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爱与选择的故事,也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成长与救赎之路。 在踏上寻找父亲的那列火车前,迪伦的生活孤独而混乱:母亲的琐碎唠叨、好友凯蒂的突然转学,一帮只会冷嘲热讽的同学,以及脑海中一闪而过的荒诞梦境……她就像被闷在罐头里的一尾鱼,看不到任何希望,压抑窒息到无法呼吸。
她开始想念父亲,想念自己成长道路上缺失的那份温暖与陪伴,这感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这个单亲家庭女孩来说,父亲的存在是她人生中渺茫的一线希望,她渴望改变,并且坚信人生的每个瞬间都要由自己去创造,所以她怀着既激动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出发。无论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她都愿意去尝试和寻找。 如果人生被抹成一片灰暗,为什么不能自己给它涂上生动的色彩? 不幸的是,列车出了意外,她的世界从此沉入一片黑暗和死寂。而她那不断寻找的灵魂,也被迫飘离了自己在车祸中变得支离破碎的身体,走向漫无边际的荒原。 上帝为了帮助孤苦无依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便为每个灵魂安排了一个摆渡人,陪伴他们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路途。
每个行走在荒原中的人们,都将天堂视为自己灵魂的终点站,他们拼尽全力地向着自己的理想与幸福奔跑,却常常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对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 在那里,迪伦遇见了男孩崔斯坦,她的灵魂摆渡人。他的笑容令人内心宁静,他的孤傲又有些神秘莫测。最重要的是,他让迪伦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了渴望许久的安全感: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陪伴在她的身边,不离不弃。 他们一起躲避恶魔的利爪,艰难地携手走过泥泞的沼泽地,渡过危险的湖区,在安全屋里烤火休息。她的灵魂不同于所有他曾经保护过的灵魂,即使自己身处险境,依然对世界和他人充满好奇,富有同情心,还有只属于少女的娇羞与悸动。 两人在荒原中相伴行走的故事是整本书中最温暖的一段:他们从彼此陌生走向相知相恋,像一对儿真正的小情侣一样聊天,心动,争吵,拥抱……这一切在危险的荒原之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仿若时光静止,所有的情愫都凝固在美好的瞬间。
再远的旅程,终需有一别。两株刚刚萌发的爱情幼苗,被一块看不见的帷幕隔在了冰冷的两个世界。 迪伦终于来到了天堂,传说中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然而对她来说,失去了爱人的陪伴,天堂不过是座散发虚幻光芒的荒凉城堡。她注定要为爱寻找,以前是父亲,现在是崔斯坦。她想念他的陪伴,为了找到他,她愿意付出生命与灵魂的双重代价,即使等待着她的,是跌入黑暗的炼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崔斯坦呢?表面上看,他依然是那个温和、单纯、忠诚、尽职的灵魂摆渡人,可他的心却早已追随迪伦而去。爱情的滋生是他始料未及的意外,令他充满矛盾与自责。尽管这份感情让他心动不已,但他没有勇气走出荒野,更不敢越界踏入天堂一步,他只能将对爱的渴望强压心底,把所有与她有关的美好往事都封存于记忆之中,继续自己漫长的余生。
但,他忽略了爱情的力量。他不知道自己爱上的女孩是多么勇敢又多么倔强,不知道在爱的陪伴下,即使是黑暗无边的荒原,也可以焕发蓬勃的生机。 迪伦的灵魂虽然离开了身体,却依然鲜活纯真。她不会对人们视为天堂的世界趋之若鹜,相反,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华美的生活,也抵不过崔斯坦一个温暖的微笑。没有爱情的人生,不过是一座孤独的荒岛,有他的地方才是天堂。 于是,她怀着对爱的信仰再度出发,推开天堂之门,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 故事发展到这里,崔斯坦和迪伦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奇妙的转换。崔斯坦曾经带领迪伦穿越荒原,抵达人们心中向往的美丽天堂。而这个女孩却执意放弃轻松的生活,重回险象环生的荒原,只是为了找到他,和他厮守终生。 他们之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摆渡人?究竟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崔斯坦?还是古灵精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迪伦?她的每一个念头听起来都那么疯狂,却却莫名地吸引着他——如果他们之间的分离与怀念注定要永无止境,如果15岁的迪伦都可以为爱勇敢放弃手中的一切,那么他又有什么理由不陪着她,和她一起经历涅槃后的浴火重生?
迪伦的变化令人欣喜,初到荒原的她也曾经是需要被保护的弱者,和普通人一样,在得知自己的死亡时悲伤不已,在面对恶魔的攻击时恐惧无力。是爱情的力量让她迅速成长,从对生死一无所知到利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逃离天堂,战胜恶魔,最终清除所有横亘在他们之间有形或无形的羁绊。她用爱的坚持,为自己推开了一扇幸福之门,也将崔斯坦引渡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而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赎,来自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克莱儿的文笔细腻,唯美,颇具张力,读来不忍释卷。她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将连接天堂和人间的荒原景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惊心动魄,情感真挚动人,让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饱含真实的人生况味和隐喻。当我们必须直面生存和死亡、灵魂的毁灭与爱情的永生之艰难选择时,你将如何迈出自己的脚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后悔?
