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2025-10-05 05:18:27 责编:小OO
文档
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作者:孙忠勋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08期

        自主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转变思想,与学生换位,教师从管理转向服务,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同现行的德育目标,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目前,我国学校的传统德育的时效性不强,存在局限性,表现为:一是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知行脱节,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二是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在实际的德育操作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按照自身以往的经验,过分依赖教育者本人的权威,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作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被动服从。这两种表现说明传统的德育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未真正促进学生形成自身的道德行为。

        现代学生思想新潮,积极主动,对被动接受教育存在很大逆反心理,所以教育要通过学生的选择,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进行内化,才能成为其自身奉行的行为准则。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在教学中进行启发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

        教书必先育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校在教学中应规定,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必须具有德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手头德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最佳“融合点”,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课本中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德育内容在其头脑中自觉内化,构建出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德育模式。

        二、让学生成为德育管理的中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教师管理角色要转换,政教处、班主任由前台的执行官转为幕后的指导员,做好、引导、服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为自主教育的主人。

        学校要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自我管理系统,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渗透到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的角角落落,使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主人。在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各司其责,各负其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之间年龄相近,实行自我管理,相比教师管理,学生更易接受,易形成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师要放权,把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指导,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设计各种活动方案,并开展相应活动,这样,德育就由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和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校和班级凝聚力。

        三、科学设计德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学校的德育中要重视学生德育评价,将学生评价也交付于学生自己,以评价推动德育实践。如,建立学生个人的德育档案、德育银行,包含在校期间的学习、纪律、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科学设置加分减分项,加大对结果的使用,学生德育分值的多少由学生自己控制,逐步使其学会自我评价,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再逐渐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进一步促成自身良好素养的形成,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德育的中心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把外在教育逐步转化成其自身的自觉行为,德育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