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8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025-10-05 04:00:38 责编:小OO
文档
 2018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社区户基本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下面是带来的2018个人先进事迹材料【5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

      边大同志从1985年担任却藏村妇女主任至今,虚心向干部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受到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边大同志的先进事迹如下:

      一、做群众信任的带头人,为群众办实事

      却藏村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活动室建设差,无法发挥阵地作用,村里致富路子差,虽然有搞牦牛养殖基地,可牧民思想落后,意识不够开放,自2015年开始边大同志组织我村平日里处于闲散状态妇女,组建“妇女之家”民族手工业为群众致富当好引路人,创建一年之余,即创收8000余元,受益户达15户。

      边大同志为尽快了解情况,进入角色,她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积极开展村情走访,克服各种困难,平日里与农民交谈,听民声、察民情。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分片区到村民家中宣传“四讲四爱”和相关国家方针。

      (边大同志在村供销社)

      二、排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边大同志按“平安村”要求,紧密结合本村实际,在工作中该同志以身作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断学习社会治安法制法规及相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稳定居民生活,确保一方平安。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效抵制了歪风邪气。

      和谐才能发展,团结才能奋进,边大同志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了早排查,早化解。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

      三、搞好民主制度监督,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完善村务工作制度,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是加强村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纪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她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接着,她又结合本村实际,帮助细化、完善村务工作规章制度。

      边大自担任村妇女主任以来,她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搞好班子团结,班子团结得好就好像内燃机有了内在的动力,群众看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干什么事情都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在大的困难也不怕,在难的事情也能做,相反就成了一盘散砂,什么问题都会冒出来,要发展社会事业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边大同志的一系列实事,得到了乡主要领导肯定和却藏村牧民群众的称赞。她是村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四、丧偶不丧志,独自抚养女儿成人成才

      自从其配偶过世之后,家庭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坚强妇女的肩上,除了在工作之余,不仅承担起家庭的一切劳作,还要含辛茹苦的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平日里极为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阿里地区农行上班,小女儿如今在民族学院上学,两个女儿如今的成绩均是对边大最好的回报。

      在接触其女儿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两个女儿对母亲的愧疚,没有在失去父亲时母亲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陪伴在侧,让母亲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担。常常回想起的就是一家庭其乐融融的围坐在火炉边上唱着歌喝酥油茶,看着母亲手上的茧子一年比一年多,鬓间的白发都是母亲对这个家的付出,听着他们藏语版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禁潸然泪下。

      2.

      先进事迹

      团队内的导师都有较长时间海外留学经历,在与国外优秀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最大的体会是中国学生不乏资质、勤奋和实验条件,与国外优秀学生相比弱在思考以及对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能力。此外,作为新建所,我们积极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这造成学生来源渠道复杂。尽管如此,团队的每位导师都不放弃对每个学生的精心培养,坚持“没有差的学生,只有不负责的老师”的培养原则。

      做事要先做人,懂得贡献与协作。初期,由于实验室的设备设施众多而且复杂,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备损坏找不到责任人、未名液体未标注、实验室卫生不合格等情况。为了解决上述情况,导师们以身作则,分区对实验室负责,同时安排学生作为助手,和学生一起对实验室进行日常维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学生在跟随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经验,主人翁意识普遍增强,并可以指导新生进行相应的工作,一代传一代,形成了良性循环。

      注重思考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成立初期,团队的主攻方向为轻质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国家相关部门与研究所对该新兴方向非常重视。团队很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等项目的支持。轻质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制备对设备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团队老师总是身居实验室一线,亲自指导学生搭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及气路,并带领学生进行催化剂薄膜沉积设备和纺丝设备的设计与搭建。同时,实验室所有设备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亲自操作。

