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2025-10-05 05:11:04 责编:小OO
文档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2010-11-10 23:49:31 作者:Lauren 来源: 浏览次数:525 网友评论 0 条 

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裘德;悲剧形象;循环

在《无名的裘德》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裘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多年来,裘德悲剧所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通常认为是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出身贫寒的裘德大学梦的破灭;而虚伪的婚姻道德观念使相爱的裘德和淑被迫分开。

一、裘德人生的循环

本书的章节是从裘德生活的不同阶段的足迹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裘德生活的一个转折,展现了裘德的短暂的一生:在玛丽格伦长大成年后,他开始憧憬去寺上大学,并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便是到寺,大学梦破灭,遇到了表妹淑,并萌生爱意;接着便是到梅勒寨,重振旗鼓,又开始另一个梦想,想当一名牧师,淑在一所师范培训,两人爱意渐深;在沙氏屯这一段,是淑和裘德命运的转折点:淑与费劳孙结婚,裘德去探望,姑老太太去世,两人前去奔丧,裘德得知淑婚后并不幸福;尔后,淑离开费劳孙,决定与裘德生活在一起;然后同居后的裘德和淑开始为生计奔波在奥尔布里坎等不同的地方;最后病中的裘德和淑重新回到寺,不幸孩子们自杀,淑黯然重投费劳孙的怀抱,裘德和艾拉白拉重新生活在一起,并在病中孤独死去。小说中的这些地点,特别是寺,是缠绕裘德一生的地方。寺是裘德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又是他刻苦学习的一种动力。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又走到终点。理想破灭与此,生命又毁灭与此。这就是一种循环,人生饶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点上,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循环认识的一种形象的认识。人生正常的生命过程,往往要有这些历程:相遇、恋爱、结婚到爱人的离去。而裘德的婚恋是从结婚开始的,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又如醉似痴地爱上表妹淑,淑最后弃他而去,他又和艾拉白拉生活在一起。从哪里开始,就到哪里结束。这又是一个循环。“故事进程、生活轨迹均可通过内外敌对力量的抗衡能动地生产出一根细线,并逐渐演化为一个可视图形。”裘德的故事给我们的可视图形便是两条环状的线,这两条线并行交织在一起,使裘德的命运陷入了一种怪诞的气氛中:他追求的东西,最后都成了一场空,事业理想破灭,他依然是一个一文不名、居无定所的手工艺人;爱情理想破灭,他依然又和艾拉白拉生活在一起。“开始,淑和大学两者看上去都是他无限神秘地热恋的对象;到头来,两者都使裘德陷入幻灭。两者看上去都能给予理智上的自由和力量;两者都表明骨子里完全是老一套。两者都给予实现的希望;两者都使他受到挫折。裘德的全部求知热只不过使他获得一个‘穷街师傅’的头衔,而他对淑的全部忍耐和忠诚却使他丧失了工作,丧失了孩子,最后,甚至丧失了丈夫的名义。”+),“生存有赖于一根单一的线条。若超越单线,到达双线,死亡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看来,线条的双重性仿佛是致命的。一根生命线,一旦双重起来,就成了死亡线。”+*,小说中这种双重的循环本身就已经蕴涵着裘德的悲剧性,而这正体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及其悲剧观。人生的轮回和裘德开了一个大玩笑,就如上帝,默不做声地看着世上的生灵来到这个世界上,经过一番挣扎,然后死去。裘德的悲剧,就是在这双重的循环中得到展现,能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裘德的令人同情的绝望。究其一生,他的生命欲求和理想无不在现实的阻碍面前破裂。因此,裘德在临死前诅咒道“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我们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所有小说中最令人痛苦的一步,也只有对这部小说,我们才能公平地指责他是悲观主义的。”+&,哈代阅读了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因此在后期创作《无名的裘德》中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说“,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需要和缺乏,也即在于痛苦。因而,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股掌。”+(,哈代通过裘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裘德的一生,就是在个体生命意志的驱使下,欲求、挣扎、反抗,结果却在现实困境中陷入悲惨结局;就是“人类所想过的理想生活与他注定要过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然而裘德的理想不断地遭受破灭,但他一直不屈不挠地反抗到生命的终结,这就是悲剧精神。$%%&年哈代指出:“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具体反映在他创作的小说人物身上“,一方面这些人物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另一方面这种个人意志又迫使他们自身走向悲剧”!%#裘德一生就在不停地向命运抗争“,他是哈代小说中第一个有意识地反抗世俗、反抗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对宗教教条提出责难的正面人物。”!(#“他是命运的玩物,但他始终崇高、伟大。”

