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案例)
2025-10-05 05:11:18 责编:小OO
文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次成功的实验》课堂实录与反思

一  教学背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讲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许多次却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可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人物的动作与语言体会实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揭示课题 读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十课(师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强调哪个词?试着读读,最好说出理由。

生:我强调“一次”,一次成功的实验,因为以前许多次实验都失败了。

师:我们也来读读看。

学生(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生: 一次成功的实验,我强调成功,因为这次实验终于成功了。

师:这两位同学课外一定预习得很认真,不仅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还讲出了理由。我们强调“成功”也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次实验为什么会成功?

师:你想知道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是吗?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原因?)

生:我想知道这位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师:你想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还有吗?(板书:目的?)

生:我想知道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师板书:过程?)

评析:“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索的基础。读题质疑,激活学生思维,营造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二) 初读感知 评评议议

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们提了这么多精彩的问题真了不起!有了问题怎么办呢?

生: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师:你真聪明。大家赶快读书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 同学们读得真用心。你认为这篇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实验过程的?最好能说出理由,让同学们心服口服。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我觉得是第4、5、6自然段写实验的过程,因为这里写教育家开始实验了,一直到实验成功。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应该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教育家从包里拿出一个瓶子”说明实验已经开始了。第一自然段写实验前,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写实验中,后面的都是写实验后的。

师:你们认为谁的理由充足些。

学生大部分都说:温怡。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我请三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三部分。谁愿意?

好多学生纷纷举手。

师:温怡读第一部分,少琦读第二部分,豪士读第三部分。其他的同学当评委认真听。

学生读课文。(当第二个同学把“系绳子” 的“系”读成xi 时,有位同学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ji。那个同学马上纠正过来。)

师:这位评委听得真认真!“系”在这里应该读ji。

学生继续读完。

生:老师,我有问题。“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

师:有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你把上下两句读一下好吗?

学生读:“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生:“不假思索”就是不讲假话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想也不用想的意思。

师:你说得对。志勇,你是哪里人?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

师:你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生:因为我早就知道了。

师:佩燕,你几岁?

生很快回答:“九岁?”

师:你为什么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生:因为我早早知道了。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生:因为她早早就知道“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师:这句话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学生思考,想不出来。

师:先——

生:先人后己。

生:这里的井字为什么用引号?

生抢着回答:因为这里的“井”不是真的井,而是瓶子。

生:老师,我要评少琦的读。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这里的“一”、“二”要读得快点,他读得太慢了。

师:这里应该怎样读呢?我们还是来轻声读读这句话吧。轻声读有利于思考。

生:我也认为要读得快,因为有危险。

生:我认为要读得慢。要是读快了,下面小女孩的话就来不及说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读真棒。

生:我也认为要读慢。因为“一”、“二”后面都有省略号。

师:一般情况下“一”、“二”之间用什么符号?

生:顿号。

师:用顿号,我们就要很快地读:一、二。用逗号呢,就要稍长一点。这里用省略号该怎样读呢?

学生拖长声音读。

师: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说话要拖长。

师:这里的省略号是表示声音的延续,也就是字音要拖长。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这时下课铃响了,一位学生嘀咕:“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呢。”

师:同学们,还有两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解决好吗?先休息一下。

生:好。

评析:初步阅读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评评议议建立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捕捉第一印象,做到有感而发,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与语言、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三) 精读课文 解疑释疑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边说边檫掉过程后面的问号。)这节课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再次感受一下这次实验的整个过程,看看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到底有哪里?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

生:我有问题。教育家为什么要向井里灌水。

生:因为他要做实验。

师:这里的“水”表示什么?

生:表示洪水来了。

生:表示有海啸。

生:表示敌人冲来了。

生:表示火烧起来了。

生:表示炸药要爆炸了。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表示什么来了。

生:危险。

师:对呀,教育家向瓶里灌水表示危险来了。

生:我也有问题。“三”字为什么用引号?

生:“三”是教育家说得话,所以要用引号。

生:“刚出口”是什么意思?

许多学生都笑了说:就是话从嘴里刚说出来。

看学生没有提问,我就顺势引领:现在该轮到我来提问了吧?(学生都笑了。)请听题:小女孩为什么等到教育家喊“二”时才对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教育家在喊“一”的时候,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一”的时候说,她怕同伴忘记了。

生:不对,那时她正在思考,怎样才能脱险?

师:在这么危险的时候,她还在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善于思考。

生:小女孩在危险面前不慌不忙。

师:对呀,从这里我们看出下女孩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当教育家说“二”时,小女孩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比较响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师:你们都想让教育家听到吗?(学生笑了。)谁来试试?

