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汉书·萧何传》原文及译文
2025-10-05 05:19:13 责编:小OO
文档
《汉书·萧何传》原文及译文

《汉书·萧何传》

【原文】

萧何,沛人也①。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②。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③,何独以五④。秦御史监郡者⑤,与从事辩之⑥。何乃给泗水卒史事⑦,第一⑧。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⑨,得毋行。

【注释】

①沛:县名。今江苏沛县。

②文毋害:谓精通律令文而不深刻害人。主吏掾:县令的属吏。

③送奉钱三:谓送俸钱的十分之三为赆。奉:同"俸"。萧何雄辩

④以五:以俸钱的十分之五为赆。

⑤监郡:监察郡县。

⑥从事:御史的属官。

⑦泗水: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卒史:小吏。

⑧第一:谓考核成绩最好。

⑨固请:坚决辞谢之意。

【译文】

萧何原是沛县人。因为他的文章没有人能胜过,而成为沛县的主吏。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曾多次在吏事上偏袒高祖。高祖后来做了亭长,萧何又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的时候,小吏们都只拿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唯独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秦御史监郡的人,曾和同僚们辩论过此事。于是萧何被授予泗水郡卒史一职,考核时是最好的。秦御史打算上书于朝廷,请任用萧何,然而萧何坚定地拒绝,这才没有去成。

【原文】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注释】

①丞:官名。长官的助手。

②丞相、御史:指丞相与御史大夫两府。

【译文】

后来高祖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一职。沛公到了成阳后,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瓜分府库储存的金帛财物,然而萧何却先进去把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

【原文】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①。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②?"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③。’语曰‘天汉④’,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⑤,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在《信传》。

【注释】

①谢之得解:谓向其认错才得以和解。

②愈:胜也。

③咎:灾祸。

④天汉:大河。

⑤进:推荐之意。

【译文】

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战败秦国的人,就可以就地称王。沛公首先战败了秦国,项羽后来,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才得以解脱。项羽于是在咸阳城进行焚烧,他和范增盘算说:"巴、蜀的道路险要,秦国的移民又都居住在蜀地。"于是说:"蜀、汉也是关中的地盘。"于是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的地盘分为三份,又把秦国投降的将领封为王,与汉王相抗衡。汉王很生气,于是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顺应汉王,但萧何却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是很好,但不是比死要强多了吗?"汉王说:"这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我们的兵将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去接受,结局只会非常悲惨。’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这个说法非常好。能屈于一人之下,而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展其志的人,只有商汤、周武王。我希望大王能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在这之后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来到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又举荐了韩信,汉王便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汉王让韩信领兵东定三秦,这一史实记载在《韩信传》中。

【原文】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①。为令约束②,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③;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④。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⑤,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注释】

①栎阳: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②为令:《史记》作"为法令",文义较明。

③可许以从事:谓准许其奏请,依从其行事。

④以闻:谓将所办之事汇报。

⑤兴:征发。

【译文】

萧何以丞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抚慰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攻打楚国,而萧何留守在关中,帮助太子,治理栎阳。制定了法令规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经常上书给皇上,皇上许可的就去做;来不及上书的,就以合适的方式去做,等到皇上回来后再告诉皇上。并且计算户民数量转运粮饷,以供给使用。汉王多次全军覆没,萧何便经常征发关中兵士来补充兵源,皇上因此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处理。

【原文】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①,上数使使劳苦丞相②。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③,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注释】

①京: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南。索: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

②劳苦:慰劳。

③胜兵:言能够当兵。

【译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皇上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萧何说:"现在大王在外辛苦征战,多次慰劳你,这是在怀疑你。为你着想,不如让你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去参军,这样皇上就更信任你了。"萧何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果然非常高兴。

【原文】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①,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②,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③,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④;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⑤。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注释】

①酂:县名。在今湖北均县东南。

②被坚执兵:披着铠甲,执着武器。

③顾:犹反。

④功狗:谓猎狗之功。

⑤功人:谓指挥打猎的人之功。

【译文】

汉五年,汉王杀掉项羽之后,做了皇帝,之后按功劳封赐将领,大臣们彼此争功,过了一年多以后还是决定不下来。皇上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先封他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拿兵器,经历了百余场战事,少的也经历了有几十回,攻占城池,抢夺地盘,大小都有功绩。现在萧何并没有立下汗马功劳,他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又没有打仗,官位却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皇上说:"你们都知道打猎的事吧?"大臣们都说:"知道。"皇上又问:"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臣们回答说:"知道。"皇上说:"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号施令指明野兽所在之地的是人。现在你们所做的只是抓住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发号施令,他的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你们只是自己一人跟随我,最多不过三两个人,而萧何却全族几十个人都跟随着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却的!"从此以后群臣都不敢再说了。

