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选择
1.艾青(p427)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艾青诗歌中心意向:土地与太阳;其诗的主要情绪是忧郁。
在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即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了诗坛的注目,被称为“吹芦苇的诗人”。诗人自称,这“芦苇”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2.徐志摩(p277)
现代诗人、散文家,他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在第二个十年这个时期写出了他的抒情名曲《再别康桥》,出版了《猛虎集》、《云游集》、《翡冷翠的一夜》。
3.“汉园集”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p283)
《汉园集》,诗集,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鱼目集》,何诗多吟咏爱情和自然,格调宁静而柔美;李诗多表现生活中的静态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朴实淳厚;卞诗或展现旧北京城的生活情景,或抒写人生的孤寂,风格凝练含蓄他们沿着戴望舒开辟的诗歌道路继续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更加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4.鲁迅(p2)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这个时期的杂文作品集有《坟》(《摩罗诗力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灯下漫笔》、《春末闲谈》)、《热风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短篇小说集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鲁迅杂文的意义: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鲁迅的杂文又具有文学现代性:鲁迅利用“无体之文”的杂文使他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使鲁迅的杂文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并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而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5.林语堂(p304)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被称为“幽默大师”。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早在20S他就曾撰文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并加以提倡;又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30S是其散文创作的高峰期。
半雅半俗,亦庄亦谐。
6.施蛰存(p252)
代表作,《梅雨之夕》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7.师陀(p245)
师陀(1946年后用的一重要笔名),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倾向属于京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后又有《落日光》等小说集。代表作品:《果园城记》、《荒野》、《结婚》(最好的讽刺长篇)。其艺术个性:第一,芦焚农村人物的清晰度很明显;第二,是他的讽刺的加重;第三,小说的叙述更讲究。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
8.丁玲(p231)
丁玲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她以第一个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冰心、卢隐等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所带来的沉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其早期作品里一系列“五四”退朝后小资产阶级的背叛、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感伤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品《水》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特大水灾为题材,描写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缺点:缺乏真切感受的生活,放弃了对个别典型的刻画。《母亲》以作者的母亲为原型,写出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与没落,写出辛亥第一代新女性叛逆、坎坷的不平道路。从一个家庭的侧面表现整个时代的变迁。
9.张天翼(p233)
“左翼”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包氏父子》是1934年到抗战前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一篇作品。1938年发表讽刺长篇《华威先生》
其讽刺小说的特点:第一,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第二,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第三,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第四,新鲜流动的口语。代表作品还有《宝葫芦的秘密》。
10.沙汀(p234)
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具有与鲁迅逼似的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品格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代理》,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的左翼小说,所具有的与茅盾类似的小说文体(社会剖析的小说特点),都是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的。
11.路翎(p388)
真正属于40S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着中篇《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80万字的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是其代表作。
历史地表现抗战前偶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是其小说的主旨,作品主观色彩强烈,且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特色。
12.赵树理(p366)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灵泉洞》、《三里湾》等;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以下几类农民典型形象:首先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黑儿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都是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就是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巨大的困扰与痛苦;其次是新一代农民形象、甚至有些知识分子和干部也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可能发生蜕变:如《李有才板活》照片那个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他们都是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封建枷锁的新一代。
赵树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首先,赵树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如《小二黑结婚》“大故事套着小故事”;其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远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再次,语言具有明白如画的特色,而且吸取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琅琅上口。
13.张恨水(p261)
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丹凤街》、《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 有“中国大仲马”、“第一写手”之称,赋予章《金粉世家》是其最早走出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的起始。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
14.张爱玲(p395)
张爱玲大部分短篇小说统收入《传奇》集,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成名作《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还有其他主要作品,《半生缘》、《小团圆》等。
15.钱钟书(p385)
代表作品有,长篇《围城》、《管锥编》(钱钟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写在人生边上》、短篇集《人·兽·鬼》。
16.孙犁
“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 、《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17.曹禺(p318)
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雷雨》是其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而《原野》则被人们称为“生命三部曲”之最。
18.夏衍(p335)
“讽喻史剧”《赛金花》,用了漫画的夸张手法,来讽刺当权者的不抵抗甚至求荣;历史剧《秋瑾》(原名《自由魂》);《上海屋檐下》是其戏剧的代表作。夏衍不似曹禺那样在雷雨般的激烈冲突中去展开人物的性格,他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时名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局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作品情节简约含蓄且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个人的命运。
名词解释(前八个重点)
