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设科技 20101N o 15
u 市政与交通工程
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交通组织研究
赖元文(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福州 350108)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建设情况及其引发的交通矛盾,在分析步行街区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步行街区交通组织基本策略,从内部步行交通组织、内部与周围道路交通衔接、外围静态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步行街区的交通组织对策,最后结合福州市三坊七巷步行街区交通组织进行实例分析。
[关键词] 中心区 步行街区 交通组织
Research on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in Pedestrian Street Areas in the C ity Centre Areas
Abstract:Facing t he building and tr affic co nflicts of pedestrian str eets in CBD ar eas,this a 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 ics o f transpo rtation,and br ing fo rw ard the basic strateg y o f transpo rtation or ganizatio n in the pedestrian str eet areas f rom internal pe -destrian tr affic or ganizatio n,link up of the inter ior and peripheral netw ork,neig hbor hood static tr anspor tation org anization et c.F -i nally combined w ith the transpo rtation o rg anization of the "San-F ang Qi-Xiang"P edestr ian Streets Pro ject in Fuzho u,a practical case is analy zed.
Key words:centr al ar eas;pedestrian street ar eas;tr ansport ation o rganizatio n 作者简介:赖元文(1981)))),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流理论。
0引言
随着城市更新带来的空间重塑和功能整合,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的规划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步行街区的建设对于改造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步行街区建设导致中心区道路资源变得更加紧缺,步行街区周边人车交汇矛盾突出、静态交通缺乏规划、步行动线被主干道割裂、缺乏连续性等导致步行街区周边成为/不行街0,这成为困扰步行街区建设的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心区步行街区的交通组织问题。
1步行街区的交通特征
步行街区是指具有舒适的休闲功能的、主要对步行者开放的、以商业经营为主的街道与广场。这是城市商业街道及周边空间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其功能除购物外,还增添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等,更多地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1]。按人车分流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步行街和非完全步行街。完全步行街在限定时间内不得有任何车辆进入;非完全步行街可以在人车分流的情况下,容许行人与自行车或行人与公交车共存[2]。步行街区的交通特征主要表现为:
(1)出行吸引力强,相对可达性高。步行街区是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各种交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具有较方便的交通直达该地区,使步行街区有较强的吸引力。(2)停车需求大,停车设施短缺。高强度的商业用地使得步行街区吸引了大量的以步行街为终点的车辆出行,但由于步行街区处于用地高度集中的中心区,对停车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3)人是交通的主体。人是步行街区购物、休闲、游玩的行为主体,也是各种交通、服务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对行人进
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是步行街区交通组织的核心。
2交通组织总体构想
211交通组织目标(1)功能目标
步行街区的建设需最大限度的满足步行者的需求,保证步行街区周边交通具有良好的交通秩序和可达性水平,提高步行街区的运转功能。
(2)社会目标
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消闲、社交及在中心区参加各种公众活动的机会,步行环境更加轻松,从而树立中心区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3)经济目标促使邻接商务活动的充分发展,促使人们在步行的过程中能以轻松的散步接触商品及购物,从而促进消费,促使市中心商业的发展。
(4)环境目标
通过禁止机动车通行,为行人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步行环境,从而达到大幅度地降低大气和噪音的污染的目的。
212交通组织原则
(1)宜出宜进,四通八达的原则