【原文】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何①,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②,进曰:"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③,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④,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⑤,入朝不趋⑥。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⑦"。

【注释】

①桡:屈也。这里是委屈之意。

②关内侯:秦爵名。第十九级。

③跳身:轻身走出。

④无见粮:谓缺粮。

⑤赐带剑履上殿:古时上殿朝见皇帝,必须解剑脱鞋。赐带剑履上殿,是特殊优待。

⑥不趋:不俯身快走。

⑦赢:犹多。

【译文】

列侯们受封完毕之后,在上奏位次的时候,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战伤七十处,攻城略地,他的功劳最大,应位列第一。"皇上考虑到他已经让功臣们屈从而多封了萧何,至于位次他没有办法再为难大臣们了,然而他心里仍想让萧何位居第一。当时关内侯鄂秋担任谒者一职,他对皇上说:"群臣们的意见都不对。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短时间的事。皇上与楚国相峙了五年,损兵折将,还多次轻身逃跑,然而萧何却经常从关中派来补充兵源。皇上并没有下令招募士卒,然而却有数万人在皇上身临困境之时赶来救援。汉与楚在荥阳相持多年,军中没有了存粮,萧何便从关中转运粮草,供给补缺。陛下虽然丢失山东数次,然而萧何却常常保全关中以忠于陛下,这是流芳万世的功劳啊。现在像曹参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一百个,汉室又能损失什么呢?汉室的胜利不一定非得有他们才能保全。为什么要把一时之功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所以萧何应当第一,曹参应该次之。"皇上说:"好。"于是让萧何做第一,并恩赐他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进朝廷时不必小步急行。皇上说:"我听说举荐贤士可以获得奖赏,萧何虽然功高盖世,但却由鄂君得以澄清,他才能彰显他的才能功劳。"于是在鄂秋原来所享有的关内侯邑二千户之上,又加封他为安平侯。当天,封赏萧何的父母兄弟总共十几个人,都有食邑。后来又加封萧何二千户,皇上说:"这是用来报答我在咸阳服役的时候,唯独萧何多送了我二百钱。"

【原文】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语在《信传》。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①。诸君皆贺,召平独吊②。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③,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注释】

①卫:护卫。

②吊:吊丧,这里是表示悲伤之意。

③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译文】

陈豨叛乱的时候,皇上亲自率军,赶到了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的时候,吕后采纳了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这些在《韩信传》中都有记载。皇上听说韩信已经被杀,便派使者封丞相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加派五百名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大家都来庆贺,然而只有召平为他感到忧虑。召平,原是秦的东陵侯。秦灭亡后,他便成为平民,穷困潦倒,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的瓜非常甜美,所以所谓的"东陵瓜"就是从召平开始的。召平对萧何说:"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露营在外,而您却留守于宫廷,没有遭受箭石之苦,反而却给您添加护卫,这只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在内部叛乱,对您有了疑心,从而给您配置了护卫守卫您,并不是用来恩宠您的。我希望您谢绝皇恩不要封赏,并且把你全部的家产都资助。"萧何于是听从了召平的计策,皇上果然很高兴。

【原文】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①,悉所有佐军②,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以自污③?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注释】

①拊循:抚慰,勉励。

②悉所有:谓以全部物资。

③:赊贷,乞求。自污:谓自己败坏声名。

【译文】

这年秋天,黥布叛乱,皇上亲自率军讨伐,多次派使者询问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回答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在安抚勉励百姓,把我的所有家产都拿出来资助军事,就像陈豨造反的时候那样。"后来门客又劝说萧何:"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位高为相国,功高盖世,然而您刚入关的时候,原本就很得民心,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民众都很亲服您,可是您仍然孜孜不倦地以求民和。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您,是怕您在关中的势力太大。现在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用低价赊买的方式损害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一定会安心的。"于是萧何听了他的计策,皇上果然很高兴。

【原文】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①,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②!"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③。"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④,弃⑤,愿令民得入田⑥,毋收槀为兽食⑦。"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⑧,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⑨,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⑩,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注释】