1.左联: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坐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2.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3.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好人》好像五个“声部”的回旋、汇聚。
4.山药蛋派
1942年左右,赵树理首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味和山西地方色彩的作品,同时,同在山西的马蜂、西戎、孙谦、胡正、束为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也洗出大致相同的作品,他们在建国初曾分散。在50S中期,又不约而同地回到山西工作,并且不断创作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把他们的文学作品命名为“山药蛋派”,既因山西盛产山药蛋,又因他们在山西创作。《山西文学》的前身是《火花》杂志,是他们发表作品的主要阵地,因此他们又称“火花派”。
5.孤岛文学
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6.荷花淀派
又名白洋淀派,均以孙犁的小说命名,其主要成员有刘绍棠、从维熙等人。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孙犁的创作开始于20C30S,后来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又一方面孙犁在编辑《天津日报》时培养了一批文学创作青年,由此在天津、北京保定一带形成了以孙犁为中心的荷花淀派。他们的主要特色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情画意,将深刻的哲理意味与优美清新的情思融汇在一起。
7.国统区文学
8.区文学
9.后期新月派
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10.京派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11.海派
(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12.现代派诗歌:
《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13.七月派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14.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简答&论述
1.简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施蛰存是30S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擅于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分析,挖掘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甚至性变态心理,独创了一种新颖的小说样式
如在《将军底头》中运用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去重新诠释古代的高僧、名将、公主与草莽英雄,用被压抑的性意识去重新诠释、破解人物行为的动机,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现代版”的古人。而《梅雨之夕》则运用精神分析学极生动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男女”的心理变异,对人物在喧嚣的都市挤压下产生的浮躁、不安、惊惧、疑虑等病态心绪,表现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2.简析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其小说特点是:
(1)擅长于以直觉、多变的画面和快速、跳跃的节奏,表现“都市男女”形形色色的生活及其不安、狂乱的心态。
(2)他嗜写“十里洋场”中摩登男女的怅惘和肉的迷醉,尤其擅长表现人物在“快乐面具”底下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跌落的悲哀,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在技巧上,他大量使用快速、跳跃的节奏,直觉的、印象式的描写,外部行为与不统一的潜意识的并行标示,蒙太奇的组接方式,搭配奇特的变异修辞,来对描写对象进行有多重主观感觉“契人的”、立体的、亦幻亦真的呈示,从而创造了一种主观与现实合于一体的新艺术。
3.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1)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
(2)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
(3)对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4)对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4.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1)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小二黑结婚》是一个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宜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结局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受到惩罚,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与有了好的变化。
(2)在人物塑造上,也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3)语言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如《小二黑结婚》只用一句话“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便把“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
5.简评赵树理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
赵树理着力描写农民,创作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在艺术上能照顾农民欣赏习惯,把“写农民能看得懂听得懂”奉为创作信条。赵树理在解决作家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赵树理的创作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
6.试析《金锁记》的艺术特点。
(1)《金锁记》的故事紧扣人物命运而展开,情节富于传奇性,同时又交织入人物心理变态发展这条线,不只是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也神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对人物的心理剖析常常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2)小说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金锁记》的意象的描写艺术,能给人的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
(3)小说的语言特有韵味。张爱玲的语言文白相济,雅俗结合,有些像《红楼梦》的笔致,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有些苍凉的意味。
7.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1)思想内容:
①《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②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③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2)艺术特色:
①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②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③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8.阐释钱钟书《围城》的多重意蕴。
(1)显性层面上:《围城》是对抗战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的描绘。《围城》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性格和顺,有天赋的想象力,看穿恶劣环境却不能自拔,嘴上机敏而内心懦弱,是一个弱质知识分子的形象。其他人也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2)深层的意蕴:所有的人物都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败者,这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走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是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围城》的这个层面,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的感受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的,整个是一个反讽。
9.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
(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
(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
《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
(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
(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
(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10.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1)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①时间集中: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②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③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2)人物性格鲜明:《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3)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①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②《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③《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11.简析夏衍剧作的风格。
