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
2025-10-05 04:02:23 责编:小OO
文档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  

(全国新课标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都 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答案: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参】D  略是“简要”的意思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C  分析: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参】D 分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参】B 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讲明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其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今人之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参】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非使之 讲 明 义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利 禄 而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反 是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之士/ /固 当 熟 读// 深思 而 问 辨 之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参】B 【分析】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参】A【试题分析】A副词,/连词,尚且;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参】C【试题分析】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参】D【试题分析】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参】(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试题分析】(1)审、让;(2)足下、;(3)汲汲、不知我  

  (山东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有礼矣。出令不改,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B、  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 以退为进,错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正矣。”  

译文:( 国 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 国 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管子说:“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是役使人民的办法。 ”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象流水一样。  

   

(广东卷)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评分说明】共12处,每错3处扣1分。  

【标点如下】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补充注释】  

①鬻,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②训,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③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④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⑤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⑥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  

【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江苏卷)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B、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  

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D 解析: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C 解析:此题设题也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  

解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迷乱”“惑乱”比较好。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   

(福建卷)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 吴幼清 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 ,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答案】A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 吴幼清 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参考译文:  

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 吴幼清 先生。 七月二十八日 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此时彭泽的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则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意谓你彭泽县令管不着。”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为之动摇。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山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我要到池阳,求通守周侯南翁为我题写亭名。”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排挤。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已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安徽卷)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 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 文 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 于梨洲 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 元文延 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 郎因请 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 万 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答案】 D【解析】“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 C 【解析】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要翻译;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答案】 A  【解析】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 于 先生的文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 文 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 文 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 黄宗羲 先生那学习,又被 安排在 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 文 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 元文请 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 都由 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 全依照 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 于是请 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 万 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吾所不及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答案:D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答案:B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案:D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3分)  

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湖南卷)  

二、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 于大人 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有创新。A、那个,指示代词; B、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K]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注意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用原文回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答案:(1)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找准采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 暴秦乱 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答案】D【解析】顾:只是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B、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D、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答案】 B  【解析】A项中前一句是写棺椁之葬的起始;C项两句都写厚葬D项后一句不是写厚葬。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参】A【解题思路】 A中“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这句话不是文帝最终薄葬的理由。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参】13.(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棺椁。  

(3)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解题思路】(1)句的重点词语“厚衣”“封”“树”词类活用。(2)句的重点词语“亡”“求”“其”。(3)句的重点词语“去”“坟”“神”“则”省略句  

参考译文: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然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犉,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犉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北边,父母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 明的国 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章秦末农民军将领,即周文)的百万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月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 国暴虐 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辽宁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 常 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答案】A【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 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A【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答案】B【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B 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文: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所表大概数目,翻译左右  

参考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