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25-10-05 05:18:56 责编:小OO
文档
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9年1月5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物流活动正在从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发展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先进管理方式的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业则是指以现代物流活动为基本共同点的行业群体。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构筑信息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对提高全社会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态势平稳,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2001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13.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0.1%,货运量9.1亿吨,货物周转量1542亿吨公里。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我省物流量巨大,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我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设施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1年底,全省拥有”两纵两横”4条铁路主干线和数十条专用线,铁路总里程达到135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87公里,拥有南京、徐州、连云港三个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城市;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总里程的20.3%,列全国第一位;拥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等11个民用或军民合用机场,开通航线82条;原油运输管道356公里,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十五”期间,还将继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全面打通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到2005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超过2300公里,五级以上航道3260公里。大交通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范围快速流动,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三)适度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信息化的积极推进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目前,全省已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为辅助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和覆盖全省的无线寻呼系统,2001年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2033.4万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1.1万公里;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48万户;建成大型计算机信息网络16个,开通网上大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40多个;与国家”金”字系统工程配套衔接的金融、工商、税务、交通、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建设已具规模、应用广泛,为社会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多种信息服务,也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四)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物流相关行业的发展。按现行的统计口径计算,物流相关行业包括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仓储、包装、批发和零售等行业。2001年我省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达到1579.4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14.9%提高到16.6%。

(五)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应运而生。目前,随着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我省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为指导的物流企业初露头角。主要包括: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口岸直通、保税仓库、出口监管等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以国际货代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以储运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以配送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以提供货运信息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由制造业企业经营的自身物流企业,尤其是整合利用社会物流资源从事物流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开始在我省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体来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足,一些本应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交给第三方企业来经营的物流服务依然滞留在企业内部,影响了物流市场的社会化进程。二是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各自一套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标准,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效率低、费用高,服务差。三是物流设施与装备还较落后。仓储设施设备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和专用运输发展缓慢,装卸搬运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物流设施设备的总体标准化程度低、通用性差,严重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四是物流技术总体水平还较低,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匮乏。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依靠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我省在交通、流通、信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构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使江苏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大省。

——到2005年,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全省建成14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初步建成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创建2—3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物流服务品牌,培训3000—5000名物流专业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城乡快递系统五个层次的网络构架初步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作顺畅,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物流业的主体,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成为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2002-2010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增长率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30%。

三、物流区域布局及其功能定位

全省物流网络体系采取”物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城乡快递系统”的模式。物流区域是按经济关系、地理位置和物流流向而形成的地区。物流枢纽城市是在物流区域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条件,物流交换量大,物流企业集中,有枢纽地位的城市。综合物流园区是指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全省范围有突出地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社会化物流结点。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在全省的该专业领域能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综合物流园区与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道口、开发区、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城乡快递系统在物流系统中承担将小件商品从企业快速递送至企业或消费者的任务。

(一)物流区域的划分。综合考虑我省交通运输、经济区域及与周边省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分为3个物流区域:

宁镇扬物流区域:包括省内南京、镇江、扬州3市,辐射南京区域经济区内苏皖赣18个城市。

徐连盐淮宿物流区域:包括省内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5市,辐射淮海经济区内鲁豫皖其他各市。

苏锡常通泰物流区域: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5市,辐射长江三角洲内其他各市。

(二)物流枢纽城市及功能定位。物流枢纽城市是全省三大物流区域的中心,必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构造多层次、货畅其流、快捷便利、经济合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在全省范围起到物流及信息枢纽的作用。

