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校园文化教育的作用
2025-10-05 05:11:58 责编:小OO
文档
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下面就谈谈如何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

   (一)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对于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优美、整洁、规范、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兴趣的诱发,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和心理的和谐,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

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视野与建筑的协调性以及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我校把校门建成开放式,门口花坛、喷泉设置美观、合理,师生进入校园,既感到热情、开放、豪华,又体会到学校是团结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的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学校要努力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为校园环境赋上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校园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美的熏陶、鼓励、鞭策和得到教育。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所学校,走进去布局合理,到处有绿化、校园优美,使人感到愉快;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使人感到精神振奋,然而这种心理效应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凡此种种,均可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

    我们也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校园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如办好校园墙(版)报、班级墙(版)报、各种宣传栏、表扬栏、红领巾广播站(室)、学校有线电视转播等,它能引导学生的向着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对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1、抓好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风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班风等体系,它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问倾向,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由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作为校园中普通流行的风尚和习惯,一方面以物化形式,依存于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又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个体身上,体现在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上,即校风的人格化。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加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共同价值的观念,产生群体动力。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风方面,是要注重抓组织建设、抓实施、抓检查落实和抓总结提高的。

    2、抓好教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形象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一尊特殊的偶像。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极大,正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阶段,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艺术、语言、服饰等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这正如加里宁曾指出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 。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个性风格、举止言谈、道德修养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仿效于教师的人格美。从而促使学生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教育教学的艺术,是教师特有的一门艺术。要使教师形象更加完美,教师要十分注意言谈举止。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烈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语言是人际交往、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进。  

    3、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人的精神、人的信念的形成、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无一不与人际关系的气氛有关。因此,优化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我们作为教育者很早就该付出坦率和孩子们结成“交心的朋友”,很早就该和他们建立起良性的情感沟通的“桥梁”,只有他们充分地信任我们,才会把他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不会郁积于心。我们要常常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在沟通中,千万切记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尊严,不要以指挥、命令、谴责的方式来支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用意是以心灵的沟通来达到孩子们积极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而达到其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使得他们在解决成长过程的问题中快速地成熟起来。教育者往往“望子成龙”的心情太切,以致于威逼利诱,给了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压抑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天真与快乐,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心理支持与关怀,就很容易产生有意无意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由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中教师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危险因素,不良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体验到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但在课堂上驾驭能力强,而且对几十个学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能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从来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凡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到头来总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有的教师不了解小学生心理,认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随我怎么“捏”,怎么“拧”都行,在小学生面前正言厉色,不苟言笑,特别反感学生的诘问,生怕在学生面前丢了威信,有的教师师道尊严、粗暴,这都有意无意把师生感情拉远,给学生的自尊和人格造成伤害。

    教师是学生智慧之田的播种者,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语言动作皆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既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责任。在师生关系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教师始终起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成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氛围。

    (2)协作的生生关系。

   当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往往存在着自我中心、高傲、孤僻等缺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染上了庸俗的功利色彩。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明白:过度激烈的学习竞争会造成学生间的相互猜疑与紧张情绪,这是很容易出现嫉妒等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要注意构建一个互相关心、帮助、互相尊重、同心协力、士气高昂的班集体。班级管理上要讲求民主,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的民主管理,要将“争创文明班”、“争当文明小天使”、“手拉手,齐奋进”、等活动有计划的结合起来,确确实实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演出的舞台。

    (3)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

    校园规范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性文化,是一所学校贯彻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条件和保证。在学校这个有组织的群体中,每个成员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以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活动的一致性。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他们在校行为的表现,是体现学校文化氛围和工作方式的主要方面。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对各种不良倾向能自觉地抵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常规管理。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常规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饭厅管理、宿舍常规、集会常规、图书阅览常规、实验操作常规、劳动常规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有的礼貌要求。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管理,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动机、目的,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评价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

   (4)丰富学生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的认识目标。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教育模式和教育行为,必须有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引领学生人生的目标,这样的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学生文化的研究。

当前,与日俱增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进入千家万户,传播着内容极为广泛的社会信息,这固然有着丰富青少年学生的认识结构,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的一面,但由于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文化良莠不齐,特别是流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而青少年学生好奇敏感分辨是非能力不高,容易盲目崇尚社会的时髦和流行,造成“社会上流行什么,校园里也流行什么”。校园活动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甚至压抑,学生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可能地得到良好的文化营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陶冶是德育的主要方法。而陶冶就是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艺术形象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创设校园文化氛围,就是要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我校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学校组建了乒乓球队、田径队、舞蹈队、书法班、画画班、鼓号队等文体团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到自己的小乐园。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他们的技能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陶冶,特长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近代史、现代史、国情、乡土情以及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将这些德育内容基础化、系列化的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大胆创新,转变旧教育观念,把依靠外力的德育转向内化的德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以活动为载体,寓德于乐,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在以校园文化抓德育工作中,一是狠抓文明礼仪活动。学校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开始,从礼貌用语,从学生行姿、站姿、坐姿、写姿等行为规范抓起,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设了礼仪讲座、礼仪活动课;开展了长期的“礼仪标兵”推荐活动;重视学生礼仪的检查评比;为学校礼仪教育的开展,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北京中小学礼仪教育》短片,内容涵盖了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四个部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礼仪知识。二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教育活动。通过参与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的庆祝,参与各类竞赛,办黑板报,文艺节目汇演,各类演讲比赛,书、画、歌咏大赛,爱国主义影视片评论,校园之声广播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贴近学生,使之有一种亲和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三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四是让学生自己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正确全面透视社会,正确看待和自觉抵制经济舞台中消极的“文化垃圾”的侵蚀,引导学生对一些社会消极现象进行深层的分析和辨别,不断提高自身的批判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逐渐实现学校德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可展示出学校的风采,对内可折射出办学的效益。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投“资”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充分地发挥出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攀登的德育功能,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