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唐宋文化转型
2025-10-05 05:09:31 责编:小OO
文档
唐宋文化有何不同?论述唐宋文化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所谓唐型文化, 是一种相对开放、 外倾、 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唐朝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朝代,文化可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来描述。那时佛、道、儒等等都能很好的发展, 所以那时的文化应该是古代的巅峰, 大家频出,尤以“诗歌”为盛。 到后期“词”的发展也比较快。 同时“传奇”之类的文学也得到发展。 而宋朝因为推行理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禁锢,相对来说不够活跃。所以讲究严格格律的“词”得到发展,但是受社会风气影响,词的题材也相对较窄。当时的“平话”得到较快发展。

那么,唐宋文化是如何转型的呢?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导致了唐宋文化的转型?

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唐朝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而废止, 究其原因,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2)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 人口的自然增加;

(3)寺院经济的发达;

(4) 封建赋税的日趋苛重, 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和户籍的混乱。

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已无地授田。同时,唐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庶族地主和自耕农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等级意识逐渐淡化,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以往更为强烈;

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封建政权的进一步极端专权提供了便利;

3. 世俗地主的普遍化促使宋代教育呈现出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趋向;

(1)势家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很多被取消;

(2)对出身贫寒的考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便其顺利应考;

(3)扩大取士名额;

(4)在学校制度方面,放宽一级学校的入学品级等次,扩大学生名额;

(5)儿童启蒙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大量的儿童启蒙读本问世

4.国势的蜕变对士大夫心灵带来的巨大阴影;

(1)经世者积极重新反省宇宙社会秩序——理学建构的直接动因;

(2)避世者逃遁于现实之外,转而追求心灵的安适和沉醉于细腻的自我官能享受。

总之,唐代士人继承了以"浮散"和"粗疏"为特征的南北朝文化,同时在发展中消解了固有的家族的主导作用,使得文化的发展严重依赖于高度集权的。集权在安史之乱后被削弱并逐渐没落,没有家族约束的轻浮、粗率的个体,再一次失去国家的束缚,从而使文化走向瓦解,唐代文化的特点和进程最终决定文化必须转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