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研究进展
2025-10-05 05:21:08 责编:小OO
文档
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脂症是一种或多种血浆血脂程度高于正常值的病症,它多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者运转异常引起,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类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健康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在治疗心血管这类疾病时,预防、控制血脂含量的降脂治疗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当前在临床中应用的降脂类药物品种较多,作用机理复杂,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因此合理的用药对于有效、安全的治疗高血脂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临床常用的几类降血脂药物,概述它们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情况,以便对临床合理使用降血脂类药物提供指导参考。 

  关键词:合理用药;降血脂药;临床效用;作用机理 

  在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是一类主要致死原因,主要的致病诱因便是高胆固醇血症,这一般是指患者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远高于正常水平,而引发患者出现各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降血脂类药物进行治疗,它能够促进胆固醇转化、促进脂蛋白代谢酶的表达和激活,水解甘油三酯,进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血脂类药物品种较多,作用机理复杂,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选择和使用降血脂药物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常用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多烯脂肪酸类药物等[1]。 

  1 他汀类药物 

  1.1药物及作用机理 他汀类药物是首选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常用药物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2]等,具有应用效果好、范围广、风险低的特点。它能够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的过程,进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同时可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水平,促进消除中密度脂蛋白(IDL)和LDL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残粒,从而降低它们的含量水平[3]。并且还可减少肝脏分泌VLDL,促进甘油三酯(TG)的水解,降低TG的含量水平。这说明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复合型的降血脂药物,能够降低LDL-C,使HDL升高[4]。多项研究均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0.65 mg/L的全身炎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心绞痛、脑卒中及跛行等疾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同时还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稳定甚至逆转斑块的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1.2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他汀类药物一般会引起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咽痛鼻塞、消化不良、关节炎以及失眠等症状,但这类症状通常并不影响治疗[6]。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肝毒性和肌肉毒性(发生率约为1%),引发高血糖和代谢紊乱症状出现。血清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则就可能引发肝损害或者肝炎。同时,骨骼肌分解破坏后会引起CK水平大幅升高,出现肌红蛋白尿,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但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很低,因此,建议开始使用药物时测定患者转氨酶含量,治疗中必要时也需进行测定。Sattar等[7]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患者的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了约9%,但这通常都是由于大剂量的使用他汀类药物。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指导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进行服药,不可过量,同时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原则,以防止出现因剂量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并且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的时候,也需根据药物的适应症情况进行用药,如患者有糖尿病、代谢综合征、HDL-C水平极低及很多高TG血症患者(如遗传性高TG)等这类情况,他汀类药物并不适宜单独使用,可以联合其他降血脂类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和胆酸螯合剂类药物共同控制血脂。 

  2 贝特类药物 

  2.1药物及作用机理 混合型高血脂症和单纯高甘油三脂血症的首选药物是贝特类药物,它是一种PPARA的激动剂,具有苯氧芳酸特殊结构,常用的药物有非诺贝特和吉非罗齐。可使血清HDL-C升高约10%~20%,TG降低25%~50%。它主要是通过抑制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2的活性,阻碍和降低TG的生物合成和VLDL的分泌。同时他还能够降低APOCⅢ、上调APOCⅡ的水平而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的活性,促进TG的水解,并且增加APOAⅠ的表达,保护HDL-C不被水解,升高HDL-C的水平[8]。综合多项研究结果,贝特类药物能够显著的降低血液中的TG、TC含量,改善脂质代谢异常情况,同时还具有抗动脉硬化、抗凝、溶栓等功效。这在改善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预防中具有良好的非调脂类改善作用[9]。 

  2.2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贝特类药物的一般性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痛乏力、胃痛皮疹等症状。贝特类药物长期大剂量服用也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肝毒害等情况发生,亦有胆石症、心律失常的报道[10]。同时显示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还会增加肌病和肾脏损害的风险。如吉非贝齐可显著降低他汀类的葡萄糖苷酸化,减少他汀类的消除,二者合用可增加肌病和肝毒性[11-12]。因此,除了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正确服用该药,同时还应该注意贝特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及依折麦布的联合使用情况,注意他们的代谢机理及相互影响,慎重选择药物配合,避免出现药物机理相似的药物高频率重复使用的情况发生。 

  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 

  3.1药物及作用机理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目前只有唯一一种,叫做依折麦布(又称为益适纯)。它是通过抑制小肠中的NPC1L1刷状样蛋白进行作用的,该蛋白具有转运胆固醇、植物甾醇和脂质的作用[13]。该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肠道对于胆固醇的吸收,进而减少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和肝脏胆固醇储量。Davidson MH等[14]的研究表明,依折麦布能够使患者血清中的LDL-C水平降低约20%左右。同时对于降低LDL-C水平,还与他汀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这一点在他们的研究中是不同剂量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S着依折麦布剂量的增加,患者血清中的LDL-C水平会降低51%~59%。同时还有研究发现,该药能够升高HDL-C水平1%~4%,降低TG水平含量8%。该药是一种选择性TC 吸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于胆酸、脂溶性维生素及甾体激素等的吸收不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中该药属于一种辅助降脂用药,联合其他类降脂药物能够发挥极其有效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高剂量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来说,采用中低剂量的他汀类联合依折麦布就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降脂作用。     3.2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该药能够引发患者出现一般性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腹胀腹泻以及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对于肝肾等脏器尚无明确损害性研究结果,但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注意该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剂量,不能随意变更用药剂量,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发挥药物的有效效果[8]。 

