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其原因
2025-10-05 03:58:32 责编:小OO
文档
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及其原因探析

[摘要] 就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探讨成绩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高职护理;中职护理;期中考试成绩

2010年4月下旬,我校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了期中考试。笔者对2009级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原因。

1 研究对象

我校0901~0904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197人,0910~0915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人。

2 结果对比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表1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

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经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笔者对2份试卷进行了比较,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因为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学生均以通过护士执业考试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了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笔者从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10个方面着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问题的选项为封闭式,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学生在“是”、“一般”、“否”中只能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486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7%。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其学习动机不甚明确,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任课教师授课的语速、方式、与临床联系是否紧密及课堂的互动情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学生的因素

4.1.1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对于护理学基础,大多数高职学生和部分中职学生比较有兴趣,经过教师对护理学基础的介绍、操作技能的练习和上一届同学的经验,学生能逐渐适应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高职学生较中职学生兴趣高。

4.1.2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发现,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4.1.3课前预习:调查结果显示,预习程度不高是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职和高职学生起点为初中毕业,他们学习习惯欠佳,中职护理专业仅有8.07%能做到课前预习,高职护理专业16.41%的学生能做到。

4.1.4听讲情况:调查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听讲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说话和开小差,还有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4.1.5实验课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自己可以动手,有新鲜感。部分操作步骤复杂,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加上练习时间一长,新鲜感消失,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1.6课后复习:结果显示,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而有些学生则根本不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提示学生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2教师的因素

4.2.1上课时能否根据学生的理解力来调整讲课的速度:学生喜欢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其不会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课堂效果相对好;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和语速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其学习效率降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4.2.2教学方式: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性学科。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图片、动画、模型、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先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升华为理性思考。实践教学中融入案例、演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感受病房的氛围和患者的心情,从而深入理解每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2.3上课时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相对就好。上课时照本宣科的教师,自然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4.2.4课堂与临床联系的程度:上课时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护理学基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临床小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尤其是与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有关的临床事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也很有帮助。

5 讨论

综上所述,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充分的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学基础教师应掌握护理相关学科的知识,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态度。

再次,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实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4]。积极聆听学生对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征,顾平,孙国珍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教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53-254.

[3]裘兴梅,马小琴,谷娟娟等.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7(2):91-92.

[4]程明珠,严建军,龚晓斌.有意识吸引教育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2-1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