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从信贷市场来反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025-10-05 05:09:11 责编:小OO
文档
从信贷市场来反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经济化时代,而信息作为一种重要传导媒介,在其传导过程中总是被人为或非主观地“深加工”,以致于在信息接收者做出抉择时,往往落入了信息中间传导者的“陷阱”。如此一来,中间的利益追逐者必将引起一场道德风险的纠纷。作为金融市场的巨头之一的信贷市场里的信息可谓扑朔迷离,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其典型代表。

关键词:信贷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信贷市场

(一)信贷市场的概念

信贷市场是信贷工具的交易市场,以信用为前提。信贷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的流通和人们超前消费的意识加强,多种融资形式和信用工具的运用和流通导致信贷市场的形成。其主要作用是用来调剂暂时性或长期的资金余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央行进行宏观,贯彻货币意图的主要场所。我国主要的就是商业银行借贷市场。

(二)信贷市场的现状

在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有质的变化,不是一味算计着自己的可支配收入,而是想方设法地去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变成自己的“提款机”,贷款消费已成为主流。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多,而银行无法准确判定贷款客户的资信条件,所以它只能根据其潜在贷款客户的平均信用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样一来,贷款利率水平自然要高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这批资信较好的客户就会放弃借贷,继而退出了信贷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更多资信较差又急于用钱的客户反而成为贷款的主力军。再加上银行的业绩评定薪酬,很多银行职员“疯狂”地招揽客户,这就是商业银行呆坏账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

二、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一)逆向选择的概念

“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其发生在事前,也就是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逆向选择也是指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劣质品驱逐优质品,“格雷欣法则”就是很好的诠释。

(二)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信贷市场在我国主要由商业银行组成,当然也有少量的民间信贷。由于银行的期望效用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借款人的还款概率,因此其贷款利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较高的贷款利率迫使那些资信较好本来愿意贷款的客户另寻他路。而那些愿意冒风险却没有固定偿债能力的客户却往往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银行的款项。而银行也只能进一步地提高贷款利率,以防止过多的呆坏账(见图1)。如此往复,越来越多的良性客户退出借贷市场,以致于信贷市场充斥着一批“定时”,就像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整个金融市场将万劫不复。

三、借贷市场的道德风险

(一)何为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它是行为人事后产生的问题。

(二)借贷市场的道德风险

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个人的资信情况无从谈起,再加上商业银行无法完全跟踪监控那些已获得贷款的客户资金使用效率及其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造成个人拥有但银行不拥有的非对称信息,进而产生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借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可一分为二:借方和贷方。从借方来看,在逆向选择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整个市场只剩下那些所谓“垃圾”贷款的客户,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呆坏账日益增加,银行的净现金流量大大减少。再加上,银行无法有效地追踪已获贷款客户的资金使用率和其投资回报率,这样一些贷款客户就有机会采取一些不利于银行收回贷款本息的行为,也就造成了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见图2)。从贷方来看,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企业,其宗旨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导致它必然会扩大信贷规模。然而银行做为国家的资金链,它必然会受到央行的保护,这样也就无形中促使了它放宽了信贷条件,去追求高额回报率,而间接忽略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父爱主义”可能就是滋生借贷市场道德风险的罪魁祸首。

四、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措施

(一)区别对待资信较好和资信较差的客户

按传统的观念来看,资信好的客户应该容易获得贷款,而银行也乐意于贷给这些人。这样就要求银行要做好贷款人的信用记录,对其基本情况也充分了解。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人采取差额的贷款利率对待,对一直坚持良好贷款信誉的客户实行降阶式的贷款利率,对那些屡次不按时还款的客户进行信用差评,谨防下次在与其进行贷款合作。与此同时,银行防止贷款人故意伪造信用记录来骗取较低利率的贷款,加强对贷款程序的审查。

(二)对贷款设置适当的担保

担保顾名思义就是在取得某种利益而付出的代价。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进行发放时,应该或多或少的收取一些可用作抵押的客户资产,主要是用来防备贷款到期时,客户无法及时或没有能力偿还,用来弥补带来的资金损失,这样可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其收取的担保应该是有限度的,若设置的担保条件过于苛刻,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程度。而且在设置适当担保的同时,银行要对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不能对大企业过分放宽,也不能对小企业太够苛刻,这样才能避免引起道德风险,以免造成借贷市场的混乱。

(三)建立“关系贷款客户”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也应该主动的向一些新客户表达建立长期资金合作关系的愿望,并在这些新客户的第一次贷款时在合同里提供一些优惠的贷款条件。接下来就可以根据第一次的合作情况来重新对该新客户的风险和资信情况作出评估,以此来确定第二次合作时 的借贷条件。若该新客户在第一期贷款时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则在第二次合作时就允许该客户继续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担保条件;反之,如若不能按时还贷,则将提高贷款利率和担保条件,情况严重时,甚至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性。这样一来,由于受限于第一次的贷款的执行情况来决定后期的信贷条件,所以贷款企业基本上不会采取损毁其资信的行为,从而也很好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四)加强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作为贷款发放和收回的主体,应确保其性。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如实核对每一笔贷款业务,不要让执行贷款的人员身兼数职,以免出现舞弊的行为。银行人员对于其亲属或其有利益相关的主体应该实行主动回避制度,确保贷款业务的公平和公正。银行部门还应加强职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定期进行在职教育。

(五)要求部门加强监管

在当今十分关注招商引资,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创业纷纷实行鼓励,这样一来银行信贷就是那些渴望扩大或拥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资金主要来源。由于中小企业和新兴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很大风险,其决策随意性程度比较高,即使某些能在短时间内获利,但其不稳定性一旦显露,就有可能面临破产和被兼并。而银行对单个小企业贷款时的信息收集、分析成本,贷款交易成本和贷后的审查监管成本不比大企业低。如此银行所提供的商业信贷就面临打水漂的窘境,也就相当于最后的责任还是由银行买单。鉴于可能出现的情况,的相关部门应该在银行和这类客户之间担任责任第三方。其相关部门要对这些贷款的企业的财务状况要作好记录,一旦发现存在有类似骗取贷款、恶性经营的情况,应立即对其实施相应的处罚,要将银行的贷款损失减小。同时还要对银行审批贷款进行监察,以防止有相互勾结来套取银行款项的行为,使国家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五、结束语

在现今的世界,金融的风暴不断袭来,资金成为串联经济、政治、区域合作的最佳手段,信贷市场也越来越重要。在商业银行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如若有效地解决了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问题,肯定会吸引优良资信的客户重返信贷市场,从而大幅度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带来巨额且稳定的贷款利息收入,同时降低加权期望收益率的水平,最终达到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众多的新老企业也可通过银行的资金来扩大自身的发展,实现信贷市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庞素琳 .信贷风险决策模型与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0.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作者单位:陈亚婷,安徽大学;,合肥学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