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作文升格技法指导
2025-10-05 04:02:36 责编:小OO
文档
作文升格技法指导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文系统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能掌握应试作文的写作技巧。本节课旨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文章或例文呈现的毛病,掌握作文升格技法,找出个人作文的升格空间,学会修改文章,争取作文的“增分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乃至语文学科的整体成绩。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运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去挖掘个人文章的升格空间,并且掌握升格技巧修改文章,让文章有不同层次的提升。

三、教学设想

指出问题——寻找方法——对症下药——强化训练

四、教学资料

考场作文示例

五、 教学过程

(一)由平时学生写作情况导入

上了高三,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训练,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觉得写一篇文章已经不难了?但是作文水平想在原来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是不是又有一些困难呢?所谓 “欲渡黄河冰塞川”,不知该从哪里寻得一片云帆,顺利渡向彼岸,这是我们同学们困惑的。本节课老师侧重指导大家学会运用作文提升的方法修改文章,让大家找到自己作文的提升空间,升格的作文要求比原来的文章提升3-5分,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就能找到自己作文的增分点,提高语文成绩指日可待。

(二)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例文一(资料另附)打打分,说说理由,并提出修改方向。

提问:这篇文章属于哪种档次?能打多少分?说说理由。(作文题目出自07年高考广东卷)

老师点评:这是一篇三类的议论文,评分是16+15+5=36。文章三个分论点——“书籍的传递有利于我们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思想的传递有利于我们古为今用,批判吸收”、“精神的传递有利于我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是扣题的,且反映了作者对传递话题的认识,同时也看出作者有较强的结构意识。存在的问题:开头、结尾对题意的表述不一致;中心不明确,东拉西扯,显得零乱无章;观点与材料没有很好的勾联,对材料没有进行分析,深入说理;文章“切入点”太大,泛泛而谈,事例笼统,说理不深刻。

提问:这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升格?试试如何修改。

升格点拨:升格目标是提升4—5分,建议在材料与观点的结合方面作修改。

1.这篇话题作文的论证思路是“传递什么—如何传递—传递意义”,因此可对论证的三个分论点的材料作加工改造,突出传递的作用——“书籍的传递如何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继承文化传统”、“思想的传递如何有利于我们古为今用,批判吸收”、“精神的传递如何有利于我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2.标题是“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开头应和结尾段呼应;且要把“书籍”“思想”“精神”方面的传递与“生命协奏曲的奏响”的关系揭示出来。

3.删去与“传递”这个中心无关的内容。

4.段落不宜过多,也不能过于笼统。

(三)总结升格技巧

1.标题要靓、新、简,切合文章内容与文体。

2.提炼题记,简明点题,揭示主旨,增添文采。

3.开头入题要简、明、快,直接点题,结尾要响亮,尽量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深化主题。

      开头、结尾方法------运用修辞(排比、比喻、对偶、引用、反复等)

常用论证方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论证、化虚为实与形象化议论说理等)

4.文章结构和思路要一目了然,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过渡要流畅自然。结构形式——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因果式。

5.对事例的引用要注意“三度”——信度(选用事例准确、能为话题服务)、广度(不同职业、领域、身份)、深度(古今、中外、社会热点人物与时事)。

事例注意详略得当,典型例子可详写,熟悉例子可略写,并且可以考虑组成整句,同时要结合话题对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说理的方法有假设说理法、例后解说法、对比分析法、聚散开合法、因果分析法、探求条件法、归纳推理法等。

6.点题扣题艺术:字面重复点题法、似曾相识点题法、浓墨重彩点题法。

7.语言表达:精炼优美、富有表现力、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8.审题立意要准确---话题作文要辨明话题关系、立意要准与新。材料作文抓材料的主要元素和关键词,注意立意的深度。

