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社交网络改变人们交流方式
2025-10-05 05:09:30 责编:小OO
文档
英国《经济学人》:社交网络改变人们交流方式

社交网络要比它们的批评者所认为的拥有更多的赚钱机会,一些公司称,公司社交网络正在加速知识共享与内部沟通,此外,社交网络是获取知识和在公司内部发现各领域专家的佳径

据英国《经济学家》1月30日-2月5日特别报道,世界经济论坛在达沃斯的年会以其能帮助全球精英建立联系而著称。但是,等代表们各自回国后,让其中哪怕几个人重聚一堂也并非易事。为了让领袖们继续与彼此交流,论坛组织者去年启动了一种安全在线服务的测试版,在这里成员可以发布超简短的个人简历和其他信息,并跟其他用户建立链接,形成协作工作组。这个论坛的专属在线网络被称为"世界电子社区"(WELCOM),仅有约5000名成员。

如果说有任何服务配得上"世界电子社区"这样的宏伟头衔,那当然是"脸谱"()网站。"脸谱"将于下个月庆祝自己的6岁生日,它目前是互联网上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受欢迎网站。这个全球最大的在线社交网络拥有逾3.5亿用户---要是把它视为一个国家,那将是继中国和印度之后的人口第三大国。这还不是"脸谱"网站唯一令人瞩目的统计数据。它的用户现在每天发布5500多万条更新,每周共享超过35亿份内容。

"脸谱"是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但还有其他一些全球知名的社交网站,例如专注音乐和娱乐的MySpace;面向富有事业心的专业人士的 LinkedIn;以及允许成员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简短消息的Twitter。按每月的访问量统计,以上这些以及在印度和巴西得到普遍使用的谷歌服务Orkut和在中国拥有众多用户的QQ都属于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这类网站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它们把自己变成了大众传播的绝佳工具。只需在"脸谱"上更新个人页面或发一条微博,用户就能让自己的朋友圈---有时还让全世界---知道自己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他们就能发送视频、图片及其他许多内容。

一路走来,社交网站也使人们产生了巨大期望,现在它们必须满足这些期望。它们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能够持久。它们必须证明,它们能创造与投资者给出的高昂估值相称的收益。而与此同时,还需要再度让用户安心:不会为了追求利润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从中获利

社交网络要比它们的批评者所认为的拥有更多的赚钱机会。

怀疑者称,社交网络面临着两个巨大的障碍。第一个就是,那些在社交网络网站写日志的人们会在那里和他们的朋友交流,所以他们不会留意广告。第二个就是,由于这些网站允许用户创作属于自己的内容,它们将很难吸引广告客户,因为这些品牌将不希望冒险出现在粗俗、淫秽或赤裸裸的句子旁边,或与这三者同时出现。

网络化网站更为广阔的前景令人更加鼓舞。今年,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预计尽管MySpace陷入困境,但是各种收入将增加7%。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com score已经发现,去年6月美国网民观看了在社交网络网站上连续播放的1/5的视频广告。

广告驱动型并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在亚洲,例如像日本的GREE和拥有QQ业务的中国腾讯公司等多家公司,它们通过提供大型在线社交网络的服务并利用销售游戏和虚拟产品已经赢得了大量利润。已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腾讯公司在2008年的报告中说,它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有7.2亿美元来自网络游戏和产品销售。很多亚洲的网络公司,例如韩国赛我网(cyworld)和日本的mixi通过销售用户定制的背景和允许他们使自己的网页个性化的其它装备也赚到了钱。

这些社交网络公司的优点就是,虚拟存货的生产和保管成本已经最小化。而且,由于市场封闭,网络公司可以变动价格,使其能够达到可以产生丰厚利润的程度。对于某些人来说,通过销售虚拟产品而挣大钱的想法可能看似有些古怪。但是,这种行为是对于实体礼物的复制,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给予彼此这种有形的礼物来巩固彼此的关系。尽管到目前为止,亚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小装饰品市场,一家名为inside netw ork的调查公司已经估计,美国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的这种虚拟产品去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并可能在2010年增长到16亿美元。

促进工作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用大量时间研究人们浪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经常有研究称,使用Twitter、及其他社交网站会对公司财富构成威胁。

然而,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工作场所之外共享信息、密切协作,人们开始期待公司也成为开放度更高、协作更多的场所。

一些公司称,公司社交网络正在加速知识共享与内部沟通。生产打印机的大型荷兰企业奥西公司负责监督Yam m er网络建设的塞缪尔·德里森说,这一消息传递系统已帮助该公司避免重复劳动,共享潜在顾客信息。