      设备搭建完成后,可纺丝碳纳米管阵列的可重复性差成为了项目的拦路虎。团队集中攻关,李清文老师还特地为自己安排了一台CVD设备和大家一起做实验。通过实验团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经常嘱咐大家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和大家分享数据的分析方法,还会请研究所一些做半导体CVD生长的老师过来给课题组的同学教授化学气相沉积知识。当时课题组的硕博连读生邸江涛同学主要负责做不同规格的催化剂,然后交给团队其他人用于生长碳纳米管阵列。出于好奇,邸江涛问能否和大家一起做一些生长的工作,爽快地答应了,并将自己的CVD设备提供出来和学生共享,不仅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使用CVD设备,还结合实际过程向同学详细讲解了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机理以及各种可能的因素对碳纳米管阵列生长的影响。结合实际的详细讲解使得学生对碳纳米管的生长过程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了解,这也使得该同学在解决可纺丝碳纳米管阵列的可重复性问题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后,带领徐耿(当时为课题组的硕博连读生)、王敏(硕士生)、勇振中博士等人优化工艺,实现了4英寸可纺丝碳纳米管阵列单片和多片制备,这为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奠定了材料基础。在此基础上,、张骁骅老师带着孟凡成(当时为课题组的硕博连读生)、赵静娜对碳纳米管纤维的成丝过程,结构、力学性能表征以及功能化应用做了系统的工作。上述碳纳米管纤维技术的突破使得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科研项目。又带领团队开展了浮动催化制备碳纳米管纤维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千米级,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的连续制备。以上工作使得团队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

      鼓励学生戒骄戒躁、敢挑重担,敢于挑战领域难题。高纯半导体型碳纳米管是制备下一代纳米碳基电子器件的关键,它可以通过直接生长和分离筛选两种方法获得,碳纳米管的纯度是器件性能的关键,然而纯度的提升却极具挑战。李清文老师,金赫华老师,邱松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带领学生坚持在这个方向耕耘,半导体型碳纳米管的纯度已经可达到%,并向%进发。此外,团队在单手性碳纳米管可控制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康黎星同学是课题组毕业的硕博连读生,在学期间一直从事碳纳米管结构可控生长研究,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JACS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学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在这方面康黎星同学深有体会。康黎星同学研一在北京上课时,尽管当时研究所生源比较紧张,还是力荐让他留在北京大学张锦老师课题组联合培养,希望能让他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研究。在北京期间,和他保持联系,时常关心他的科研和生活状况,鼓励他保重身体、劳逸结合。有一次,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聊到近12点,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又收到的微信,提出昨天问题更深入看法。不厌其烦的指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也不负老师的期望,用勤奋与汗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成功获得了高密度、高纯度(95%)半导体碳纳米管阵列,并实现了(m,2m)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相关工作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团队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努力开阔视野,并坚持每年邀请国内外各领域著名专家来所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组织学术研讨交流,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名家一起交流研讨。同时通过每年举办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成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

      加强团建,多元化培养学生。学生家里有难,大家一起帮忙,使学生感受集体温暖;长期坚持有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将科研课题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通过多元化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依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和调整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

      万军,男,汉族,党员,本科学历,出生于1969年4月。1985年参加在呼吉尔特卫生院工作,开始了他33年的基层医生职业生涯。33年来,万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在乌审旗呼吉尔特卫生院、乌审旗乌审召镇中心卫生院、乌审旗图克镇中心卫生院、乌审旗嘎鲁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下了他的奋斗足迹。

      一、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句话是万军第一次参加工作时所在的乌审旗呼吉尔特乡卫生院的宣传标语与办院宗旨,35年来,这句话始终树立在他的心中,贯穿在他走过的每一处卫生院工作始终。刚参加工作时,呼吉尔特乡卫生院是全旗乡医院基础条件最差的的老卫生院,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呼吉尔特村地广人稀,卫生院只有不到6名医生,群众就医难度十分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大胆创新,带领其他同事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另一方面俯首甘为孺子牛,无论面对的是衣衫褴褛的农牧民、身患重症的贫困家庭还是其他患者,他都积极问诊,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从事基层医生工作以来,每一天上门就诊的病人十分多,30余年共接诊病人20多万人次,出诊3000多人次。他跑遍乌审旗东部区图克镇、乌审召镇的每一条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在20多年前,卫生院因为物资匮乏无法供暖的年代,他曾经将自己家中烧火用的干玉米棒尽数拉到了单位,这样的事情,在从业的30多年间,万军做过不止数十次。

      二、始终如一,不同岗位做出同样不凡贡献

      2016年11月,万军来到了乌审旗嘎鲁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不同的岗位并未浇灭他工作的热情,反而使他迎难直上。他不断总结经验,开括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以个人力量推进工作走上新台阶。2018年是健康扶贫工作重要的一年,嘎鲁图镇辖区居民万人,其中有1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更好地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切实做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的帮扶,万军和同事们分片包干、有序开展。在前期完成国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按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精准扶贫行动计划,为行动不便的贫困人员,服务团队携医疗器械进行入户查体,体检项目包括B超、心电图、血生化等,确定家庭医生、发放“健康扶贫服务卡”、免费发放药品。自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辖区内贫困人员建立健康档案182份,并同时给予健康指导;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10余种1860余份,让贫困人员真正感受到了党和的关爱,该项工作受到了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坚定前进道路

