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2025-10-05 05:18:38 责编:小OO
文档
   姓名:胡海波                班级:08历史                学号:082006010008                                                               

贵州省土家族民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相融的一个国家,从古至今在文化上我国都是一个极为繁盛的国家,由于地域的广阔、环境的各异,再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性,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不同风俗的文化色彩,但是在这些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在漫长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土家族也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积极方面极大的推进了土家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这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首先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在社会上表现的那种行善积德,热心公益,为人民服务的习俗在社会上得到实践,在以前,土家族人民大都住在山区,地域特点就是山路崎岖,河水湍急,所以给人们生产和生活上、交通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土家族人民积极的补路修桥,还有就是面对路边的杂草荆棘也会随时的铲除干净方便行人通行,还有只要听说要修路、渡船、建学校等公益事业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积极,献劳力、献资金等尽其所能,作为土家族人民能够做到这些,本人认为其实是离不开他们朴素的人格和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的美德,在我的家乡印江,还有边缘县沿河、江口、德江、思南等县的好多村寨都还有见证以上美德和习俗的建筑物,比如梁桥、风雨桥、石板桥、花花桥等,这些都是土家人乐于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和见证,对于今天来说,这些不仅是土家族人民之间需要的美德,全国各民族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其次,土家族还有团结和睦,互贫济困,一方有难,八方帮忙,不记前仇,以和为贵的习俗。比如在农忙时节的时候,遇见老如病残、妇女和儿童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遇到插秧或收获的农忙季节,同村毗邻之间或亲人都会抽出时间给予帮助,或者互相换工,不计报酬。还有一个最能体现的就是遇到婚丧喜庆、起房造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习俗,更能体现团结互助、互通有无,扶危济困,团结和谐的精神,例如在遇到“白事”的传统习俗上,在这情况下,他们都会自动的相聚起来,相互帮忙,故有“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生不记死仇,一夜丧鼓化干戈”等话语流传至今,在这刻与死者的隔阂就烟消云散了,也通过这样的相聚,化解彼此遗留的矛盾,加强团结,从而来表现一份分担变故关心体贴,传达一种同舟共济的信念,树立一种无亲疏远近之分传统。但是还有像对死者举行“闹丧歌舞”的习俗,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在当今表现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但是在铜仁地区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土家人召开的小型追悼会,客观上是一次敬老活动,但是正面来说,这个习俗更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习俗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热爱,鼓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最后,土家族还有维护生产秩序,社会安定,鞭挞贪婪丑恶、热情好客,崇拜祖先,有恩必报、善解人意,赔礼求和,修身为本的传统习俗,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土家族人们从古至今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这些优秀传统习俗都为作为土家人们的团结做了很大贡献,而且在为整个中国的各民族中树立了一个榜样,为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正是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土家习俗也存在很多的消极因素,如观念保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等,这些在当今来说是值得改善的。

除了以上的传统美德上的一些习俗外,土家族的节日民俗文化更是一大民族的特色,而且在这些节日而的习俗中,也更能体现土家族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节日习俗的历史养分,在这些节日习俗中,完全具有土家族原始特质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其一就有“摆手节”与摆手舞,在贵州,摆手节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等地土家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重要的是在现在摆手舞是这些地区一个积极继承和传承的一个节日文化,在印江是把摆手舞和花灯舞作为该县文化开发的一个重点,它的历史来源是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军官几经抵抗,但节节败退,人民惨遭杀戮,当时湘鄂渝黔边的几万民土家族男儿,毅然应征斗倭,英勇杀敌,立下了“东南第一战功”,从此土家族人民为了庆祝这一胜利,而有了摆手舞这一习俗。

其实对于摆手舞来说,它有很多种表演形式,对我来说最让我憧憬看到的表演舞蹈,就是跳“茅古斯”,至今在沿河县和湘西土家族还有跳这舞蹈,武者身披稻草衣,头部全部用稻草包紧只露眼睛边走边跳,十分活跃。还有就是现在沿河县的打闹歌,它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也可以窥视土家族“摆手舞”的轨迹,从历史的角度和研究的角度,“打闹歌”本身还是仍然保持着摆手舞那种祭祀和娱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我们从黔东北“摆手舞”的大力开发来看,这些无疑对土家族民族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发展,民族团结,还有旅游经济大发展,还有土家族的民族风情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意义。

其二就是“过赶年”,这一节日也就是土家族人民比其他民族赶早一天于农历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这一节日自古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对于过赶年的一些内容和形式现在至今都还是保存得完美,比如蒸甑子饭、煮和(贺)饭、蒸坨坨肉、贴年画、打糍粑等独特年俗,而对于它的来源,好几个县都有自己的来历,如印江县是明朝为了抗倭,提前一天;而思南相传是土家老祖公要去外地一个叫黄土高坡打仗,来不及过年,故提前一天,还有黔东、湘西土家族也是各异的,但是按专家来看,“过赶年”还是在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江口县和邻近的印江县地区最早形成,并传播开,不管如何它始终是土家族一个重要而不可少的节日。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土家族的民族民俗文化远不及这些,我虽然作为土家族一员,但是我现在对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心生担忧,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在慢慢的渐行渐远,随之带来的就是民族文化会被慢慢的消失在实际生活中,而大多的被留在人们的记忆和书本中,新时期的我们现在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成为现在本民族一个重要的话题和任务,现在的我看见了本地方人们也在努力的挽回即将遗忘的文化,积极打造民族风情城,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在这些努力中能够看见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能走得更远好,而且被多数本民族人给继承和发展。

                     参考书目:《土家族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