1.南京物流枢纽。南京是我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津浦、宁沪、宁芜三条铁路和规划建设的五条铁路干线在南京交汇形成以中转为主、辐射全国的路网性枢纽,沟通和密切了华东地区与中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物资交流。沪宁等7条高速公路放射成网,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辐射区域。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占全省航空货物吞吐量的80%以上。加上鲁宁输道,五种运输方式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使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资集疏运条件和十分广阔的经济腹地。南京市商业繁荣,工业发达,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0亿元,拥有各类市场535个,市场成交额461亿元。南京区域经济区内的工业已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分工格局,产业优势互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功能定位:长江中下游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2.徐州物流枢纽。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由20个地市所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商贸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作为我国陇海-兰新线经济开发带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区位优势将会更加突现出来。徐州还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沪、京福、连霍、宁徐高速公路纵贯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再加上观音机场和华东输道,使其成为辐射淮海、沟通全国、连接国际的商贸大都会。目前徐州有各类市场551个,2000年市场成交额达501亿元,发达兴旺的商贸流通业为徐州提供了巨大的物流发展空间。功能定位:淮海经济区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3.连云港物流枢纽。连云港处在我国沿海南北过渡和海陆东西过渡的枢纽部位,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岸,又是连接太平洋西岸与大西洋东岸桥运输的国际枢纽。新亚欧桥在我国境内全长4131公里,贯穿东、中、西部的10个省(区)。连云港港是以外贸及大宗散货为主的港口,2000年港口吞吐量2708万吨,其中外贸占53.8%,88%的货物来自陇海兰新桥国内段的省份。沿桥货源充足,物流市场需求巨大,为连云港利用新亚欧桥及海运优势建设物流枢纽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功能定位:新亚欧桥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4.苏州、无锡物流枢纽。苏锡常城市圈是长江三角洲五个城市圈之一,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经济圈,经济实力在长江三角洲居第二位。苏锡常城市圈是接受上海辐射最直接的地区,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相当发达。南通并入之后,苏锡常城市圈的综合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

从国际物流分析,2000年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中,苏州占44%,无锡占13%。而苏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90%以上又是加工贸易产生的,进出口量巨大。苏州沿江地区有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三大港口,其中张家港作为长江、海运的交换节点,具有吸引长江中上游及浙江北部地区的货物在此进行水陆、陆水中转的天然条件,2000年张家港货物吞吐量2025万吨,其中外贸948万吨,分别列长江港口第四和第一位。又由于该区域国际物流绝大多数从上海港进出,因此,苏州市功能定位为以区域性国际物流为主的物流枢纽城市。

从国内物流分析,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处在沪宁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长江航运、京杭运河、京沪铁路、新长铁路等交通干线的交汇处,是区域性交通枢纽。江阴长江大桥方便了长江南北物资的流通。新长铁路作为国家规划中连接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区的南北陆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沪宁铁路沿线城市与上述陆海铁路通道两侧城市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都不相同,在无锡中转的国内物流量将会有较大增长。由于无锡的物流交换量、辐射半径及辐射区域较大,因此,无锡市功能定位为以国内物流为主的物流枢纽城市。

(三)综合物流园区及功能定位。

加快我省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成14个综合物流园区。

1.宁镇扬物流区域。根据本区域的物流条件,规划建设5个综合物流园区。

(1)南京龙潭港综合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南京港吞吐量为52万TEU龙潭港深水集装箱码头,利用铁路专用线及312国道、南京长江二桥、沪宁高速公路,开展以集装箱中转、拆箱、拼箱、仓储、加工、海关检验及物资集散、区域配送等服务。该园区集水运、公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而且辟有多条海外航线,是开展多式联运、国际集装箱物流的理想场所。功能定位:以国际集装箱物流及长江中上游集装箱的中转为主要功能,建立保税仓库,开展铁水联运,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或代理运输、仓储、配送、定船、定仓、报关、转关、查验、信息等全程服务。

(2)南京王家湾综合物流园区。依托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开展以公路货物集散、配载、仓储、加工、配送等为主要功能的物流服务。应充分利用南京城东312国道、南京长江二桥、沪宁高速公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铁路货场,开展公铁、公空联运业务。功能定位:信息服务、公路货物集散、配载以及利用设在王家湾的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开展海陆、空陆的中转业务,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或代理运输、仓储、配送、定舱、报关查验等服务。

(3)南京机场物流园区。依托南京禄口机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空运能力,充分发挥空运快速便捷优势,发掘宁镇扬及南京区域经济区内城市的市场潜力,发展空运物流。

(4)镇江港综合物流园区。镇江地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点,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及312、104国道都由此通过。距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常州机场48公里。镇江港是全国主枢纽港口之一,岸线长65公里,现有泊位137个,其中2.5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仓库及堆场39万平方米,通过能力为4063万吨。2001年镇江港货物吞吐量达2216万吨,其中集装箱7.3万TEU,在长江港口中列第三位。镇江—大港地方铁路把水上主通道和铁路大动脉、大港港区和市区联为一体。正在建设中的润扬大桥将构成长江南北又一重要通道。金钛软件信息平台的建设、总投资10亿元铭基商贸城的现代物流运作也为该市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作为宁镇扬物流区域和苏锡常通泰物流区域的接点,今后其沟通、融合两大物流圈的优势也将逐步显现。该物流园区应积极开展多式联运,辐射广大苏北地区。功能定位:仓储,加工,配送,公铁、公水、铁水中转,信息服务等。