      多年来,万军同志一直严于律己,在30多年的工作中始终铭记着农民的疾苦,不让农民多花一分钱,不浪费公家的一分钱。他始终恪守这样的信念:医院的功能就是尊重病人,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做好服务,首先把看好病这一实事办好。在廉洁方面,先从自身做起,加强品质、作风、人格修养,培养诚实、正直、廉洁奉公的品质,虚怀若谷、从善如行。社会的发展进步,给基层卫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万军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多年来参加培训学习达30多次,并利用业余时光认真学习基层医生的各类医学书籍,坚持资深医师专家虚心请教,对各类疾病潜心研究,在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通过自学和理论联系实践,他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处理得心应手,并在省级、自治区级刊物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著,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成为了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好医生。

      天道酬勤,万军同志连续多次获得旗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嘉奖,也为所担任过的卫生院赢得了满满的荣誉:2008年呼吉尔特卫生院被评为乌审旗卫生系统先进单位、2011年、2012年、2013年度乌审召中心卫生院被评为乌审旗卫生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度图克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全旗卫生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度全旗卫生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创全国群众满意乡卫生院初审考核通过等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坚信在像万军一样的千千万万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努力下,卫计事业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好!

      4.

      丁雪佳,男,党员,1984年生人,本科学历。2017年12月,受组织选派到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任第一。履职以来,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扎实工作,克难奋进,团结队伍,入农户下田地,抓党建促扶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为民爱民、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情怀,开拓了富民社区脱贫攻坚工作和经济社会全面建设的崭新局面。

      一、研究分析 了解村情

      摸准实情,了解居民的所思所盼,才能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丁雪佳驻村伊始的第一堂课,便是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富民社区278户基本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各家各户的人口、耕地、就业状况、收入来源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每隔一段时间,丁雪佳就翻阅记载本子上的资料信息,看一看哪家的基本信息有所更新,哪些人的困难需求还未解决,然后明确目标,紧抓落实。常常在清晨傍晚出现在居民集聚的街口巷内,与群众唠家常,倾听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一手资料。为了拉近和百姓间得距离,丁雪佳将社区一处闲置房屋改造成驻村工作地,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会亲自下厨给驻村工作队的队友和几个贫困户们炒菜做饭。短短一个月时间,社区内没有一个居民不认识新来的这位时刻关心牵挂着百姓的第一,他的敬业与热情让居民们都为他竖起来大拇指。

      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落实

      在广泛调研走访、吃透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丁雪佳联系各帮扶单位、专项推进组、社区“两委成员”、扶贫专干共同制定了富民社区精准扶贫工作年度计划,明确了社区、驻村工作队、专项推进组、帮扶单位的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扶贫工作机制“联抓”、成效“联管”、进度“联推”的共建共管工作格局;制定精准扶贫入户推进机制,定期协调帮扶单位每月入户走访2次,每月召开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推进会1次,以保证帮扶工作的实时动态开展;科学分析辖区内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生活主要收入来源、享受情况及帮扶成效等,制定《富民社区201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总方案》,因户施策,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部署各帮扶单位、推进组、驻村工作队、社区各个层面的帮扶职能职责,征求各方帮扶意见,弹性、动态修改帮扶计划,使帮扶措施落地生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党员争做“常青树”,通过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采用“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模式助力脱贫攻坚,营造了共同发力,合力攻坚的良好政治环境。

      三、融合发展,多项叠加

      富民社区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结构中,低保户11户24人,低保边缘户3户8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2户,因学致贫2户。丁雪佳根据贫困户人员结构类别选择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采用多种帮扶融合救助为基础,激发贫困户奋斗脱贫决心为支撑,积极协调各帮扶单位、推进组开展精准施策帮扶工程。

