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调研报告
2025-10-05 05:19:48 责编:小OO
文档
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调研报告

  一、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

  对企业的现状认识不清。在基层企业“三老”问题基本解决后,“企业改革已基本结束”、“不需改”、“不想改”的意识和畏难情绪在一些干部职工中仍较为严重,这给基层粮食企业下一步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其实,对现今的绝大多数国有独资、控股粮食企业而言,改革并不能说已经结束,许多合并、重组的企业购销、财务改了,企业经营管理还没有改,或没有实质上改,企业新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目标还没有完成。

  (二)经营理念差、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差、管理方法陈旧

  1、经营理念差。企业领导人的经营意识还没有市场化、效益化我们的企业领导普遍还习惯于把收购当作任务来完成,重数量轻质量,重数量轻效益;部分企业领导片面认为粮食购销价格紧跟着市场走就是市场化意识,收购时以收得进为订价依据,销售时以销得出为订价依据,而不善于依据市场趋势适时、适价、适量购销。

  2、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差。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不仅改变了粮食市场环境,改变了粮食交易规则,也改变了市场主体间的关系。企业自身的某些先天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粮食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在八十年代中期较为完备,曾通过附营业务有过一段繁荣,可惜没有保持和发展,近年来经历几次改革之后,粮食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几乎完全丧失。由于国有粮食加工业全部破产,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有粮食加工和食品生产能力,企业在粮食经营上盈利能力低,在一些有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十分困难,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管理方法陈旧。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基层粮食企业是的企业法人,应该享有的自主经营权,但政企不分的现象并没有根除;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但在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上,常常是企业越位,出资人不到位;粮食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模糊,管理措施和力度不够,不善于资本运作。二是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上,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不到位,约束也不到位。对基层职工的全量化考核,造成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全量化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加上粮食经营有量大收购时间集中、散装不易盘存的特点,管理又不到位,极易出现问题。三是国有粮食企业的核算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导致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较高,既不能与成熟的现代大型企业竞争,也不能适应与简单、低成本、短平快、少层次的民营、个体经营模式的竞争。

  (三)市场空间缩小

  粮食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受宏观因素影响外,微观层面上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口向更具体、更直接。农村粮食消耗增加,商品粮的比例日益减少,粮食企业获得粮食资源相应减少,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不同经济成分的经营主体不断进入粮食流通领域。性业务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少,已不足以维持一个企业的正常生存。由此看出,单就粮食购销业务而言,市场空间在缩小。

  (四)人才流失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目前的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吸引人才的亮点很少,外面的高素质人才很难青睐这个行业,而许多原企业培养的,正当而立之年,又与企业有一定感情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一方面是企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职工下岗失业。因此,留住现有人才,使人才有充分发挥的机会,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便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企业文化缺失

  一是企业外部形象受损,“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垮了”的传言快要变为公众的普遍认知。二是企业现有人员(包括管理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普遍缺乏信心。三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无序,且缺乏活力,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

  二、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一)思想、更新观念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始终没有触动企业的产权问题,效果并不理想,吃“两个大锅饭”的现象依然没有根除。这些只能说明,思想程度不够,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仍然有市场,必然对粮食流通改革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市场观念、企业运作机制等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思想、更新观念又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能一劳永逸。要在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保持思想的不断进步,改革才能向深层次推进。

  (二)因地制宜、因企施策

  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能以减代改、以卖代改,而是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优势企业,应当在卸下包袱的同时,优先进行资金注入、优化和延长产业链,支持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对资质比较好,但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单一的企业,可以采取企业职工内部竞买,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联营参股、管理层收购等途径,实现产权分散或转让,降低国有产权比重,改变企业产权性质和结构,引进和激活企业机制;对资质较差、资产不良、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应当全部退出国有资产,实行民营化改造。

  (三)转变与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

  与机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企业实施深层次改革的同时,积极把工作重点放在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达到标本兼治,既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又有灵活的内部工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紧密地把职工与企业利益捆在一起。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调动职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内在的发展潜力。在转变的同时,要积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并加以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四)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有机结合

  (1)在县级粮食局下组建一个带有资产管理性质的国有独资公司,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性粮食经营,接受委托负责国有资产的运营与管理,对独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出资人职能,确保债务不悬空,国有资产不流失。(2)对原有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涉

    及产权制度的撤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新组建公司制企业,建立比较到位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3)明确产权性质,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措施,实行风险抵押、租赁经营或净资产租赁经营。(4)对非产业用途的资产、闲置和对外租赁的资产、残破资产、产权手续不完善的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通过出售、转让、拍卖、变更合同主体等方式理顺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管理。

  (五)构建企业文化,打牢发展后劲

  基层粮食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点,一是重建企业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内核是企业团队精神,外壳是企业社会形象;二是修复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员工应该结为利益共同体,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利益共同体的是否建立有很密切的关联,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构建有特色、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全方位的协调、规范作用,是提高企业内在素质的关键。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