(5)仪征石化物流园区。仪征东邻扬州20公里,西距南京市区70公里,已成为扬州和南京的重要卫星城。城市濒临长江,拥有27.6公里长江岸线,具有较好的港口岸线资源,建有我国内河最大、年通过能力达2000万吨液体码头和各类散杂货码头,宁通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鲁宁输道终极于仪征口岸。随着京沪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的相继开通和润扬大桥、宁启铁路的建设,以及西气东输管线在仪交接,仪征将成为集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管道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物流结点;从产业优势来看,仪征西有金陵、扬子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境内有世界聚酯特大企业—仪征化纤。可依托仪征化纤、扬子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发展以大型石化产品为主的综合物流配送基地,建设石化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建成大型的石油化工产品综合物流基地,使宁镇扬都市圈内与石化物流相关的集散、仓储、运输、采购、制造、配送、销售等环节在园区内得以衔接和实现,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综合运输通道和石油、天然气能源供给物流基地。

2.徐连盐淮宿物流区域。根据本区域的物流条件,规划建设2个综合物流园区。

(1)徐州淮海综合物流园区。主要以国内物流为主,依托淮海食品城等十大市场为主体的三环路市场带。功能定位:为淮海食品城市场带提供仓储、包装、分拣、加工、配送、运输、配载、商品批发、展示、电子商务交易和全程信息服务,还可进行货物集散、公路集装箱中转、公铁、公水联运、一关三检及为工业区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

(2)连云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连云港是新亚欧桥东方桥头堡和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是全国规划建设中的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要将连云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徐州物流区域的国际物流园区。连云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的选址要充分采用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进行货物集散,由于连云港港口地域狭小,可在中云地区选址。功能定位:以国际物流为主,开展港口散杂货的集疏、货物仓储、保税、出口加工、公铁、公水中转、集装箱中转及海铁联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

3.苏锡常通泰物流区域。根据物流条件,规划建设7个综合物流园区。

(1)苏州唯亭综合物流园区。以位于工业园区东侧唯亭镇的苏州园区物流中心为依托进行建设。利用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等快速货运通道,使之成为苏州与上海方向的重要国际物流转换枢纽,使进入该园区的货物即进入上海航运系统的内部网络,吸引货物在此聚集。功能定位:除为苏州工业园区提供仓储、配送、时效性运输等物流服务外,还具有货物集散、进出口货物分流等功能。

(2)苏州港综合物流园区。苏州港含张家港港、太仓港、常熟港,是集内外贸、海江河于一体,具有装卸、仓储、中转、贸易等多功能的综合港口,目前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货运往来。苏州港集疏运条件优越,海轮出长江口与我国南北沿海港口相通,内河驳船可通达太湖水系与浙江杭嘉湖地区,沪宁、锡澄高速公路及江阴长江大桥方便了与上海、沿江地区及杭嘉湖地区的联系。苏州港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要以港口和保税区为依托,选址应依托沿江高速公路、沿江一级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功能定位:集装箱水陆中转、国际集装箱运输、货物集散、仓储、保税、加工、配送、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

(3)无锡锡北综合物流园区。无锡锡北地区集中拥有具有现代物流雏形的无锡中储物流有限公司、无锡市大明物流有限公司、无锡货运交易中心等一批物流企业,以及无锡生产资料市场、无锡不锈钢市场等一批大型商贸市场,不仅物流量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交通方便,物流基础较好。物流园区的选址应考虑利用邻近的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锡澄高速公路以及紧邻无锡火车站、锡北运河便于开展多式联运的优势,除为无锡市的工商企业及周围的大市场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外,还可辐射到长江三角洲及整个华东地区。功能定位:仓储、运输、加工、分拣、配送、信息服务、多式联运等。

(4)江阴港综合物流园区。国家一类口岸江阴港的沿江码头有集装箱、钢材、建材等大宗物资的中转货场超百万平方米;有华东地区一流的钢管集散基地—6.5万仓储式钢管堆场;中邦粮油储运公司将建成年处理100万吨粮油的大型生产、加工、储运、中转基地;中油、中石化和南荣液化气公司等单位已建成仓储能力60万立方米、年吞吐量800万吨的石化产品仓储基地。江阴口岸拥有发达的水陆联运网络,江阴长江大桥贯通苏南、苏北,锡澄高速公路连接沪宁高速公路与长江大桥,连通干支河流50余条,通航里程384公里。江阴港口综合物流园区要依托江阴港进行建设,充分利用沿江的仓储、运输条件,建设以石化产品、金属材料和粮油等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仓储、运输、加工、配送、信息服务、多式联运等。