二、裘德与其他三个人物的关系

就像《浮士德》中浮士德身上存在着灵与肉的矛盾一样,裘德本身也存在着这种灵与肉的战斗。裘德在少年时期通过艰苦的自学完成了自我启蒙教育,然后踌躇满志地踏上人生的旅途。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制定了人生计划,“我有的是坚忍不拔的精神,谢谢上帝!一个人成不成,就看他有没有这种精神******不错,我一定要寺做我的母校,而我自己作她的爱子。我一定要给她露脸增光。”但是这愿望和理想却经不起现实的敲打。他还未走出村外就被尘世中的艾拉白拉的情欲之网纠缠住了。从他在地下捡起艾拉白拉扔过来的猪鞭起,就开始了他灵与肉的搏斗;和艾拉白拉结婚,他轻易地放弃了自己多年来的理想。在艾拉白拉远走澳洲后,他重拾起过去的理想,这时遇到了有灵性的表妹淑,开始对她持久的追求,但性情飘忽不定的淑对他若即若离,让裘德吃尽了苦头。“可怜的淑毁了他和她自己的一生,她是那种经常发现诗人和先知是傻瓜的傻瓜,因而无可奈何、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他的理想。”让我们来看看艾拉白拉和淑这两个女人。“事实上,淑和艾拉白拉象是驾着柏拉图灵魂之车的白马和黑马,是高贵的和卑贱的两种本能。”艾拉白拉代表着裘德兽性的、本能的一面,而淑则体现了其理性的一面,裘德就在本能和理性两者之间摇摆,从他婚姻的曲折中显示出了他在这种矛盾中的挣扎。本能和理性,如果能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才能有协调的一面;如若不然,就如裘德一样,只有陷入痛苦的泥沼。这两个女人,与其说是书中的人物形象,不如说是裘德本身的一种投影。艾拉白拉在小说中被作者当作反面的人物形象来塑造,尽管作者把艾拉白拉描绘成一个粗鄙的女人,但裘德却从见她第一面起,就被她吸引,而在分别几年后的第一次相遇,他们便很自然地在奥尔布里坎的客栈里同宿一夜,尽管那一天晚上他要去车站接淑。当淑说艾拉白拉“又下贱,又粗俗!”时,裘德则说“也许我也粗俗,所以才更糟!人类有的毛病,在我身上,都有发生的可能。”这是裘德和艾拉白拉的相通之处。至于淑,作者把她描绘成一个“非常空灵玲珑,连她的灵魂都可以看出来”的,而裘德也说“:我这个人一切最优美、最高尚的那一部分,全都是爱你的,你那样毫无粗俗的情况,在一两年以前,曾使我提高”。裘德一方面在艾拉白拉面前是凡夫俗子,而在淑面前,却又得不食人间烟火,实行禁欲。一个代表着向下的,一个代表着向上的,就如浮士德身上的善与恶的斗争。裘德在不同的时期同这两个女人关系的转化可以看出斗争倾向性的结果。初识艾拉白拉时,由于本能的驱使,受到她的吸引,一度放弃自己的学习计划;尔后遇到表妹淑时,才觉得空灵的淑才是自己真正的意中人;追求受挫后偶遇艾拉白拉,两人又在旅馆里同居一夜;淑弃费劳孙而奔他后,却又使他处于“一直都是闻香不到的地位”;而艾拉白拉的到来,才促使淑迈出一步,和他成为真正的同居关系;然后两人带着孩子辗转奔向寺,孩子们自杀身亡,淑离去,裘德又和艾拉白拉生活在一起,一直到病死。他在两个女人中徘徊,明确显示了他内心的斗争。这两个女人,一个是他追求的理想的女性,终不能遂愿,另一个却是现实的;就如寺的大学,是他十几年不懈的追求,而现实却是一个漂泊不定的手工艺人。两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悲剧的绳索,逼使裘德萎靡不振、酗酒,乃至壮志未酬而死去,让读者不得不一声叹息。作者借艾拉白拉和淑这两个女人,一方面暗示了裘德性格中不可调谐的方面,另外也暗示了裘德悲剧性的命运。至于费劳孙,又对裘德的悲剧形象起到一种补充作用,我们可以从费劳孙灰色人生中,看到裘德的人生结局。和裘德一样,费劳孙年轻时也怀有满腔热情和理想,想考取寺的大学。为了理想,他也孜孜不倦地追求了许多年,后来到了中年,梦想遭到破灭,以做一名小学教师潦倒终身。“他仿佛是裘德的父辈:年龄大一些,性情温和些,才能差点儿,要求也不那么迫切,因而没有发生悲剧的可能性。”!$,#而且他们同时爱上一个同一个女人,费拉孙完全可说是一个老年的裘德;如裘德壮年不死,那么他也会像费劳孙那样活着。费劳孙这个形象的存在,除了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外,他还在不断地暗示着裘德的悲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塑造裘德这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上,作者除了运用各种手法来细致地描绘悲剧事件外,还别有匠心地叙述故事和安排人物,使小说增加了悲剧气氛,主人公的悲剧性得以增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