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吸收
2025-10-05 03:48:53 责编:小OO
文档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吸收

         ——以瑞士旅游为例

                                                 班级:22080401

                                     姓名:李娇

                                     学号:2012020804023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吸收

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观光度假式的浅层次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异质文化的好奇,促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趋向文化旅游,参加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身体验异质文化的乐趣,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促进了旅游地的跨文化交流。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的概念。旅游活动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接触。旅游者承载着所在地区的文化元素来到旅游目的地,在这里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和参加旅游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表面看,是旅游者了解体验了目的地得异质文化,开阔了视野。实际上,这一过程是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所以,旅游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跨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旅游不仅促使目的地文化,也通过游客影响了客源地的文化。

一、现代跨文化交流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跨文化旅游。早在17、18世纪这种跨文化的旅游形式就形成了,到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发展成熟。作为一种延续几百年的传统旅游形式,它主要发生在西方或者其他发达国家内部。迄今为止,这种旅游形式仍然是世界上跨文化国际性旅游的主体。 

(二)发达国家旅游者到发展中国家旅游。这也是一种延续几百年的传统旅游形式。过去,这种跨文化旅游主要以事务性或者考察为主,个体旅行比较少;现在则是大规模的集体旅游观光。这也是当今国际旅游中比重较大的旅游形式。 

(三)新兴发展中国家旅游者出国旅游。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巴西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东亚、东南亚,在南美洲,出现了一批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品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旅游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娱乐活动,其中出国旅游逐渐形成热潮。 

(四)国家内部各文化区域之间的跨文化旅游,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到经济欠发达而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休闲。例如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客去西部、等地的旅游。 

二、跨文化交流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活动促使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游客是载体,随着游客在文化接触中的取舍,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地影响。   

首先就是使目的地文化庸俗化、商业化。大众旅游时代,技术和商业需求成为了旅游铲平开发的标准和原则。这就促使当地原有的特色文化很容易被包装和大量销售,其中大多数的包装都是不准确的。艺术和宗教的神圣性收到了侵害。在这种商业化运作开发下,目的地的文化失去了意义、价值和本真性。目的地文化趋于庸俗化和商业化,在损害自身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无法满足游客涉猎异质文化的需求。   

其次是目的地文化的"涵化"。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旅游是不同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目的地每时每刻都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每个旅游者的活动相对其日常生活而言却不过是蜻蜓点水,在整个旅游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向游客所采借的越多,向游客所传输的越少,由此出现了文化的不平等交流。   

再次是目的地的逆文化迁移。跨文化旅游接待中,目的地旅游服务提供者一味迎合旅游者特别是强势文化的旅游者的需要,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体验目的地的文化,许多旅游者是受到目的地文化独特性的驱动才去旅游的。由此可见,并不是全部的旅游产品都必须进行调整以符合国际旅游者的期望。保持自身的特色主流文化,使旅游者获得真实的文化收获。一些目的地为了迎合游客,展示丑陋庸俗的文化,是游客对目的地的主流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

最后是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即示范效应。事实上,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就会引起目的地的居民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想法。一些居民甚至会在偏差的示范效应下,丧失原有的美德品行,从事犯罪、等问题。旅游并不会直接引起犯罪等行为,但是旅游活动确实在某些方面加剧了这些。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是最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在国际旅游服务中,更加关注文化研究和能力培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瑞士,去瑞士体验他们是如何进行旅游中文化吸收的。

地处欧洲腹地的瑞士,只有4.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740万。这里资源匮乏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里人口稠密但不显拥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瑞士的旅游业更是使这个花园式的国家以博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性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瑞士旅游业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吸引游人的兴趣点。瑞士文化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多元化,她拥有四种官方语言即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语,这些语言区在文化上都趋向于毗邻国家,也就形成了众多的文化区域。文化上的绚丽多彩正是游人急于了解异域风情的兴趣所在,游人来到瑞士就等于进入了万国宫,加深了对欧洲文化和风俗的理解。名人故居,古老的教堂,汇集各种文化的历史博物馆都让游人一饱眼福。正是这种多元性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从文化层面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

