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2025-10-05 03:56:19 责编:小OO
文档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

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

  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

  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病理机制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伤寒论》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中医诊断

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

,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少阳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有在经、在腑之分。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

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性质:里虚寒。太阴病的成因,一为传经,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二为直中,由于里阳素虚 ,起病即见虚寒证候;三为误治,苦寒泻下太过克伐里阳。主要临床表现: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可呈水样,也可见白色粘液,腹胀腹痛呈间歇性,喜温喜按,纳差,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寒湿侵袭,脾胃虚弱为特征。   寒湿之邪侵袭,脾胃之气虚弱,健运失职,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呈水样或见白色粘液,说明本证之下利为虚寒性下利;寒湿中阻,脾胃虚弱,气机阻滞坝IJ腹胀腹痛呈间歇性,且喜温喜按;寒湿中阻,健运失职则纳差;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

弱为虚寒之象。

★少阴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厥阴病

六经病之一。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

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厥阴病证治法

  (1)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

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