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白酒行业2005年度分析
2025-10-05 05:19:26 责编:小OO
文档
2005年度中国白酒行业分析 

一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白酒工业也呈现了健康的发展局面,企业活力日益增强,经营理念日趋科学,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节能降耗成果突出,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稳定提高。下面我就2005年度全国白酒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白酒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谈一些意见。

   一、2005年度白酒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报,国内生产总值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增长28.4%,进口增长17.6%;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3亿美元;城镇新增就业超过9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在2004年有较大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6.2%。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表现出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煤电油运有所缓解、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销衔接基本正常、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的特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实现利润增长22.6%;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26.1%;工业产品销售率98.1%。各项经济指标超过年初预期目标。我国饮料酒制造业和其他工业行业一样,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好成绩。据统计,2005年全国饮料酒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白酒(折65度)349.4万千升、啤酒3061.6万千升、葡萄酒43.4万千升、黄酒200万千升,果露酒30万千升,酒精368.1万千升。实现利税400.8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利润133.5亿元,同比增长33.4%,税收267.3亿元,同比增长14.5%。

   2005年白酒工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稳定,产销基本平衡。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349.4万千升,同比增长15%;6个白酒生产大省,产量超过20万千升,增长幅度均实现两位数字。白酒产销率95%,市场销售稳中有升。

   二是生产效益同步增长,行业效益较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2.7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利税190.8亿元,其中:税金117.6亿元,利润73.2亿元,分别增长17.6%和25.7%。

   三是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企业作用明显。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资金为纽带的行业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行业排名前50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税金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的65.4%、71.8%和92.4%。位居前五位企业的销售收入达263.2亿元(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占全行业的36.4%。

   四是科技进步步伐加快,产品质量更趋稳定。企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技术进步投入,为白酒质量改善和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国家质检总局对白酒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表明:2005年度白酒合格率比2004年度提高了6个百分点。另外,去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推出的“纯粮固态白酒”标志工作,对继承、创新和完善传统固态发酵白酒,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过去的一年,白酒工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争相生产高价位白酒,由于消费市场有限,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同时,名优酒厂生产的几块钱一瓶的优质低价畅销白酒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已影响到广大普通群众的消费需求。行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一是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企业过多过散;二是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激烈,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三是部分小酒厂和无照企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假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少数生产和流通企业瞒报产销量、不开或少开,偷税漏税;五是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问题仍然存在;六是管理不顺,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酒类流通中地方保护、外地产品流通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白酒工业经济运行已形成了严重制约。

   二、促进白酒工业健康发展及2006年的几项重点工作

   “十五”期间,我国重化工产业发展非常快。同时也带来投资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日趋突出等问题。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放在“十一五”宏观措施的突出位置。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四次会议上,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三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四是完善消费环境和。合理调整消费税,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抓紧清理、修订现行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通过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针对轻工业明确提出:“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要,巩固和提高轻工业竞争力。运用信息、生物、环保等新技术改造轻工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去年底,总理对轻工行业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对于促进消费和扩大就业有巨大作用的轻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轻工行业的发展以及对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视和相关的实施,标志着轻工行业,包括酒类行业面临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两年,白酒工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相关部门针对白酒行业进行了多次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由有关酒类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部分骨干企业参加的座谈会,提出了促进酒类健康发展的建议。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加强流通管理及市场秩序整治的工作。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将按照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四次会议精神和有关要求,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白酒工业健康发展,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健全白酒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合理调整白酒消费税。一是加快研究和制定全国统一的酒类产销管理法规。在全国统一的酒类产销管理条例出台前,制定《促进酒类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制定《指导意见》的工作已与商务、质检、工商、行业协会等部门达成了一致意见,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继续推进白酒税收的改革工作。围绕白酒消费税改革,我局多次组织调研和协调,向积极反映情况,有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大家的努力,国家即将出台减少白酒行业负担、降低产品税率的有关。有关从量消费税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争取尽快解决。

   (二)严格市场准入机制,优化经营环境。一是严格白酒生产、流通准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二是优化产品结构,保障质量安全。三是加强散装白酒生产销售管理,杜绝散装劣质白酒伤人事件。四是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项治理整顿工作。严格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检查、交叉执法,减轻企业负担。在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市场信息,引导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优化生产经营环境,营造公平的流通市场竞争环境。

   (三)促进结构调整,引导白酒行业健康发展。一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推进优势企业加快集约化生产,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发挥名牌效益,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酒理念,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加快改变生产比较粗放,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状况,鼓励企业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思想,大胆创新。三是注重环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保、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科学手段,实现原料节约、废料转化和综合利用,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提倡规范生产,诚信经营,自觉抵制低价倾销、抄袭模仿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尊重和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发挥协会的作用。

   白酒作为我国传统产业,既是特殊商品又是大众消费品。白酒行业发展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更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白酒骨干优势企业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需要,也要着眼于满足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村对低价优质白酒产品的需求。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产品也要考虑如何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在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白酒工业将会取得更好的繁荣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