以人为本,以客为尊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先进的旅游设施、优质的旅游服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它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应充分体现安全与舒适旅游产品应充分体现特色与个性,旅游路线应充分体现便捷与需求,旅游服务应充分体现细致与亲和。为游客创造一个“紧张而有序、疲惫但快乐”的旅游氛围。 瑞士旅游业发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其先进的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为了使游客了解天气 在山地景区所有酒店的电视都专门有一个频道实况传送山上的天气状况游客可以根据气候的好坏选择登山时机。为了给国际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瑞士在景区、旅游交通线路上都全面设置了国际标准图形标志满足了世界各国游客的需求。在瑞士由铁路、邮政巴士、游船、观光缆车组成的瑞士公共交通系统覆盖了瑞士几乎所有的城市和景点并以其人性化的服务和精确的运营时间而享誉世界。列车始发不差分毫。列车是瑞士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在每个站台上都有详细的列车到达和驶出时刻表。列车内部装饰不千篇一律有的车厢装扮得像乡村酒馆有的车厢布置得富有浓厚的怀旧气息。瑞士的火车站是一个综合的服务中心既可提供瑞士境内火车、巴士、游船的全方位信息又配备了懂得多国语言的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还为游客设置了预定机、车票和办理托运、兑换货币、寄存行李、租借自行车、滑雪工具等服务甚至还提供淋浴。瑞士的徒步旅行线路标识明确这些徒步旅行线路上有全国通用的黄色标识牌明确标识了目的地方向所需时间海拔高度。每个地区都配有详细的徒步旅行图。瑞士还专门为国际旅游者设计了全国通用的“瑞士旅游通” 针对游客在瑞士的停留天数、旅游类型给予不同的优惠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在瑞士旅游安全,便捷、舒适是一种享受。

瑞士旅游业坚持开放的态度,承认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明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需求差异;强调学习跨文化技能(技巧),注重根据有无特殊的习惯和喜好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瑞士学者认为,“做旅游,要经常问自己,客人究竟想要什么?”要充分考虑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特点,换句话说,要对其它国家的文化感兴趣,要主动研究。例如,瑞士在向中国推广旅游中,强调必须根据中国人的兴趣进行适应对策。针对中国与印度人,后者更愿意花钱在住宿上而前者则愿意购物的特点,所以在酒店导向上,面向印度游客时,强调酒店的舒适服务,而针对中国人则主要强调酒店的完善功能便是一个例子。

强调从旅游者的角度认识和改善旅游服务。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强调从游客和一线旅游服务者对旅游的意见,从细微之处入手,剖析问题的根源,研究对策,从而能够保证旅游服务按照游客的喜好与满意程度进行相应的完善,真正达到旅游人性化的目的。

强调从业者在旅游服务中的激情与自信。瑞士同行认为在旅游发展中,旅游从业者和管理者应当有发自内心的激情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客人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到旅游目的地人员的热情,才能真正地将旅游做好。

表面上看,不同国家提供的旅游产品在类型上和接待游客上也许是一样的,但是其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则完全不同,所以游客才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导致这些不同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所以在当前着力推进入境游之际,应当充分研究文化,研究国际客人对服务的需求与兴趣,按照游客的兴趣、习惯和国际化标准,有针对性地完善我们的设施、强化旅游的细节服务,全面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生态旅游的在人性化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反观现在中国的旅游很多的时候被称为“扫盲游”,也就是我国的很多的旅游还在初级阶段,走马观花,没有真正体验,景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等等诸多的问题,实质上每个景点都有特殊的含义,尤其是体验人文的旅游,更应该深层次的感受,只有深层次的感受,才能吸收这个景区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提升旅游文化。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