      就业方面,丁雪佳协调区就业局、各帮扶单位、推进组及各社区企业单位,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介绍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其中,提供社区公益岗位5人,每月880元。推荐就业4人,为其增收约2135元;推荐根据个人就业意愿提供社区农机具协管员1人,每月500元。医疗方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缴纳大病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协调乌达区中心医院为建档立卡户进行全身健康体检;有得贫困户们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丁雪佳忙先忙后地带着贫困户们去看病抓药。住房安全方面,丁雪佳协调住建局、土储、房管等部门,帮助3人修缮房屋,4人住进廉租用房,3人住进公租房,10人进行了房屋置换。丁雪佳亲自带着贫困户去看房,摇号,交房款,贫困户们住进了崭新的楼房,丁雪佳也跟着乐开了花。教育扶持方面,积极为辖区学生争取泛海助学行动、雨露计划、助学金等教育补贴,不仅为学生们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丁雪佳还时刻关心在读贫困户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常常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做一个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光荣使命的有用人才。金融扶持方面,为有效发挥金融在扶贫攻坚中的助推作用,进一步改善帮扶方式和手段,根据贫困户个人种植养殖意愿及规划,丁雪佳多次与乌达区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商议研讨贫困户贷款事宜,现已为3户贫困户申请到了贴息贷款,2户贫困户利用金融贷款扩大了种植规模,小麦成熟的时候,丁雪佳还帮着贫困户一起收割晾晒;1户贫困户利用金融贷款给女儿开起了小店,丁雪佳还时不时去支持着他们的生意,“四两拨千斤”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四、强基固本,落实产业帮扶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为了帮助贫困户找到符合自己的脱贫致富路,丁雪佳多次入户了解贫困户的需求与困难,倾听贫困户自己对摆脱贫困的想法及思路,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采用“党支部+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贫困户搭建想干事、能干事,想脱贫、脱真贫的发展平台。针对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托养”项目,采用“三点法”进行帮扶,即资金补贴一点、帮扶单位出资一点、贫困户自己出力一点来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拓宽增收渠道;丁雪佳根据贫困户个人发展意愿,设计到户项目帮扶计划,通过院内养猪、种植果树、饲养家禽等到户项目,帮住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助其增收脱困;正值玉米丰收之际,丁雪佳亲自统计成熟玉米数量,积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手段为贫困户种植的玉米进行宣传,携手社区包联共建单位在职党员、贫困户帮扶单位开展农产品采摘节活动,解决了社区农产品卖难问题,打造了富民社区观光农业,提高了富民社区农产品知名度。

      五、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志智双扶是检验成效的路检站,暖情共济是扶贫助困的充电港,为了使精准扶贫措施发挥实效,志智双扶工作落到实处,丁雪佳刻苦钻研,见到好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就想着自己社区的居民。开设“爱心超市”,采用“普惠+特惠”运营管理办法,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除日常积分外,采用一月一打分方式进行核定评分,兑换商品。44名居民共获得积分540分,其中11名贫困户共获得150分,通过积分累计兑换,激发了居民对爱心超市的支持力度和对社区事物的参与频度;为创新基层党组织学习方式方法,丁雪佳特成立了一支集党员、种植大户、养殖能手、居民代表、贫困户为一体的先进学习交流队伍,为贫困户学习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增强党性教育修养,知会祖国发展进程提供了交流平台。丁雪佳亲自带领着贫困户观看了记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去红色记忆文化博物馆学习党的发展历程,开展七一党建活动等,不仅让贫困户感受到祖国发展的进程,党人的初心与热忱,更给创造幸福路上的贫困户们无限的动力,激发了贫困户不懒惰、不掉队、不服输的脱贫动力和决心。

      责任使命在肩头,脱贫致富在路上,丁雪佳从不止步,更不自满,正如他常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无悔书写忠诚,热血铸就党魂,脱贫攻坚,正在进行时,

      5.

      南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河南省优秀党员许帅日前被民政部授予“孺子牛”奖。

      7月11日下午,民政部副窦玉沛一行受李立国委托赴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看望慰问许帅同志及其父母,并为他现场颁发了“孺子牛奖”奖杯、证书和奖金。“孺子牛奖”是民政系统最高荣誉奖,于1986年11月设立,主要授予全国民政系统中成绩卓著、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堪称典范的工作人员,以及国内外关心、支持民政事业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

      窦玉沛在慰问活动中说,民政部日前已决定在全国民政系统学习宣传许帅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他牢记宗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优良作风,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希望“孺子牛奖”为他增添动力,坚定信心,助他勇敢战胜病魔。

      许帅同志是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今年37岁。他多年来如一日,爱岗敬业,敢于担当,视救助对象为亲人,实实在在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他带领全站职工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使安阳市救助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12月被确诊为胃癌后,仍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勇敢对抗病魔,坦然面对人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顽强坚守岗位,积极履职尽责。他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今年“七一”前夕,河南授予许帅同志“优秀党员”称号。

      河南省副王铁,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王金华、人事司副文国锋,河南省民政厅王战营、副刘清民,安阳市李公乐、王新伟等一同前往。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