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农村时期的文化建设
2025-10-05 05:19:10 责编:小OO
文档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我县为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农村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发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通过走访调研,将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

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较远。

二、部分偏远乡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精神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

村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

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

四、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1)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导致人才外流。(2)工作人员缺乏。老一代工作人员中,多数人当上了领导干部或调换了

单位,现有的工作人员大都在50岁左右,都面临退休。

(3)专业培训偏少。近几年来,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都是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的,无法提高专业水平。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更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应在以下方面继续着力:

一、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经费投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积极探索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二、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建立和完善乡镇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三、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场馆的利用率。

虽然最近几年农村新建了许多文化站,但在一些地方,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现有的农村文化站发现有被挪用挤占或空闲锁门的现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是软件陈旧。如有的地方的图书一直没有更新,缺少吸引力;三是软件不配套。如有的文体设施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四是被服务群体具有特殊性。如在一些地区,中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基本是老人群体,如何对老人进行文化服务,值得研究。这就要求全区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要注意软件更新、配套,要研究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服务。

四、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1)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x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x歌舞文化活动、x文化活动、x文化活动等。

  (2)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3)特色文化活动。我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文化等应成为我县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4)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五、优化环境,培养人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服务专业队伍是关键。

(1)加强对乡镇现有文化干伍的业务培训和辅导,每年适时组织举办乡镇文化干部培训班,提高其理论和业务水平。

(2)建立一套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招考到村任党支部副或村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可具体负责村文化服务工作,抓好村级文化室的建设和发展。

(3)注重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发展民间演出队,推动民间文艺的繁荣。

六、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保持一致。要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