步行街区的交通组织应既考虑其内部的步行设施,如大厅、走廊、联接停车场、地铁、公交车站和相邻大楼的通道,又考虑外部的步行设施,如广场、公园、便道、公交车站等等。形成一个内外通达,进出自如的步行系统。
(2)舒适性原则步行街区的规划要力求舒适、充满情趣,使步行者感觉他所走的距离比实际的近。
213交通组织基本策略
步行街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切忌将步行街区孤
u 市政与交通工程
福建建设科技 20101N o 15
69
立的规划成一个体,而忽视了它和整个城市的关系。在空间布局上,应以一个开敞的空间体系将步行街区和市区相
联结;在交通系统组织上,布设便捷的公交系统和自行车系统,将市区和步行街区相连接。
通过绕步行街区的环路建设,使步行街区交通量外迁,从而实现步行街区的步行化,如图1所示。过境交通通过环路得以疏通,内部区域内交通流与行人得以分开
。
图1 步行街区交通组织理念图
步行街区交通系统分为内部交通系统以及连接内部和周围道路的衔接交通系统两部分。因此,步行街区交通组织应按内部交通系统与衔接交通系统两部分分别进行。
(1)在步行街区内部,通过平面或者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灵活的步行动线选择。(2)在步行街区内部和周围道路交通之间,通过合理划分相关道路功能和完善的换乘设施,使人流和车流能够进行方便有效的转换和疏解。
3步行街区的交通组织对策311内部步行交通组织
步行人流的组织是商业区交通组织的关键,商业区步行人流分为从停车点到商店的流动及从商店到商店的流动两种。交通组织不仅要把人流引入与引出商场,还要在各个商场之间合理组织人流。
通过地下、地面、地上多个层次的步行交通网络,提供了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步行网络,且该网络在提供方便的步行选择的同时,具备生长潜力,可以与规划区域外围的街区相互联系,尤其是通向出入口广场。步行系统通过不间断的建设与扩展,逐步把公共性强的商业、娱乐、餐饮等设施连成一个公共活动网络,增加空间的多样性,提供灵活的步行动线选择。
312内部与周围道路交通的衔接(1)从地下、地面、空中三个层面进行交通流的转接地下的交通流主要来自地下公交站、地铁车站及地下社会停车场,空中的交通流主要来自立交桥和步行天桥。充分利用地下和空中空间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流在步行街区内部与周围道路之间的转换能力,避免大量人流的涌入、流出对周围道路车流干扰,形成新的阻塞。(2)合理设置步行街区的出入口
步行街区的出入口不直接开在交叉口或快速道路上,可以距步行街区入口前一定距离处设立从快速道路转入普通交通的出口,并设置减速道、加速道或辅助道与快速道路连接。如果步行街区必须在城市主干道上开口,则使出入口与城市
主干道交叉口保持适当距离并进行立体交叉。
(3)合理布设换乘设施为缩短乘客从公交站点、停车场进入步行街区的步行距离,公交车、出租车停靠站和停车场一般布设在步行街区周边及步行街区内部的地下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步行街区与周边道路的联系点上设置集散广场兼作车辆停靠站点。
313外围静态交通组织(1)机动车停车场
步行街区外的机动车停车场一般规划在步行街出入口附近,鼓励停车场向占地少、安全性能好、存取方便的立体机械化形式发展,一般可以依附于某个建筑物。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追求规模很大的停车场,可以灵活多样,总量控制,分散布局。同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不允许路内停车,不鼓励在步行街区周围长时间停车,并收取较高的停车费用,不宜盲目满足需求,可以通过一些管理来平衡配建不足部分的需求。
(2)自行车停车场
自行车停车场应在步行街区四周布置,配合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包括公交线路及待建的地铁、轻轨,使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之间顺利衔接,其出入口尽量设在次干道上,并尽可能地远离交叉路口。对于集中疏散的自行车流不得任意左转、切断干道上的车流。同时,自行车停车场的设置应控制适当的停车供需关系,保证停车实施被充分利用。适当采取/以静制动0的原则,典型的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从而达到自行车停车需求的目的。
4福州市三坊七巷步行街区交通组织实例
411背景
三坊七巷步行街区是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区东街口商圈,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412交通组织措施(1)内部人流交通组织
步行街区内部以南后街为骨干和主轴,三坊七巷各主要巷道呈鱼骨状布列于两侧,其余小巷贯穿其间的坊巷格局,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步行网络。在保护街坊空间尺度的基础上,遵循街坊的空间脉络和空间尺度,突出文化历史氛围,结合更新建筑适当增加内部建筑间通道,方便各街坊之间的联系,增加空间的多样性,逐步把公共性强的商业、娱乐、餐饮等设施连成一个公共活动网络。
(2)出入口衔接
步行街区在南后街的南、北面各有一个主出入口,通过布置在周边的停车场、公交停靠站、自行车停车场及绿化广场。同时,通过东、西侧的支路分流,以减轻杨桥路、光禄坊的交通压力。
(3)停车场规划
三坊七巷街区统一设置停车设施,主要为社会公共停车场、部分居民配套停车场、出租车临时停靠站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及配套停车场将分布在街区外围更新地块进行设置,便于从不同方向的车流便利停放。(下转第74页)
不合时宜的整平抹光,也会造成混凝土表面强度不足。抹光时间把握太早,混凝土表面会析出水,影响表层砂浆强度;有时会由于抹光阻断泌水通道,在表面抹光层下形成泌水层,造成抹光层脱落、脱皮。抹光时间把握太迟时,则会扰动或损伤水泥凝胶体的凝结结构,影响表层面强度的增长,造成面层强度过低,也会产生/起粉0或/起砂0现象出现。
上述案例中,在混凝土摊铺后期人工辅以抹平时,因局部已较为干缩初凝,为增加施工抹动操作,在施工时又对表面加洒部分水渗透后进行抹平;由于延迟抹光扰动或损伤水泥凝胶体的凝结结构,表层孔隙率增加,变得疏松,导致路面在使用后出现/起粉0。
3.3养生
