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2025-10-05 05:10:05 责编:小OO
文档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

  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我们国家目前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形势正日益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话题。虽然我国的专业人才总量比较缺乏,大学生在毕业后本应该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由于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比较明显的不足,所以造成了目前这样一个就业难的局面。

1、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2010年,高校大学毕业生高达630万人;2011年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大学生比2010年新增20万人;至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年以来,高校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这一增一减,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由此在网络上盛行开来的“最难就业季”的说法也成为对广大毕业生们最苦涩的调侃。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较去年将再增28万,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此外,还有史上最大的回国潮的出现,社会人士集中跳槽,待业的“过期毕业生”、“国考”落榜生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可以想象2014年人才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2.1总体原因

2.1.1      外因:1、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了全球就业。2、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出现阶段性困难。3、大学生就业承受着额外的社会转型压力。4、我国的户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

2.1.2      内因:其实,就业问题实质是一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其中分为:1、总量失业。2、摩擦失业。3、结构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为:a、专业设置不匹配。b、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c、选择观不匹配。

2.2 措施不健全

2.2.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不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就城乡差距而言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1倍。这些发展水平不均衡差距加大,发展机会不平等,使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是城市出现“催生候鸟族”

2.2.2原有制度惯性发挥作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惯性依然存在。一些大学生认为没有户口就没有归属和安全感,而一些移植户口的大学生毕业后享受不到所在地城市居民的福利。因此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

2.2.3社会保障缺位。有关大学生灵活就业及失业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大学生不愿下基层,因为他们若到基层或农村就业,就意味着放弃城镇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同时,他们也不愿去私企。由于一些私企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保险。使员工失去保障同时多了一份负担。使原本不多的工资大大减少。这个给他们带来经济压力与适应工作的消费压力。

2.2.4就业机制不完善。例如:就业信息不对称、人才消费现象严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现象。

2.3社会:就业环境不公平

2.3.(1)社会阶层固化,对于毕业生群体而言,他们缺乏上升通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很难发生改变。(2)社会资本占有不均(3)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相对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工资高、就业稳定、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工作条件好。因此有人就说“我宁愿在一级市场失业,也不要到二级市场就业”(4)用人单位盲目选才。用人单位招聘时的几大误区:过度看重文凭、歧视女性、看重工作经验。这样导致用人单位腐蚀大学生的可塑造性。

2.4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2.4(1)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滞后,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与市场需求及时对接。例如: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专业设立、招生人数自己主宰!(2)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规定动作太多,自选动作太少。以致一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需求。(3)高校办学定位贪大求全1、不切实际的拔高2、追求综合,失去特色。一味追求办学上层次、招生扩规模、学科全覆盖,加剧不合理竞争

2.5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不全面

2.5(1)个人认知有偏差:妄自尊大、妄自菲薄、过分高估自己、抱着攀比心理找工作(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1、价值取向模糊2、过于强调专业对口3、急于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4、过分以来考研。(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4)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弱、习惯外部归因、自信心不足、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

参考文献:2014年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剖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