四)牛刀小试 

 给例文(二)(资料另附)打打分,说说理由,然后根据升格的原则与技巧修改它。

老师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得分是30+12=42分。文章首先引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歌词从反面入手,谈男儿比较注重尊严气节,不会轻易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设置悬念,然后转移到低头的不易,阐述自己对低头的理解----“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很有思想深度。此外,语言上有一定特色,内容比较丰富,对话题的理解也比较准确,但文章的思路不够清晰,结尾不响亮,力度不够,点题不透。所以,它的得分只能归结到二类卷的中等。

(五)结语

在高考中,我们要想拿到作文高分,平时就要注意寻找个人写作的提升空间,然后注意修改,因为“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希望课后同学们按照今天上课的修改思路、升格技巧,修改自己的作文,使作文更上一层楼。

【升格后的文章】

男儿的低头

    要一个男儿低头,何其不易呵。(和原文相比,修改后直接入题,使用“何其”一词后抒情色彩强烈。)

“大男人,不好做,风雨中依然执着,独自躺下将忧伤抚摸。”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的脊梁也承担着高贵的尊严,男儿之头岂可轻易低下。无怪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无怪乎宋江的俯首称臣会让许多人嗤之以鼻深感不齿。(保持了原文一样的特点,那就是从反面谈男儿的不跪,为后文的转折写男人的跪铺垫。)

然而,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过渡很自然,马上就转换到自己的观点上来了。)

如果说“不低头,即为骨气”的虚荣说法成立,那么关公在曹孟德麾下冲锋陷阵的日子,应算得上“最没有骨气”。但这段历史却被人们传为佳话,万世流芳。何也?关公之低头实乃英雄之低头。他懂得暂时低下高昂的头,保存完全之躯等待义兄义弟的消息;他深知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但属于自己,同时也牵连着两位皇嫂未卜的命运;他忍辱而降,一旦有刘备的消息,他会毅然同曹操决裂,过关斩将,重又抬头。于是我们看到关羽在曹操面前低头了,在那低下的双眼之中,在那入鬓的双眉之下,似乎藏着两颗晶莹的英雄泪。(还是将原文关公的事例加以改进,和原文相比,在描绘的形象性上和与自己观点的结合上有明显的改进)

这样的低头荡气回肠,这样的低头深明大义。(运用对称句式抒发自己的感情既做到了对上文的总结,又为下文的列举事例作铺垫)在那中原逐鹿、荒烟蔓草的年头,这样的低头见证了真正的英雄。

康熙也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他十四岁亲政。在水波不兴的太平气象下,却隐藏着勾心斗角和权利纷争,党羽的争权夺势,朝政的动荡起伏,自身尚未成熟……在这样的局面面前,年幼的康熙低头了。

国家的命运从此就如同一座沉重的大上紧紧压着这个少年的肩头。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看清了纷繁复杂的世道,有机会让自己飞速地成熟;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策划平定三藩,铲除鳌拜的宏伟蓝图;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成长为成熟的康熙,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的帝王。这样的低头仿佛破茧而出的蝴蝶,过程的痛苦换来了阳光下振翅的飞翔。康熙此时不再低头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三藩和鳌拜叛乱的火种霎时间在罡风中熄灭。这一切,全得益于康熙暂时的低头。(这一段是修改后最出彩的地方,它保持了原文连续使用三个“这一低头”构成排比这一特点,同时,又将句式变得更加整齐,而后边用了一个比喻句来阐释低头是痛苦的,它却能让你的前途更加光明。)

男儿的低头实属不易,而又是那么让人钦敬。我们也相信,当低头的男儿重又抬头的时候,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上演。(修改后的结尾之处和原文相比,更有力,同时和开头照应得更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老师点评:修改后的文章在开头结尾和材料的使用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行文思路和语言文采与原文相比有了一定的加强,过渡也较自然流畅。对事例描述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结构比较完整。但文章还存在语言不够精炼,思想深度还有待提升。该文可以归入一类卷的上等。参考评分:基础等级37+发展等级18=55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