  4 烟酸类药物 

  4.1药物及作用机理 烟酸类药物属于B族维生素,当使用较大剂量的时候,就具有降脂作用,是一种广谱调脂药,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HDL-C的水平,降低脂蛋白a[apo(a)]和LDL-C、TG的水平。常用的药物有盐酸和阿昔莫司[15]。该药尚无完全明确的作用机理阐述,有研究发现,盐酸能够抑制HDL-C微粒在肝脏中的吸收和代谢,进而增加其在循环中的含量。Taylor等[16]的研究表明在500~2000 mg范围内,烟酸可是患者的TG降低5%~32%,LDL-C降低3%~16%,HDL-C升高10%~24%。采用烟酸1 g/d服用,能够连续9个月使HDL-C的水平上升。因此,该药也多联合其他降脂药物共同使用。 

  4.2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烟酸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潮红、瘙痒,出现发热、红斑等症状,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头痛乏力等现象。少见胃炎、肝功能异常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肝毒性比较低。目前临床上常用缓释烟酸,该药物纯度更高,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增强耐受性,并且具有更低的肝毒性。同时阿昔莫司作为一种烟酸的衍生物,其具有更强的降低APOA的效果,也有更少的不良反应[17]。因此,除了按时按量遵医嘱使用外,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皮下,选用烟酸极其衍生物的新型制剂,以提高用药效果和安全性。 

  5 胆酸螯合剂类药物 

  5.1药物及作用机理 胆酸螯合剂类药物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也称之为胆酸结合树脂。它能够与胃肠带内的胆酸结合,从而阻止其吸收,从而使得7-α还原酶水平上调,该酶具有催化胆固醇转化为胆酸的作用,这就使得胆固醇的分解代谢水平增加;同时,肝内胆固醇需求增加,还会使得细胞表面的LDL受体表达增加,加速清除APOB脂蛋白,从而使得血清中的LDL-C降低。常见的药物有考来替泊,考来烯胺,地委烯胺等。研究表明,该药物对于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通常也与他汀类药物可联合使用,降低血脂[18]。 

  5.2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腹痛、肠梗阻以及叶酸和维生素缺乏症。对于TC的降低效果较好,但对肠胃等的刺激较大,易引起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同时也会影响依折麦布、贝特类药的的吸收,降低他们的效果,因而临床已较少使用[19]。 

  6 多烯脂肪酸类药物 

  6.1药物和作用机理 多烯脂肪酸类药物主要应用于混合型高血脂证和高甘油三酯症,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最主要的是二十碳五烯酸(EPA) 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主要是来源于深海鱼油以及亚油酸、亚麻酸中。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TG含量和减少VLDL的分泌,增加APOB的分解代谢。研究发现,该类药物能够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冠心病以及死亡情况的发生,长与其他降血脂类药物联合使用[20]。 

  6.2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在临床上,该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恶心、腹胀,无明显的肝肾等毒害反应。还有可见的因深海鱼油气味引发的耐受不佳情况。因此,遵医嘱按时按量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7 讨论 

  由于血脂异常患者的迅速增多,使得大量的降血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临床上,医生应根据不同的根据高脂血症分型,灵活合理的选用降血脂类药物,注意药物的安全配合。就目前来看,在降血脂类药物中,他汀类药物仍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特别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时,应该注意各类药物剂量的合理使用,注意相关不良反应指标的发生情况,检测肌酐激酶,血清转氨酶等安全指标,防止发生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注重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楼丽红,楼小慧,赵洪英.降血脂西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养生保健指南,2016(18):220. 

  [2]赵丹,侯玉辉.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3):234-235. 

  [3]倪勇,张峰.有关降血脂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探究[J].医学信息,2015(25):91. 

  [4]周文娟,张闻东.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65. 

  [5]曹占霞.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663-6. 

  [6]陈清杰.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2):279-283. 

  [7]任路明,杨光.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5):466-470. 

  [8]劳炳焕,苏国生,朱庆明.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11(19):100-102. 

  [9]林臻作.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1):57-58. 

  [10]朱榕.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降血脂药物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593-594. 

  [11]李风雷,郭海英.高脂血症中医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111-113. 

  [12]潘琴.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概述[J].海峡药学,2013,25(5):293-294. 

  [13]郭艺芳.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3 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7):617-620. 

  [14]李艳芬,庄礼兴,朱晓平.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1):142-146. 

  [15]任建光.调血脂药物的分析与合理用药[J].北方药学,2014(12):166. 

  [16]沙丹吉.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3). 

  [17]李?\秀.烟酸类药物降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4):00196. 

  [18]江文文.胆汁酸螯合剂类降血脂药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5(11):67-69. 

  [19]潘琴.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概述[J].海峡药学,2013,25(5):293-294. 

  [20]郭衍梅.常用降血脂药物的药理及选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6):99-10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