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课题申报范文:2608-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5-10-05 05:18:10 责编:小OO
文档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革新大潮呼啸而来。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为了使自己国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都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将此作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2014年 5 月 6 日总理李克强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这一愿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落后,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缺乏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发扬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因此,无论在现实还是理论上,研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2) 课题界定

    以“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国家愿景为大背景,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整理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熊彼特(J.A. Schumpeter)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国际上关于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有两种定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理念和思想。例如,叶平认为,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中心,以改革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为重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增强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都称为创新教育。这种观点则强调了创新教育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获得和发展。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指通过课程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平台服务的供给、校政企项目或机构的联动扶持等各种方式,培养出具有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基础性素质,能够出紧跟时代发展锐意创新的创业人才。创业教育强调创业活动具有开拓性、自主性和功利性等基本特征。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教育模式、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法、路径、服务平台和项目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等等。其相关研究先导性明显,指导性较强,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优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此外,也有学者从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如产学研衔接、校企合作、高校建设、保障、促进措施等。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有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遵循一个研究思路,即通过对创新创业的定义内涵总结、对国内外研究现况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总结我国创新理念淡薄、执行力度不够、市场协同不力、实践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结合具体情况,给出教育改革的策略途径和操作手段。案例研究则强调针对某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总结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发展本地的创新创业事业。如曹扬、邹云龙(2014)结合吉林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主题地位”等实际,提出了引导、学校完善、社会联动等多方资源整合互补的方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从研究视角来看,基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视角的研究较为多见。跨学科度的研究不多,但前沿新颖。王年军(2012)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系统动力学理论框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以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富有开拓性。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不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拓展。在宏观理论层面,针对新形势如何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联动机制、产学研如何实现协同创新、高校如何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二是缺乏基于大样本调查的定量研究。国内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构建模型、整合系统理论层面,多采用思辨、定性研究方法。跨学科度研究不足,反思深度欠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中西方对比研究视角,有助于构建一个具有国际参照体系的研究,以此来对照现实,推动未来学科发展。三是基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项目的实证研究较少,项目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实践性,目前,这些以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为对象的研究,缺乏现状、原因及影响因素、有效实现路径的深入分析。此外,探索引进多学科交叉理论、方法和视角,扩宽创业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度广度,此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4)选题意义

    ① 现实意义。一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这要求教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开拓性的人才,这就体现重塑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意识、精神素质的要求。这是对高校教育改革精神“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确认。三是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需要。最好的就业就是创业,把大学生培养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个人价值的塑造者、社会价值的实现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②理论意义。社会经济转型推动创新创业,也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具有创业创新传统的国家,学者们研究涵盖了从微观的个人、组织,到宏观的网络和环境等各个层面,并且逐步形成一些特定的理论模型框架和概念模型。而我国对创业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尚浅。

    (5)研究价值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重新审视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方向和核心问题,找准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问卷分析;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研究目标

    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国内外现状进行述评;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找出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找准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整理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研究内容

    以各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搭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第一、第二课堂互动,集模拟演练与实战锻炼有机融合的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创业实践综合平台为重点,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一核心”(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着力打造,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很强的创业实战能力的高素质卓越人才。)、“三平台”(创业教学基础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和创业实战综合平台)、“九模块”( 对应以上三大平台,根据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还应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以下九大模块的全面系统教育。这九大模块主要是指: 创业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管理领导才能与心理素质建构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实验教学中心模拟演练模块、创业实践软件模拟演练模块、第二课堂各类学科竞赛模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块、学生创业实践岗亭实战模块、学生创业实践室网店实战模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创业渠道、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业人才,并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建设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必须得到各高等学校、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开展,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将创新创业教育明确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和成果孵化基地、加强专兼职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假设

    在宏观理论层面,针对新形势探讨如何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联动机制、产学研如何实现协同创新、高校如何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基于大样本调查的定量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中西方对比研究视角,有助于构建一个具有国际参照体系的研究,以此来对照现实,推动未来学科发展。

    基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项目的实证研究,项目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实践性,目前,这些以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为对象的研究,进行现状、原因及影响因素、有效实现路径的深入分析。

    (5)创新之处

    在宏观理论层面,针对新形势探讨如何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联动机制、产学研如何实现协同创新、高校如何向创业型大学转型。

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整理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国内外现状进行述评;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找出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找准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整理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搜集和分析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研究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②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③统计法。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3)技术路线

    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国内外现状进行述评;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找出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找准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整理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07-12月),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搜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综述,梳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第二阶段(2017年01-06月),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整理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

    第三阶段(2017年07-12月),撰写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18年01-06月),写作结题报告,进行专家咨询。完成结题鉴定,根据鉴定专家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报告,上交研究成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