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整版)高考★圆锥曲线★的基本公式推导(学长整合版)
2025-10-05 04:02:16 责编:小OO
文档
圆锥曲线的几大大题特征公式:焦半径、准线、弦长、切线方程、弦中点公式、极线方程

/*另外,针对“计算不好”的同学,本人提供“硬解定理”供大家无脑使用。具体的请参考本目录下的【硬解定理的推导和使用】文章。*/

圆锥 曲线 的切 线 方程 在 历年高考题中出现,但是在高中教材及资料都涉及较少。本文主要探索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应用。从而为解这一类题提供统一、清晰、简捷的解法。

【基础知识1:切线方程、极线方程】

【1-0】公式小结:x2换成xx0,y2换成yy0,x换成(x+x0)/2,y换成(y+y0)/2.

【1-1】 椭圆的切线方程 :

①椭圆 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②过椭圆 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③椭圆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也就是下篇文档所讲的硬解定理公式△=0的充要条件)

【1-2】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①双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②过椭圆 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③椭圆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1-3】抛物线的切线方程:

2物线  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②过抛物线 外一点  处所引两条切线是

③抛物线 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1-4】 基础知识的证明:

【公式一:曲线C上切点公式证明】

1、第1种证明思路: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设曲线C上某一点处 的 切 线 方 程 为, 联立方程,令,得到的表达式,再代入原始式,最后得切线方程式

(注: 的表达式可以在草稿中巧用点差法求,具体见下)

2、第2种证明思路:点差法(求斜率,其余跟第一种方法一样)

证明:设某直线与曲线C交于M、N两点坐标分别为、,中点P

则有 ,得

 又

 弦中点公式的椭圆基本表达式。双曲线则是)

当M、N无限趋近时,P在椭圆C上。即得切线斜率

3、第三种证明思路(注意:仅供理解,考试使用可能分

证明:由2(圆锥曲线切线证明)(同一目录下文章)可知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附言:第1种证明思路中,抛物线证明过程中稍微有些不同。③

①切线斜率可用导数表示。

②得到式子后,要利用把消去。

【公式二:曲线外一点引切线,过切点作直线的通式证明】(称为极线方程)

证明思路:过作两条曲线C的切线,切点为A,B。

。所以过A、B两点直线方程为

证明(就举椭圆为例)

解:过作两条曲线C的切线,切点为A,B。

过A点切线: ,过B点切线:。

过A、B两点直线方程为

【公式三:由公式一的思路可得】

【基础知识2:焦半径与准线】(具体关系与内容省略,详情看圆锥曲线知识表格)

【1-0】

【1-1】焦半径公式(具体推导用“两点间距离公式”也可解决,之后类似“求长度”的题型,求长度式子写“两点间举例公式”,结果可以直接靠背。对于焦半径PF,

口诀:椭圆F左加右减。(记忆:大则在前)

 双曲线F左加右减,双曲线上点P左减右加。

焦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关系如下。即()/e=

推广应用:

通过比例e的值 的值 的值

巧用公式(注:双曲线交于同侧、抛物线类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双曲线交于异侧时,公式就变为,具体自己推导吧

【基础知识3:弦中点公式及系列类似结论拓展】(坐标变幻只能用于证明部分内容)

【结论一:弦中点公式】

【证明】:设某直线与曲线C交于M、N两点坐标分别为、,中点P

则有 ,得

 又

 (常用)

结论:斜率不变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所得两点中点的轨迹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抽象理解型证明】

具体理解,可以用“坐标系变幻理解”

证明:设某斜率为定值k的直线与曲线C交于M、N两点坐标分别为、,中点P

,令。

∵变幻后, ,得到中点轨迹方程始终与MN垂直

【结论二:顶点连线斜率乘积公式】(用坐标变幻好理解)(部分设元会用它比较方便)

,具体证明见下面的“拓展性证明”,若要抽象理解的话坐标变幻后两个垂直,证明方法和上面一样。至于双曲线,则是。结论可以直接背,不过引用的时候还得按照下面的方法老实推导。

【结论三:(上一结论的延伸)对称点连线斜率乘积公式】(没法用坐标变幻)

证明:不建议设直线,直接设两个元最后消元即可(此处只列椭圆的,双曲线的证明类似)

A、B在椭圆上,且关于原点对称。

则有 ,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