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2025-10-05 05:10:22 责编:小OO
文档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作者:***

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8期

        【摘 要】青年既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主体,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鲜血液,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党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青年运动融入党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来,我们党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引导青年争做时代先锋,努力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续奋斗者,成为实现的重要托举者,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开拓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8-0049-03

        一个国家的未来体现为这个国家青年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前景体现为这个民族青年的前景,一个社会的活力体现为这个社会青年的活力,一个政党的远见体现这个政党中青年的远见。古往今来,青年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活跃的力量,始终是一个社会、一个政党最新鲜的血液。正所谓:青年兴,国家兴、民族兴、社会兴;青年强,国家强、民族强、社会强。2017年5月4日,总在中国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更离不开青年。因此,思考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精髓,回顾我们党对青年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论述,能够进一步明确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三重维度

        青年理论和青年工作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的理论和工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始终高度重视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成长发展,始终关心青年的身心健康和时代价值,在斗争中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科学揭示了青年的本质,其核心要义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主体。历史进步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物质层面的不断变更,历史进步的主体动力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的因素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因素。在变革历史的过程中,青年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很大程度是由先进青年发起并带领人民完成的,浩浩荡荡的人类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总是把青年置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境遇中考察,他们认为青年的地位作用总是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1845年,面对莱比锡大以及德国工人运动的现状,恩格斯在写给“北极星报”的信中给予德国青年高度评价:“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2](P.629)恩格斯认为,不能对青年资产阶级抱有任何幻想,青年工人才是德国的主要力量。直至1882年,恩格斯仍然对德国的青年充满信心,他在给伯恩施坦的回信中指出,德国青年没有庸俗习气,“事态发展到紧要关头的时候,我丝毫也不为我们德国的青年担心。他们定能出色地经受住任何考验。”[3](P.270)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历史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重视青年的作用和力量,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青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鲜血液。青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代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富有远见的力量。如果没有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加入,无产阶级政党就缺乏优势。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及其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调动广大青年热切参与的积极性。对此,列宁立足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实际,指出青年在政党中的主要优势:“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4](P.161)无产阶级政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事业的进程中,青年的创造力、创新力不可小觑,青年的激情和活力不容忽视。所以马克思指出,青年无产阶级的未来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未来,“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5](P. 270)对新一代工人成才发展的科学引导和教育,是永葆无产阶级先进性的重要举措。离开了青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吸收青年参加工作,不要对青年不放心。”[6](P.228)

        第三,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每个历史阶段的青年在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是历史延续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时代的青年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共同凝聚起社会变革的力量。列宁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把青年与主义运动紧密结合,强调指出“真正建立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7](P.281)一贯重视青年、寄希望于青年,把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加以考量,把青年比作早晨的太阳,强调世界归根到底是青年的,[8](P.650)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9](P.95)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发展

        青年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展现出独特的历史作用。可以说,中国共青团95年的历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与、建设和改革事业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中国党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不断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历史。在这一历程中,我们党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不断激发青年的活力,创造性地把青年运动融入党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第一,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把青年视为的生力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投身实践。中国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的,要取得的胜利,必须充分调动青年的热情。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如果没有像、周恩来、刘少奇、李大钊等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群众中传播,就不可能实现理论掌握青年群众,也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大众化。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被广大青年群体所接受,才形成了的中坚力量。告诫青年“到老到死,都不动摇,不退缩”[10](P.17),要在中起先锋作用,“站在队伍的前头”[11](P.563)。李大钊引导青年与人民打成一片,强调“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12](P.169)。邓中夏也告诫广大青年“到民众间去”,与人民群众一道完成时代的光荣使命。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是实现的胜利,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正是广大青年与人民结成钢铁长城,冲锋前线,才共同完成了的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充分调动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转移,党的青年工作以及青年运动的方向也发生了转变。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不移地筑牢青年的思想放线,充分调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九四九年以后,高度评价“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3](P.247),“无论工厂、农村、、学校的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13](P.83)他反复强调对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此外,我们党引导青年不断学习,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实践,使广大青年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把青年视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之一。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从国家兴旺发达、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全局,立足于青年工作的实际,不断推进党的青年思想创新发展。这一时期,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培育“四有”新人的角度论述青年的价值和青年教育的任务。他认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就看我们能够不能够发现一批年轻人”[14](P.92)。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广大人民有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4](P.28)。同志着眼于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青年面临的新挑战,对广大青年寄语厚望,从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和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5](P.488)他告诫全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6](P.248)。新世纪新阶段,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新一代”为青年工作方向,强调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开创未来。”[17](P.4)他认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8](P. 56)

        三、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以来,我们党着眼于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青年争做时代先锋,激励青年努力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续奋斗者、的重要托举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开拓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第一,当代青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青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一带一路”“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等治国理政新战略、新举措、新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换发新的活力。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青年。历史已经证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活力、有担当,我们的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离开青年的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当此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人民梦想的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再次凸显,青年在祖国建设各方面必将大有可为,青年的人生价值必将在为人民奉献力量、为国家建功立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第二,当代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托举者。是人民梦,也是青年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9]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应该与实现的时代主题同心同向,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青团的时代责任。当代青年正处于实现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参加工作,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正好全过程参与了现代化建设事业。可以说,的实现过程与当代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的实现需要当代青年全过程参与,的实现也能够助推青年个人梦想的实现,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舞台。所以,广大青年应该以为指引凝聚奋斗合力,为民族复兴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三,当代青年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开拓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素养和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青年的价值素养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模式的价值表达,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在当代中国,青年是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气的社会力量,要主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开拓者。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扣好人生每一阶段的扣子,以实际行动筑牢价值观的精神地基。当代青年大学生,好学上进、意气风发、眼界宽广、开放自信,未来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开拓者和传播者。同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尚未彻底成形,各方面素质尚未完全成熟,因而需要主流价值观的浸润和引导,需要以正能量涵养心灵。正如总所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20]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 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 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1.

        [4]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3.

        [6]列宁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M].北京:文献 出版社,1992.

        [9]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论教育[M].北京:文献 出版社,2002.

        [11]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李大钊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4]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6.

        [1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党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

        [19].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5-05.

        [20].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4-05-05.

        [21]崔健,张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时代意蕴[J].中 国青年研究,2013,(11).

        [22]黄蓉生,崔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青年的战 略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16,(9).

        [23]巩永丹.党的以来青年思想的新发展[J].河 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

        [24]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N].人民日报,2017-05-04.

        [责任编辑:褚永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