学生轻声地读,读得较慢。

生:他读得太慢了,要读得快点。

师:那你来试试。

这位学生读得又轻又快。

生:不能太快,因为“你第一”、“你第二”后面都是逗号,再说要让同伴听清楚。

师:你来试试吧。

学生读得恰当好处,大家都鼓掌了。

师:我们也一起来好好读读吧。

学生齐读。

师:读着小女孩的话,你心里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把危险留给自己。

生:小女孩热心帮助别人。

生:小女孩先人后己。

生:小女孩合理安排。

师:是呀,从小女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在危险来临时,小女孩不仅有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行,而且有处事果断的能力。当教育家“三”字刚出口时,孩子们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地提了出来。你们知道“顺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没有遇到困难。

生:也表示实验成功了。

师:从“一个一个”中,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瓶口小,不能一起出去。

生;小女孩对他们说了要这样做。

师:也就是说他们听从——安排。

生:他们很配合小女孩。

生:他们合作得非常好。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是怎样脱离危险的。

学生齐读:“三”字刚一出口,三个小女孩顺利地把小铅球一个一个地提了出来。

师:如果教育家喊完了“三”,他们还没拉出铅球,将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实验不成功。

生:意味着他们有生命的危险。

师:可是危险已经来了。

生:意味着死亡。

师:多么可怕啊!要是喊完“三”还没出来,意味着三个小生命的死亡。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这次实验的全过程。想想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读第二部分。

生:小女孩有先人后己的品行。(檫掉问号在原因后面板书:先人后己)

生:小女孩沉着冷静。(板书:沉着冷静)

生:小女孩善于思考。(板书:善于思考)

生:同学们配合得好。

师:对呀,如果没有他们的密切配合,他们是无法安全逃生的。(板书:密切配合、顺利逃生)还有吗?

生:小女孩关心别人。

生:小女孩合理安排。(板书:合理安排)

师:在危险的时候关心别人,先人后己。

生:他们很好地合作。

师:很好合作也就是密切配合的意思。大家请看黑板,大家一起说说,这次实验的成功,原因是什么?是小女孩——

生:沉着冷静、善于思考。

师:是小女孩——

生:先人后己、合理安排。

师:是大家——

生:密切配合、顺利逃生。

生:老师,实验后,教育家为什么要抱着小女孩好久才放下?(急着又说)我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也就是教育家被小女孩先人后己的品行深深地感动了。

师:你这叫什么?这叫自问自答,设问句,以后我们会学到。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后这部分,轻声读读,这部分你能读懂吗?

学生读课文。

生:“如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诚实的意思。

生:是一五一十的意思。

生:就是把小女孩刚才做的事照实说了。

师:对呀,就是照实说,刚才怎么做就怎么说。

生:教育家为什么要做实验呢?

师:你们猜猜吧。

生:看看小朋友在危险的时候有没有先人后己的品行。

生: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合作的精神。

生:看看小朋友在危险面前,是不是沉着冷静。

师:(檫掉“目的”后面的问号。)看来你们也有合作的精神,三个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现在我们一起再一次读读全文,感受这唯一的一次成功的实验。

学生读课文。

评析:学生在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思维,但由于年龄小,认识、理解能力局限,很难明白实验成功的多个原因,在此,我以教育家说的“一”、“二”、“三”为切入点,加以引领、提升,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 释放积淀 运用实践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想到了很多很多,请赶快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想的写下来。

学生练笔。

师:谁先来?

生: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玩游戏,我们玩得正高兴,谢天佑来了,他也要玩。我叫他等我们玩完这局就让他参加,可是他不合作来捣乱,结果大家散了,都玩不成了。

生: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位消防队员救出了屋里的小孩,自己却被大火烧死了。

师:你所讲的多么感人啊!消防队员把生给了小孩,把死留给了自己。

生:雷锋叔叔把自己省下的钱给了战友的父母。星期天,自己不休息,还去帮人家做好事。

这是有许多孩子都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电视里,书上,有关先人后己、很好合作、沉着冷静、急中生智的事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多留心观察,关心他人,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的事。由于时间有限,下课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说说,回家也可对爸爸、妈妈说。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析:读写结合,口书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元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在朗读、理解、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情感积淀,也有了一种想释放的强烈欲望,通过小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情感积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让这一理念贯穿课堂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精心预设 以不变应万变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没有预设的课堂不仅形散,而且神散。这实际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与下一代的素质。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能预设得好,也越能生成得好,如:王凇舟的《只有一个地球》,周益民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支玉恒的《画杨桃》,靳家彦的《陶罐与铁罐》等,他们的预设都非常的精致。我一向告戒自己:没备课不进课堂。在上课前我总是吃透教材,分析学生,精心地预设教学目标、教学进程、教学情境、及切入点等,并写下教案,做到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的:一  揭示课题 读题质疑;二  初读感知  评评议议;三  精读课文  解疑释疑;四  释放积淀 运用实践。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以教育家喊的“一”、“二”、“三”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从而感悟、体验成功的原因,为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积淀,有了一种想释放积淀的强烈欲望基础上,进行小练笔: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想到了很多很多,请赶快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想的写下来。

(二) 个性阅读 促进积极思维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并非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构建的。”活动体验真正意义在于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思维积极活动乃是活动体验的本质所在。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不谋而合。“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索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典型的主动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的才智。著名教育家攒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疑,在必要的时候,给以引领与提升。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并以此来营造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自读自疑,解疑释疑,主动积极地思维,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内心,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三) 巧妙提升 生成精彩细节

    教学细节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可能是师生间互动的组合。师生间互动组成的精彩细节是特定情境中有效教学手段,具有了重要的教学意义与价值。精彩细节可以是教师对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提升。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体验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我以教育家说的“一”、“二”、“三”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感悟、体验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当教育家在喊“一”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的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当教育家喊“二”时,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先人后己、合理安排;当教育家喊“三”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小学生的密切配合、顺利逃生。当学生已把这些感悟、体验深深积淀在心里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小练笔,来释放积淀,走向生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