初读这本书,简介说主人公是个15岁的孩子,在去看望爸爸的途中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心中还想着,不知道这淘气孩子去了哪里历劫,谁曾想是经历死亡与重生。死亡,是个多么严肃又庄重的话题,每个人都将在那时为人生划上一个句号。死亡后会经历什么,至少活着的人都不知道。曾经,我觉得死亡离我太过于遥远,可是现在总觉得它就在我的身边,甚至我有时都觉得我是不是有点抑郁了。父亲的去世是我心中至今无法搁浅的伤痛,我总是会回到那个悲凉的早晨,像个第三者一样远远看着那时的我,趴在爸爸的遗体上哭泣,哭着打着一通通电话,听着每通电话里传来的惊讶声、疑问声以及啜泣声。我不知道那条长长的回家路我是怎么走过的,我也不知道这些个日子是怎么过的。自那以后,我严重失眠,曾有大概一两个月吧,夜夜睡不着,或者睡着没多久就醒,反反复复,直至现在,睡觉也再不像以前那样踏实,总是做很多梦。只是现在很少梦到爸爸了。我不知道,在父亲去世后,会不会也如小说中所述,他会跟随摆渡人的指引和保护,穿过他心中的荒原到达那边的“家”,或者去寻找爷爷,或者去寻找爹爹,或者在那里等待我和妈妈的到来。。只是我希望他一切安好即可。
迪伦面对现实的平静让她的摆渡人崔斯坦也觉得这个灵魂有那么些的不同,平静的面对,平静的接受然后想要去弄清所有她的疑问,也许这样才那么的踏实可以继续接下来的行程。而非像其他灵魂一样,在知道了自己的死讯时嚎啕大哭或者就那么失去了精神。这也是人性中的弱点吧,人们总是对死亡有着天生的恐惧,只是没想到这种恐惧会延续到死亡之后依然存在。不知道我死之后会不会也会是那样的不同寻常的灵魂,也许我会催促我的摆渡人,赶紧穿越那片荒原去寻找我的家人。
“家”对于人类来说,是那么的一种归宿,无论生死,家都是那样的温暖港湾,总可以躲避风雨,总会暖心,总会让人放松。那数以万计的灵魂穿越那荒原,都为了踏进那个他们心中的家。只有那里才是安全的。对于我来说,我的家在15年那个夏日缺了个口,可是家仍在。好多人说你赶紧新建一个家庭,会有更多的人爱你,我想我有这个家足以,因为只有这个家是真爱,只有这个家对我是无私的。我不会让妈妈再操心,这是我该做的。姐夫说我想的太多,事已至此,我又怎么不想多,我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压力很大,但是我也到了该担起责任的时候了。
其实,整篇故事,最主要的线索是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在写,无论是对爱情的向往、追求还是对爱情的那种义无反顾,我都觉得描写的很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可能也只有在少年时代无任何牵挂或者死后毫无后顾之忧的时候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吧。现实中,我也总是很羡慕那些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人们,真心放的开啊,也觉得人生也该如此潇洒一下,不是吗?至少,我觉得,如果我今后的孩子遇到了他/她的真爱,我一定会支持他去追求,我希望我的女儿嫁给的是爱情,希望我的儿子可以让别人的女儿嫁给爱情,这才是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吧,有爱才有家,不是吗。
可是追求需要的是勇气,迪伦即便是对未来一无所知,即便是没有任何有效的意见,即便是知道会灰飞烟灭也要回去寻找崔斯坦,这需要的都是勇气。现实中,我们有多少次是败给了没有勇气,我们错过了多少是因为缺乏勇气。小时候,我们总是说要有勇气,可是谁也不知道这勇气到(i1766.com)底是什么,是胆子大吗?可是即便是敢于驰骋沙场的军人,也不可否认在某些时候缺乏勇气。那不是胆子大与小的缘故,只是我们需要更多有勇气的理由,似乎少那么一条理由都无法迈出那走下去的一步。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考虑的太多了,想的太多了,当思想不再纯粹,勇气也就一点点的减少,少了那些个锐气,少了那些个坚定,少了那些个义无反顾,少了对后果的承担责任。我们多了顾虑,多了讲究,多了对一无所有的害怕。如果我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是不是一切的事情都会进行的更顺利些呢,因为那时的我们眼睛里都是纯净的,思考起来也更直接。只是我们再也不是那时的我们。我们只剩下脑海中想的“如果”、“也许”这些个令人厌恶的安慰字眼。也许成功就在那鼓足勇气的一刹那。
摆渡人崔斯坦即便是爱上了迪伦,仍然坚持将迪伦送到目的地,执着的履行着他所背负的责任。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无法理解责任二字,还有多少人不明白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责任感,小到工作,大到国家、公民。有人说,我可没那么伟大,国家离我太远,我哪有什么义务去履行虚无缥缈的公民责任。我只想说,只要我们在这片属于我们的国家土地上生活,我们就应该履行一定的责任,无论是文明的责任还是守法的责任,亦或是小到保护环境的责任,每一件小事都体现自我的素质和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立足的。
《摆渡人》一个看似科幻似的故事,里面却将亲情、友情、爱情全部包含,用一次死亡旅行来阐释人们对于三种感情的理解和追求;责任、爱、帮助,一路上虽然恶魔无处不在,但这些暖心的东西总能将恶魔击败。所以,总该阳光一些不是吗?
崔斯坦总是在重复告诉迪伦,这荒原的样子就是她的心像,就如她心情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天气一般。从凡人的视角理解,我们心有多大,视角就有多广,心里是怎样的,看到的问题就不同。就好比那土的掉牙的比喻,半杯水,乐观人觉得还有半杯水呢,悲观的人觉得只有半杯水了。每个人的心像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会不一样。只不过,心中若是多些阳光,旅途也会简单的多。就如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些泥泞、沼泽之地,总有山丘、高坡横在眼前,若是阳光一些,平原更容易让人徒步走完剩下的旅程。
一本好书,总会引起人很多思考,人总要往前走,不可停滞不前,多年的懈怠,总要鞭策自己要不停的学习、进步,学无止境。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