(5)常州新区综合物流园区。常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常州新区沪宁高速公路道口市场群正在形成。沪宁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沪宁铁路及规划中的沿江铁路均在常州新区通过,通江铁路将沪宁铁路与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口相连。炎黄在线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国集装箱公司常州分公司的现代物流运作、浩源摩托仓储设施的兴建以及常州数码城市的开发等为常州新区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常州新区综合物流园区的选址主要考虑为新区企业及市场群提供方便的物流服务,可选在沪宁高速公路常州进出通道附近。功能定位:仓储、加工、配送、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

(6)南通港综合物流园区。南通港位于海、江、河汇集处,拥有海岸线205公里、长江岸线160公里,具有较好的港口岸线资源。南通港主要经营饲料、矿石、石化产品等大宗散货的中转、分拨等业务,其中进口铁矿石占了整个港口吞吐量的近1/3,已成为长江下游的铁矿石基地。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和苏通大桥建成后,南通的揽货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也促进南通港与上海港的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真正成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成员。要结合苏通大桥及宁启铁路的建设周期,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可放在规划的中期建设。功能定位:大宗散货的水水中转、农副产品的加工、配送及国际集装箱中转、铁水、公水联运等。

(7)泰州港综合物流园区。泰州水陆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境内长江岸线98公里,其中-10米以上较为稳定的深水岸线54公里。已建有长江港口3座,以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形成1000多万吨的年吞吐能力,综合码头可停靠2.5万吨级的船只。总投资11.3亿元的省重点工程—泰州引江河工程竣工通航,全长24公里,集灌溉、水利、、航运、旅游等功能与一体。该物流园区集水运、公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是开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物流的理想场所。功能定位:大宗农副产品、工业产品水水、公水中转,国际集装箱中转等。

(四)专业物流中心及功能定位。

依托我省主要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商贸市场等进行专业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6大专业物流中心。

1.苏州新区物流中心。依托紧邻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新区接口及京杭大运河、已具现代物流雏形的苏州高新物流中心进行建设,利用设在区内的海关直通式陆路口岸、海关公共型保税仓库从事物流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新区内外资企业。功能定位:仓储、分拣、包装、配送、时效性运输、一关三检、公共保税、出口监管、库存管理、信息服务等。

2.常熟招商城物流中心。常熟商贸市场较为发达,共有各类市场150多个,其中常熟招商城2001年销售额达132亿元,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服装服饰生产和集散中心,设有直达线路41条,辐射100多个城市。全国的面料、服饰、城乡市场信息和数万服装经营户汇聚在常熟,这些对常熟发展依托服装业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该物流中心要依托常熟招商城进行建设,地址可选在苏嘉杭高速公路与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同时考虑利用国家一类港口—常熟港的口岸条件。功能定位: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一关三检、商品批发、展示、电子商务交易等。

3.吴江东方丝绸市场物流中心。吴江东方丝绸市场位于沪、苏、杭的金三角中心,已成为全国丝织品生产、集散和出口基地,2001年市场成交额139亿元,是我省成交额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已开通30多条线路、辐射78个城市的运输通道。物流中心要依托东方丝绸市场进行建设,考虑到大环境尚需作较大改进,该物流中心的建设可放在规划的中期进行。功能定位:仓储、运输、配载、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商品批发、展示、电子商务等。

4.无锡新区物流中心。依托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建设,利用无锡高新物流中心、保税仓库、海关直通点等基础条件及区内有469家外资企业的优势,为新区外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功能定位:仓储、时效性运输、配送、库存管理、一关三检、出口监管等。

5.南京江北化工园物流中心。依托地处南京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长江北岸、紧邻宁连、宁通高速公路的南京化学工业园进行建设。与园区毗邻的有金陵石化公司、仪征化纤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等国内著名化工企业。南京化学工业园内扬子铁路专用线可直达,有各类码头11个,可停靠5000-30000吨级船舶,最大起吊设备600吨。由于南京江北化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刚起步,南京江北物流中心可放在规划的中远期进行。功能定位:化工原料及产品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