①道遮行:拦路。

②利民:谓夺利于民。

③谢:这里是之意。

④上林:上林苑。

⑤弃:荒芜之意。

⑥田:谓种田。

⑦槀:禾秆。

⑧贾人:商人。

⑨王卫尉:卫尉王氏,不知其名。

⑩秦皇帝:指秦始皇。

摇足:变动之意。

分过:分担过错。

怿(yì):喜悦。

徒跣:光着脚,表示认罪。

【译文】

皇上平定黥布后,班师回朝的时候,百姓在路上拦住了皇上,上书说相国强行贱买了数千百姓的田宅。皇上回朝后,萧何去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在相国竟然向百姓取利了!"把百姓的上书都给了萧何,然后说:"您自己向百姓吧!"后来萧何替百姓们上书说:"长安耕地少,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闲置不用,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不收秸秆做野兽的食物。"皇上大怒说:"相国收了商人的贿赂,竟然替他们请求我的林苑!"于是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让他戴上刑具把他拘禁起来。几天后,王卫尉侍奉皇上的时候,走上前问皇上:"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陛下会这么囚禁他?"皇上说:"我听说李斯当秦皇帝的丞相的时候,有好的事情就归功于皇上,有过错就说是自己的过错。现在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自己为讨好于百姓,竟为他们请求我的林苑,所以我才拘捕他治罪。"王卫尉说:"为官办事有利于民的事情就上书,这才是真正的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能怀疑这是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呢!况且陛下与楚军征战数年,陈豨、黥布叛乱的时候,陛下亲自率军前往,那个时候,相国守在关中,关中稍有举动,那么关西就不是陛下的了。相国那个时候不图利,难道现在会贪图商人的钱吗?而且秦王是因为不愿听对自己的批评,从而丢掉了天下,李斯是太过分了,不值得借鉴!陛下不必把宰相看得如此浅薄!"皇上听了之后很不高兴。这一天,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萧何。萧何年事已高,素来行事恭谨,光着脚入朝。皇上说:"相国不要这样!相国为百姓请求我的林苑却没有得到批准,这使得我就像是桀、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却是贤能的国相。我之所以治罪相国,只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原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①,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②!"

【注释】

①百岁:谓死。讳死的说法。

②恨:这里是遗憾之意。

【译文】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萧何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去探望他,问萧何说:"您百岁之后,谁能代替您呢?"萧何回答说:"没有比皇上更了解臣下的了。"皇帝说:"曹参如何?"萧何点头说:"皇上找到贤才了,我就算死也没有可后悔的了!"

【原文】

何贾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①。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注释】

①垣屋:围墙。

【译文】

萧何坚持在贫穷偏僻的地方买田宅,盖房建家却不修院墙。他说:"如果后代有才能,会学习我的俭朴;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抢夺走。"

【原文】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①。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遣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②。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③。"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④,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⑤。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长喜为酂侯⑥。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注释】

①筑阳:县名。在今湖北谷城。

②为:经营之意。

③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④元狩:武帝年号(前122~前117)。

⑤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⑥南长喜:南县(在今河北巨鹿县北)萧喜。

【译文】

孝惠帝二年,萧何死去,谥号文终侯。其子萧禄继承他的爵位,萧禄死后,由于他没有儿子,于是高后便封萧何夫人同为酂侯,他的小儿子萧延为筑阳侯。孝文帝元年,皇上罢免了萧何的夫人同,改封萧延为酂侯。萧延死后,他的儿子萧遗继承他。萧遗死后,由于他没有儿子,文帝又让萧遗的弟弟萧则继承,萧则因为有罪而被罢免。景帝二年,诏令御史:"已经故去的相国萧何,曾经是高皇帝的大功臣,参政共同谋取天下。现在他的后代断绝了,朕很怜惜,因此可以把武阳县二千户赐封给萧何的孙子萧嘉为列侯。"萧嘉,是萧则的弟弟。萧嘉死后,他的儿子萧胜继承,后来因为有罪被罢免了。武帝元狩年间,又下诏御史:"把酂地的两千四百户赐封给萧何的曾孙萧庆为酂侯,并且昭告天下,让臣民都知道我是在报答萧相国的恩德。"萧庆,是萧则的儿子。萧庆死后,他的儿子萧寿成继承,后来因为他献给太常的牲畜太过瘦弱,从而被治罪罢免。宣帝在位的时候,下诏让丞相御史查询萧相国是否还有存留的后代,查到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皇上又下诏把酂二千户赐封给萧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萧获后,因为萧获指使奴仆杀人而被治罪。成帝时,又赐封萧何的玄孙之子南长萧喜为酂侯。传子至于曾孙。王莽失败后就绝灭了。

【评析】

本卷记述萧何在汉朝建立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萧何,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与刘邦同是沛县人。萧何在沛县县衙当主吏,刘邦在乡下基层当亭长,彼此相处投缘,颇有往来。其后刘邦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辅佐刘邦成就大业。汉代建立后,他因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他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