通过观察比对,让“我”明白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③疼爱子女:父亲关心“我”的学习情况,不时会流露出对“我”在家自习的顾虑和担心;④经验丰富:为防田埂漏水,父亲带“我”去田边巡水,并且深知田埂漏水的原因。

(5)“留在心田上的‘水印’”表面是指父亲所做的记录稻田里水位高度的“水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父亲用“水印”点醒了“我”,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使“我”获得人生启示。

【解答】

(1)阅读文章,从“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可概括出“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我’懊恼、烦躁”;从“次日,父亲再次带我去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有些不耐烦地对他说,‘田里的水,跟昨天相比,一点也没见少啊’”可概括出“次日随父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不耐烦”;从“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可概括出“观察‘水印’发现漏水,‘我’惊讶”。

(2)①句子中将把“懊恼、烦躁”比作“粗壮绳子”,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比喻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写出了“我”时时被坏情绪笼罩着,表现出了“我”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的压抑的感受,也让读者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②这一句作者运用动作描写,连用“扒开”“铲”“做” 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做“水印”的动作熟练,表现了父亲的干练,对于这一工作驾轻就熟。而根据后文“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可知,此处为下文父亲借助“水印”发现稻田漏水埋下了伏笔。

(3)解答该题,对文中相关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正确分析其作用即可。比如,“我”前后学习态度的不同:填志愿失利后,“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经父亲的启示后,“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两者相照应,这一例子表明了经过父亲的点拨,“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来做法的错误,因此在思想上产生了改变。这一前后呼应的写法,使文章在结构上更严谨。对“水印”认识的转变:“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我”开始并不知道“水印”是干什么的;“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水印”是用来发现稻田是否漏水的。两者相照应,说明父亲经验丰富,用心良苦,通过“水印”这一事物来点拨“我”,让“我”从中知道自己的问题。这一前后呼应的写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紧凑,以“水印”启发“我”,突出中心。

(4)通过父亲修“水印”,“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以及“父亲说,再牢固的田埂,即便没黄鳝、螃蟹去打洞钻漏,也会经常有极小的细缝,悄悄地日夜朝外漏水,肉眼很难发现,而它们会越漏越大,越漏越多,再多的水也经不住这么漏”,可以看出他经验丰富,深知田埂漏水的原因,对于这种工作已经驾轻就熟;通过“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可以看出他细心周到,能够发现不易发现的问题;通过观察“水印”来教导“我”“肚里的知识,跟这田里的水一样”,让“我”意识到自己原来做法的错误,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的道理,可见其教子有方;而在“我”填报志愿失利后,他“有空时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流露出对我自习的顾虑和担心,他也不敢多说,怕我心情不好,对他发脾气”,可见他疼爱子女,理解子女。

(5)作者以“留在心田上的‘水印’”为题,其中“水印”具有多重含义。“这叫做‘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表层含义指父亲所做的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的“水印”;深层含义指父亲借助“水印”点醒“我”,他的教诲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记,这一印记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让“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良多。

六、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 

9.

【答案】

(1)①增长,②懈怠,③修养,④才

(2)①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和安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3)诫,悔

(4)共同强调了成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即学习和惜时。不同之处在于《诫子书》还强调了立志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解答】

(1)①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②句意: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慢:懈怠。

③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④句意:到老了才悔恨读书少就迟了。方:才。

(2)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致:达到。

②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去:丧失。

(3)《诫子书》主要是诸葛亮劝诫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忌怠惰险躁。所以统领全篇的字是“诫”;从《劝学》全诗看,作者就是劝勉青年抓紧时间尽早学习,不要在老了以后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故“悔”字道出了不勤奋读书的后果。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意思是: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劝学》一诗强调了成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即学习和惜时;《诫子书》中“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强调了学习和惜时的重要性。同时,《诫子书》中“非志无以成学”还强调了立志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七、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 

10.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2)①首联中“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

②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

③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

(1)回答本题,首先读懂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即可。“潮平两岸阔”的意思是: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意境宏大,写的正是远望所见到的情景。

(2)本诗首联中首先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客路”表明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不知觉间又过了一年,表达作者不得回乡的愁思;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无法寄达,如果大雁能将家信带给亲人该有多好,作者通过对“乡书”的传递形式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 

11.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记叙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