(1)富有现实战斗性,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表达与祖国、民族命运相关的主题。历史剧《赛金花》,是为骂的媚外求和;从《上海屋檐下》起转入现实题材,“从小人物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心防》《法西斯细菌》都和抗战的大时代息息相关。
(2)简洁朴素,取材平凡的日常生活,朴素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重在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上海屋檐下》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3)注意人物刻画,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如对俞实夫,选择了“九一八”前夕,“八一三”战争,等几个特定时代的场景、氛围、通过细节刻画俞实夫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心理。
(4)语言朴素自然,含蓄深沉,平易亲切。
12.简析《原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1937年曹禺写的三幕剧《原野》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1)思想
①它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②仇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他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之所以走上个人复仇的道路,是农民小生产的意识决定的。
(2)艺术
①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内心的谴责,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象征主义,借鉴美国奥尼尔的《琼斯皇》)。如他逃进森林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和内心的恐惧。
②现代主义手法,如森林的阴森。
13.简析《雷雨》的思想主题。
《雷雨》是“五四”以后出现的第一部多幕话剧。它以“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14.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典型意义: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我认为只有蘩漪才是《雷雨》的真的主角,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被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的蘩漪,是全剧的一个中心人物,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她敢爱敢恨,不计后果的突出个性,到剧末时最终引发了近乎疯狂的“雷雨式”的情感大爆炸,她有自己的思想 ,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
15.简述《日出》的思想主题和结构特点。
(1)思想主题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以陈白露寄居的豪华大旅馆和小东西陷身的下等妓院为活动场景,通过众多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揭露和鞭挞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丑恶和腐朽的本质,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社会,暗示了“一个伟大的未来即将来临”的光明前景。
(2)结构特点
《日出》在艺术构思上有了新的发展。《雷雨》采用了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日出》借鉴了契诃夫“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剧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把“有余者”和“不足者”中“人生的零碎和分散的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在技巧上,以交际花陈白露和她的旧友方达生作为全剧穿线人物,由他们联结了腐朽没落的上层社会和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社会,让“有余”和“不足”的两个世界展现出来,使人们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生活的全貌。
16.分析《日出》中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陈白露是曹禺继蘩漪之后塑造的又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悲剧人物形象。她出身“书香门弟”,学生时代受过新思想的影响,追求过自由和幸福。作者通过方达生之口告诉读者,陈白露曾经有过少女青春、美丽、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作者赋予陈白露以眼睛明媚动人,举止机警,神色不时流露出倦怠和厌恶的她那种飘泊人特有的外型特征,她不甘心这样地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丑恶的鬼地方。
在剧中,作者着力写了她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一面,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享受,她对潘月亭强颜为欢,用各种手段,博取对方的欢心。陈白露典型的心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陈白露是一个受害者,她认定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残酷的桎梏,她曾试着逃出去,但她又像金丝笼里的鸟失掉了在自由的天空里盘旋的能力,不得不回到自己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却又不甘心这样活下去。陈白露虽然堕落放荡,但也还有“人心未尽”的一面。她虽然不能自救,却还想救人,在陈白露决心要拯救小东西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她敢作敢为的性格。陈白露有时是清醒的,终究是糊涂的,她是个清醒的糊涂人。她的灵魂是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肉体在慢性自杀中腐朽。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配沉没在黑暗中,陈白露已成为鬼影憧憧的社会的寄生物,到头来她只是黑暗的殉葬品。金钱把人性异化了,人性被扭曲了。
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金钱统治的社会把一个年轻的女人逼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恶,让人们明白:人吃人的社会再也不能让它继续存在。
17.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p291)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犀利与刻毒;
(3)杂文思维中的“个”(“这一个”)与“类”(这一类);
(4)主观性;
(5)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
19.简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心内容及意义。
中心内容:讨论了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部关系”的问题。
意义:尽管《讲话》也涉及文艺理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但它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却是战争环境中党领导文艺运动的知道思想、基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它无疑具有正确性、权威性,并且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但毕竟来不及也没有可能充分考虑党统一全中国、变成执政党以后条件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了的条件之下,应该如何看待文艺、领导文艺,应如何对待文艺创作的主体——知识分子阶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在建国以后,《讲话》的一些本来只适于特殊历史条件的结论被任意引申推广,就难免产生了某些偏颇。
20.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及形象的矛盾性。
莎菲是左翼作家丁玲短篇《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的现代知识女性。她的性格“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她聪明美丽但贫困、患病而又孤独。她与环境对立,在性爱追求中苦闷、焦躁。她要寻找理解她的人,苇弟却根本不懂莎菲的心理;令她倾心的凌吉士,有着美男子的“丰仪”但灵魂庸俗,完全不懂爱情,使莎菲陷于灵肉冲突的矛盾中不得安宁。最后决然跑出必爱旋涡悄然出走。“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的女子在必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她的性爱心理完全是现代的,反传统的。作品从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女性与自我这三种关系来表现莎菲的女性自主意识,塑造了莎这负有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作的叛逆女性形象。莎形象表现了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年轻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抬头和现代必爱意识的觉醒及其在守旧社会对女性的旧意识旧传统的冲突。在艺术上,作者采取日记体形式,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莎性爱灵肉冲突的矛盾心理,作自我暴露,剖析式的大胆而细腻的描写,莎的复杂心理,挖掘得很深很细,是一篇出色的心理写实小说。
五四退潮时期青年女性的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在莎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对“真的爱情”的执着追求,个性的无限憧憬。但她毕竟已经不是生活在五四时代了。大失败后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这些,决定了莎菲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无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的危险,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这就是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病态反抗和全部矛盾。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