6.徐州香山物流中心。依托徐州储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建设,利用现有的1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条铁路专用线,为长虹专场店、万客隆家具城和紧邻徐州金山桥开发区工业园及筹建中的大中钢厂提供物流服务。徐州香山物流中心的选址要考虑大运河万寨港、铁路编组站,京福、徐连、徐宁高速公路及徐州观音机场的交通条件。功能定位:仓储、运输、配送、库存管理、信息服务等。

四、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一)战略目标。

构建江苏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发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物流业中的作用,促进信息流与物流的结合;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协同经营机制的建立;强化对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能力,支持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多样化物流信息服务。

(二)总体功能。

提高对用户需求和服务的响应能力;保证货物运输的快速性、可靠性、准时性;提高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对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能力。

(三)总体框架结构。

采用“层-共用信息层-枢纽城市层-应用层”的结构模型来构建,协调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省市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枢纽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之间的关系。物流信息数据的来源主要是相关部门和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包括计委、经贸、统计、交通、港务、航空、铁路、规划、税务、保险、银行、海关、信息产业、电信等部门和企业。

(四)建设策略。

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逐步完善的策略;在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方便各方运作,加快制定物流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和标准;抓紧建设全省区域性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系统的统一互联交换平台,以基础条件好、技术成熟、易于实现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为起点,互联国际经贸链各行业及相关部门,与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相连接,推进电子政务和物流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利用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连接物流中心和企业,构筑江苏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和物流信息共享。

五、现有物流技术改造与标准化

(一)指导原则。

以国际标准为基本参照系,其核心对象是集装系统,重点解决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的配合性问题;对现有物流设施装备进行改造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协调标准化规划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二)战略目标。

逐步实现我省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套,促进我省物流业质量及整体水平的提高,使我省物流业不仅能融入国内的现代物流大系统,同时也能无障碍地与国际物流大系统接轨。

(三)建设要求。

物流标准化规划的执行要强调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和对实施效果的评估,通过技术改造,将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作为物流企业市准入的必要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标准化规划。

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针对我省经济总量大、经济开放度高、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把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至2010年,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有50%以上的社会物流业务量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

(二)总体思路。

实施“物流企业再造工程”,通过物流企业组织创新,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变物流自理为物流代理,变企业物流为物流企业,从而优化物流供给,引导物流需求,培育物流市场。

1.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再造。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物流流程再造和供应链一体化,实现生产制造企业的及时(JIT)供应、及时生产与及时销售。一是完善企业的自营物流设施与功能,通过资源和功能的整合,建立生产制造企业的自营物流系统,统一管理企业的采购物流、制造物流和销售物流。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在完善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要逐步把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开来。有条件的大型生产制造企业,要让分离的物流系统单独组建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并为社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二是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部分外包,既可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购买自身所不具备的部分物流服务;生产制造企业也可在拥有物流服务设施与装备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本企业的物流。三是生产制造企业自己不再建立物流设施,而是把全部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

2.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再造。商贸流通企业,要利用商贸流通渠道优势和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基础条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优化商品的供应和销售,建立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物流模式,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一是批发企业要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加强批发与厂商、零售商之间的双向物流合作,提高商品的入货、发货速度,加快商品周转率。批发企业要向零售支持型企业发展,开展加工、分拣、包装、贴标签等作业,提高批发服务的附加价值。二是大型现代零售商业企业,如大型连锁超市、跨地区的专卖店商贸集团、仓储式商场集团,可以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以适应其经营品种多、商品流量大的经营特点,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并为社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三是中小型零售商业企业要逐步把商品采购、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业务分离出来,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要逐步缩小零售商业企业自理的物流业务比例,扩大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的物流业务比例,直至大多数中小零售商业企业把全部的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3.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业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过程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优势,通过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电视调度系统等先进技术,把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结合,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周期,提高物流的综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发展可从以下几个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的传统企业的资源重组、技术改造、功能扩张着手:

(1)公(铁)路货运站(场)。充分利用和整合既有设备,使运输、仓储、配送相结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扩展和延伸运输服务和代理的业务范围。试点建立运输市场会员交易制,为工商企业与运输企业之间提供市场中介服务。健全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物流技术,包括信息传递、标准化等,从而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2)港口。以传统的装卸和储存功能为依托,扩大产品增值服务的范围,提供货物包装、散件组装、修理、退货处理以及简单性加工等增值服务,使物流真正成为客户生产和销售的一部分。拓展水陆联运,加强与各种运输方式企业的合作,构建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