混凝土养生,对混凝土强度的形成至关重要。一般宜使用保湿膜、土工布、麻袋、草袋等覆盖物保湿养护并及时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潮湿状态,并由此确定每天的洒水遍数。同时混凝土板养生初期,严禁人、畜、车辆通行;达到设计强度40%后,行人方可通行。混凝土应特别注意前7天的保湿养生,一般养护天数宜为14~21天,高温天气不宜少于14天,低温天气不宜少于21天;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最短养护生时间不少宜28天,低温天气时应适当延长。
上述案例中,讲到该工程为时间要求紧的工程,在路面施工完成后的第二天即开始其他相关工程,如路面以上建筑物、钢棚架安装等施工。因施工需要将其大量材料、小型车辆及机具设备直接堆放在新修路表面,造成了后期养护困难。许多部位未能达到保湿封盖养护,再加上材料、人员、机具对表面的磨损,导致表层水泥无法及时进行水化,表面结构强度形成较慢;同时又因为天气逐渐变热,在太阳光直接照射或天气非常干燥的情况下,表面水分的蒸发大于混凝土的泌水速度,导致表层水分大量挥发,表层水泥得不到充分的水化,建立不起足够的表面强度而产生/起粉0现象。
4避免混凝土表面/起粉0的几点建议
4.1虽然混凝土表面的/起粉0现象,对混凝土整体结构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无影响,但务必要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等级,特别是面层混凝土要有足够的强度。
4.2进行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保证新拌混凝土有适宜的水灰比,特别是表面层混凝土的水灰比,应避免各种加大混凝土面层水灰比的操作,造成混凝土表面强度不足。
4.3应根据具体结构物的使用要求、技术要求、施工要求,选择适宜的混凝土配合比和组成材料,避免因材料选择或组合不当,造成表面/起粉0。比如混凝土原材料砂石的选择要符合国家质量要求,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材料,用做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细集料不得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的机制砂,不得使用淡化海砂,不宜使用细砂或碱集料;要注意控制混凝土本身要具有的保水性,防止严重的泌水导致表面水灰比过大;要注意控制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注意选用外加剂不要掺加过量;注意选择适宜的掺合料,避免为片面追求混凝土的和易性,忽视混凝土早期强度要求。
4.4严格把握施工艺操作要求,要注意防止施工过程振捣过度造成混凝土严重的离析与泌水。
4.5注意及时按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养生,既要防止混凝土表面硬化之前被雨水冲刷造成混凝土表面水灰比过大;或保湿养护不到位,混凝土在太阳下暴晒或过于干燥,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在表层建立起强度之前散失,确保表面水化及时。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养护时间,尤其是掺有粉煤灰或矿渣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l4天。
结束语
要避免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起粉0的发生,首先要从选择符合要求的原材料: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开始,按照适宜的配合比组成;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不能过大,避免严重泌水,影响表面结构强度;同时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操作,避免局部振捣过量,导致表面浮凝浆;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混凝土足够的养生,防止表面水泥水化不到位造成/起粉0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南京工学院.混凝土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2]林传英.混凝土路面起粉起砂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EB/OL]. [2008].http://w w w.concrete365.com/
[3]道路建筑材料(3版)[M].北京:中国交通人民出版社,2004.
(上接第69页)
共设置机动车停车位1030个。出租车停靠站设置于南侧主入口位于高级对面的非机动车道内,北侧主入口衣锦华庭东侧支路内。
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安全有序的交通,使三坊七巷步行街区具有良好的地面环境和商业环境,真正成为福州市民喜爱的购物、休闲场所。
5结语
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建设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组织。本文通过分析步行街区的交通特征,基于分流思想提出步行街区交通组织构想,重点阐述了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的交通组织实施策略。建议进一步实施研究方向有:步行街区的规划设计;步行街区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各个分区的交通影响分析及组织设计;步行街区内部建筑体量与步行道路标准制定,即开发强度的问题;步行街区设计与视觉景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季建乐.夫子庙步行商业街区的不足与改进[J].城市问题,2010,
(2):28-34.
[2]李雄飞等.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3]徐循初,倪学成,等.GB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