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
2025-10-05 04:00:58 责编:小OO
文档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

作者:张广求,刘 文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11期

        [摘要] 药物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根据半衰期能正确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

        [关键词] 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61-02

        

        药物的半衰期(t1/2 )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一个很重要和最基本的参数,可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一般而言,t1/2是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或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1]。通常,药物的疗效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主要根据药动学参数如药物t1/2[2],t1/2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停留时间和蓄积程度,对于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1t1/2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量和剩余量的关系

        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体内药量减少的速率与当时的体内药量成正比[3]。对于具体药物,t1/2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是固定的常数,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当血药浓度降低后,药物消除速率也会按比例下降。t1/2长,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根据t1/2的定义,药物在体内经过1个t1/2 ,就消除了t1/2,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经过2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3/4,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4;依此类推,则经过n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1~1/2)n,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 n。

        2根据t1/2 确定给药时间间隔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是和药物的t1/2相接近的。除少数t1/2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外,多数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约等于1个t1/2 [4]。当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低于t1/2的浓度时,即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某药物的t1/2为8 h左右,则此药物的用法可为“1日3次”。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1日应按24 h计算,1日几次按小时来等分给药,则给药时间间隔应为8 h;但目前不论门诊或住院患者用药都是根据饮食习惯,只把白天时间算作1日,依据早、中、晚三餐的时间来定,因此就有餐前、餐中、餐后服等,则给药时间间隔约为4~6 h,而当日晚餐与次日的早餐之间服药时间间隔过长,导致晨间血药浓度过低。给药时间间隔采用前者,可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有利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而给药时间间隔采用后者,则血药浓度忽高忽低,影响药物的疗效发挥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

        如果1次给药,不论剂量大小,则经过5个t1/2后,血药浓度接近于零,体内药物消除完全。如果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为1个t1/2,首剂加倍,可迅速达到峰值。但t1/2过短或过长的药物或肝、肾功能不全时,不宜首次加倍。 

        t1/2短或很短的药物,要维持治疗水平,需要频繁给药,才能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水平。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应特别小心,为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好采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法较为合适。但是,目前临床上常将1日总用量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等加入大容量注射剂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这些药物的t1/2较短,如青霉素t1/2仅为0.5 h,用药时间间隔太长,不但使药物毒性增加,ADR发生率加大,而且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应缩短给药时间间隔,一般3~4个t1/2给药1次,1日总用量分3~4次给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t1/2短到中等的药物,如果治疗指数高,需每1~3个t1/2给药1次;如果治疗指数低,则每1个t1/2给药1~2次,以减少给药时间间隔的血药浓度波动。

        t1/2长的药物,每1个t1/2给药1次。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t1/2很长,如阿奇霉素t1/2为41 h,以每天给药1次即可,但重症感染者除外。如果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于开始给药时使用负荷剂量,将第1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注入静脉,但应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和t1/2有无变化。

        增加给药剂量,只能增加血药浓度,而不能缩短达到峰值的时间。t1/2不变时,给药时间间隔越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一些药理作用强、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茶碱、苯妥英钠等,血药浓度波动范围要小。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宽的药物,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可以大一些。单位时间内用药量不变,只缩短给药时间间隔,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范围。

        3t1/2 与稳态血药浓度的关系

        连续多次给药时,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t1/2有关,而与给药时间间隔和给药剂量的大小无关。如果一定时间内总剂量不变,给药次数越多,则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范围越小。

        如果连续恒速滴注给药或按t1/2间隔时间恒量给药,则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步上升,经过5个t1/2,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此时滴注速率和消除速率达到动态平衡,即使无限期连续给药,体内总药量也不可能再增加。 

        经过3.32个t1/2,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0%;经过6.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9%。因此,可用t1/2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平衡时血药浓度的峰值时间,以及停药后药物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4 t1/2可反映肝、肾对药物的清除能力

        t1/2除与药物的结构和性质有关外,还与机体消除器官的功能有关,同一药物在正常人之间t1/2基本相同,但在病理条件如肝、肾功能的变化,将直接导致t1/2发生变化。

        患者肝、肾功能的好坏,会引起药物t1/2的变化,肝、肾功能不全时,药物的t1/2要相应延长,易造成体内蓄积,出现毒副作用。如链霉素t1/2为2~3 h,肾功能不全时t1/2可延长50~90 h,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延长用药时间间隔或减少用药量。

        5 小结

        根据t1/2能正确确定给药时间间隔,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当t1/2大时给药量应减少,给药时间延长。按t1/2给药,既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确保药物疗效,又不至蓄积中毒,导致ADR的发生。药物t1/2改变程度可作为患者给药方案调整的主要依据,以设计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实行个体化给药,保证血药浓度上限不高于出现毒性反应的浓度水平,下限不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2]袁正希.我院137例门诊患者抗感染药物咨询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8,5(1):48-50.

        [3]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8.

        [4]邓树海,刘兆平.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0.

        (收稿日期:2009-12-1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