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参
2025-10-05 03:59:00 责编:小OO
文档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参

(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24分)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行。”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您杀了他。景公说:“不杀了,我听懂你的意思了。”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今  齐   地 /  方   千   里

2.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①私:偏爱        ②美:以……为美;    ③方:方圆    ④谤:指责别人的过错

⑤亡:让……跑了;⑥以:认为            ⑦朝:朝见    ⑧重:重视(看重)

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答: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②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答: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④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答: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人才。                                                                            

4.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2分)

A.时时而间进:间或;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实在,确实

C.皆以美于徐公:比                骈死于槽枥之间:在

D.使烛邹主鸟而亡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到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不杀烛邹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4分)

(二)【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17分)

(选自《贾谊集》)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经高,却更要把自己看的很低;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6.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担任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离开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答: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答: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

9.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3分)

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10.体会“王曰:‘善’”这句话时,齐王的复杂心理(4分)

答: 既表达齐王听了邹忌讽谏后的对纳谏的赞同和诚意,也恰如其分的写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三)[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③陋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21分)

[注]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     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参考译文: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侍奉您已经三年,您却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这合乎道理吗”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陋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因此我要把他辞退了。”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2)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3)高缭之事夫子三年:侍奉       (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给予、提供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答: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

13.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4分)

答:邹忌:善于以小见大、从家事到国事,设喻类比,敢于进谏,善于进谏,讲究语言技巧,委婉含蓄的讽谏,赢得齐王纳谏除弊、齐国大治的显着效果;高缭侍奉晏子三年,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这表明他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力,可以说是碌碌无为。

    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14.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各说明了什么(6分)

答:“门庭若市”说明一方面说明进谏的人很多;另一方面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确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时弊。“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15. 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能成功(3分)

答:(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2)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纳谏除弊。(3)齐国的确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

(四)[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17分)

参考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商量对策。公孙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16.解释下列词语或短语。(4分)

(1)门庭若市:宫门前和庭院内人多的像集市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面刺:当面指责

(3)期年:满一年              (4)不相说: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17.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邹忌的进谏引发你这样的思考(3分)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语言委婉含蓄,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争敌国。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答: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C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4分)

答: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五)【甲】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21分)                  (选自《新序》)

参考译文:

    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长叹一口气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终得以返回国家。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臣之妻私臣:偏爱           ②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③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④卒得反国:同“返”,返回

2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治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拜见

C.①时时而间进:间或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过错      ②及鲁肃过浔阳:到、经过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③吾知所以亡矣。译文: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

2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25.结尾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3分)

答: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26. 邹忌在妻妾客的赞美声中,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能从邹忌身上学到什么呢说说你的看法(3分)

①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人:论人客观;对己:正视自己);②要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要实事求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