Salesforce.com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预测,当经营者意识到他们对这两个网站上的陌生人比对公司员工了解更多时,对公司内部社交网络的需求将迅速增加。一些分析人士同意这一观点。

Yam m er和Chatter等网络服务使人们得以了解他人的工作情况并鼓励信息共享,如此一来,工作场所就会更加开放。结果是好点子随处可见。这应该值得庆祝而不是怀疑。公司社交媒体服务提供商Socialtext的首席执行官尤金·李说:"如果你信任雇员,那么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此外,社交网络是获取知识和在公司内部发现各领域专家的佳径。奥西公司的德里森说,很多早先的知识管理系统只是单纯地将文档收集在一起。较这些系统而言,社交网络有了很大进步,因为社交网络能够将文档内容与一些人的解释相结合,而这些人的专业知识此前可能并未获得认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社交软件部门的负责人苏珊娜·利文斯顿称,公司甚至能建立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共有的新社交网络,或者将现有的网络结合在一起,以便与公司外部人士共享专业知识。

未来前景

未来的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的呢?想象一下:你的几个朋友在社交网络上聊起某期还未开播的电视节目,随后你的数字硬盘录像机就会在电视开始后自动录下这期节目。或者:你在自己的座驾内打开车载导航系统,想让它把你带到朋友家。你驶离自家车道的一瞬间,你和你朋友共属的网络就会自动提醒她,你已经在去她家的路上了。抑或是:你买跑步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朋友中或许有人也会喜欢这双鞋,那么你只要在收银台旁的小型键盘上敲几个键,就能将鞋子的图片发送到你朋友的网页上了。

爱好社交的人喜欢谈论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社交性元素会渗透到与人们打交道的每一样东西之中。听了这么久,你一定会觉得你的茶壶马上就会小声议论起你早上都喝了些什么。上面罗列的一些想法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类似"脸谱互连"( Connect)这样的服务已经能够让人们将自己的网络社交关系图传送到其他具有网络功能的小玩意儿上了。这说明上述想法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小汽车也好,厨具也罢,所有东西最终都将拥有社交联系功能。

但若是想让社交网络变得无处不在,上面所提到的一切都远不及手机重要。虽然目前使用具备网络功能的手机更新状态、发送消息在很多国家仍不多见,但移动宽带服务用不了几年就会赶超固定网络服务。那时,这些就会成为主流行为。据美国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 估计,2013年前将有超过6亿用户通过手机连接www.ddd9999.com进入社交网络,比去年1.4亿用户的4倍还多。

应用程序

移动应用的趋势令人们预测,下一个大的发明将是地理网络应用程序。该程序可以利用虚拟数据来实现实际生活中的邂逅。这一应用程序将促成网斯通先生所说的偶遇奇缘,因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将自己所处的位置发送给可能在附近的朋友。Four-square和Gowalla等美国科技创业公司已经基于上述想法开展相应的业务,网也打算参与进来。这家公司请人们用微博消息记录自己所处的位置,希望借助这些数据掌握人们的行踪以便定向投放广告并提供其他服务。

一种能够安排自己和朋友巧遇的新技术,对一些人而言似乎是梦想成真。而在另一些人眼中,被别人实时追踪的感觉简直就是噩梦,就好像有个老大哥一直跟着自己似的。对那些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人来说,他们在努力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并将其运用到全球开放这一更伟大事业中来,而实地位置网络化功能则是这种努力的一种延伸。

这些网络的创始人对他们的发明能够带来何种好处抱有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信念。比如,脸谱网的朱克伯格先生就认为,他的公司和其他相似的公司使人类的交往更具开放性。朱克伯格先生这样形容道:"这或许是在没有经历任何一场重大战争的情况下,为我们这代人带来的最为强大的变革力量。"

互联网崭露头角之时,有人说过类似的话,但也同样遭到过怀疑。一些人认为网络永远无法用来赚钱,而有的老板则认为他们的员工使用互联网仅仅是为了浏览色情网页或是在线打牌。当这些持怀疑态度的人看到亚马逊和谷歌等强劲企业在互联网的孕育下脱颖而出之时,看到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卓越的新工具使生产率提高、新想法迸发之时,他们震惊了。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在《编织互联网》一书中这样阐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发明,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创造,而且一直都是。他写道,最终目的是发明某种事物,该事物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交流与合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