(3)仓储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共建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满足生产制造企业”零库存”的要求,提供从原料供应到产成品营销的全程物流服务。加强与运输企业、港口等物流节点的合作,重点发展全过程物流组织、货运代理。建立地区配送中心,重点发展生产企业、建设工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配送、商业配送等,特别是发展供应配送、销售配送、加工配送等一体化服务。

(4)邮政企业。利用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联系千家万户的投递网络、大量的运输、递送车辆、分拣设备和递送人员,集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于一体,开拓与物流相关的新业务,如邮政商务专递、礼仪专送、货品配送、在线配送、商品销售、社区服务、邮政延伸服务等。

(5)国际货代企业。面向外贸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扩展国际物流业务。加强与商检、海关、银行等部门的合作,向进货商检、出口报关、受理订货、库货控制、信息反馈等功能延伸。

(6)综合代理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以前述五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信息咨询企业之间的多样化联合为途径,建立契约型的综合代理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工商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市场营销、企业物流方案设计等综合物流服务。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力倡导和推动的物流模式。

(三)实施要点。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物流的宣传、研究力度,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

2.构建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物流服务供给水平。企业核心能力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技术人才的引进,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等。

3.进行资产重组,低成本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应立足于对存量资源的整合,把传统的仓储、运输,流通企业改造为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改造的重点包括传统的经营观念、落后的技术手段、陈旧的组织管理方式。

4.建立企业联盟,实现物流企业供需方的双赢。建立企业联盟可以使物流供需企业双方实现互补和共享,既能使优势物流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其运作成本,又能使工商企业缩短原料与产成品的交付时间,提高产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要促使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物流企业技术进步。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大力推进诸如条形码(BC)、全面质量管理(TQ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企业资源设计(ERP)以及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物流理论和技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七、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相关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法制保障,其中资金、土地、高素质劳动力、技术进步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不能把现代物流业作为一般产业对待,特别是在起步阶段,要用相关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一)坚持现代物流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涉及国民经济大多数产业,要坚持整体协调的发展方针,按照大流通的思路,破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建设和管理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物流园区等关系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各类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要通过科学论证,在符合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实行合理布局。

(二)强化对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建设要立足于统筹规划,立足于与国际接轨,立足于市场需求,立足于企业运作。一是对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所征用土地,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进行性减免,物流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内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与使用;二是地方根据初期开发建设需要,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对进入物流园区企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装备、扩大服务功能、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投资,给予财政贴息或融资支持,在经营初期一定时期内,实施适度税收优惠或减免;四是营造吸引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的环境,降低进入综合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参与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

(三)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物流业的接轨。要加强与国际物流业的合作,根据国家,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国内物流企业与境外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物流组织形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高起点地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江苏物流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四)大力培育各类物流企业。一是把发挥传统物流业优势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物流业的设施与市场网络,鼓励现有仓储企业通过改制、创新向物流配送企业转化。鼓励运输企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增添集装箱车、厢式车、冷装箱车及其他专用车投入物流服务。二是把国有物流企业发展与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相结合。在鼓励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经验的大型国有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同时,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三是把发展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坚持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鼓励中小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加快现代物流业的社会化进程。四是把壮大我省物流企业自身实力与实施横向联合相结合。在培育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按国际惯例运作、网络结构合理的现代物流企业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联合,建立、跨地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物流企业。五是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货代企业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我省物流企业向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并支持他们到国外或国内其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

(五)加强现代物流业法规制度建设。对现行法规中不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悖的法规、制度、规定,特别是对妨碍公平竞争、易于引起市场垄断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清理,创造相对宽松的市场发展环境。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封锁、部门垄断。推行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制,对货代企业与市域配送企业实行资格准入,形成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研究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制度,规范物流业的市场准入、竞争行为、行业技术标准,以保障现代物流业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健康发展。

(六)加快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物流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一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办和设置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大力培养物流经营管理与技术开发人才;二要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急需人才的培训教育;三要鼓励与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物流专家,加强和充实对现有企业物流的管理;四要加快现代物流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五要推动物流企业与咨询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融合社会各类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七)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听取了专家学者的建议,有关地区和部门在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物流发展规划以及组织实施时,应与本《规划》相衔接,《规划》编委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定期检查《规划》实施进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滚动调整有关内容,以推动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