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创新督查检查方式方法 提升机关绩效考核质量
2025-10-05 03:53:01 责编:小OO
文档
创新督查检查方式方法 提升机关绩效考核质量

作者:潘威名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02期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升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大绩效管理的力度,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机关绩效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成和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的绩效管理工作由被动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动态监督转变,极大地落实了的各项中心工作,有效的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了新型的机关绩效管理机制和政务信息交互平台。本文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绩效管理工作的情况,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检测了过程督查的实践成果,并对绩效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督查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当前绩效管理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绩效管理;过程督查;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42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1 绩效考评引入过程管理的探索

        绩效的过程管理是指围绕行政的目标、任务,对任务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由于各地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不一,取得的成效也不尽相同,其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第一,专项督查。由行政任务具体实施的牵头单位或责任单位根据职能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工作的检查,以传统化模式的常规检查为主,其属于部门内部的自查。第二,察访核验。绩效管理实践中诞生出的创新手段,由绩效管理机构牵头,组织若干考评小组对各部门的工作目标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深入核实,对自评报告弄虚作假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最终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倒逼”各部门实事求是地报告工作绩效,并验证其真实性,在验证过程中确定成绩、发现问题、部署整改,形成良性的监督循环。第三,网络信息化监控。在过程管理阶段,通过信息化系统在线制订工作计划,填写工作纪实,并上传完成工作的文件、图片或影像资料的证明,将每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记录在案,随时可查,落实了一种常态化、平时化的监督管理机制。

        2 绩效考评日常过程管理和督查检查的现状

        绩效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对过程管理和督查工作的积极探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推动了绩效管理制度的纵深发展,但实际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理论成型滞后。在实践中,许多城市都结合了各自的特点,创造出既具体现代理念,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过程督查管理手段,如:数字、两重两问、电子监察等。与这些鲜活而丰富的实践相比,相关的理论研究则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目前,国内对督查检查的理论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原则和具体途径上,没有及时梳理、总结,并形成有特色和个性的机关绩效督查检查模式,因此,难以发挥出对过程管理的指导作用。

        第二,体系设置不科学。一方面在制定时缺乏与督查对象和组织人员的沟通,缺乏广泛参与,不能反映督查对象的需要与愿望,组织人员参与度少必然会引起督查体系制定过程中动力的不足,督查结果和反应数据往往难以服众;另一方面,督查标准制定不符合部门的实际状况,缺乏基于工作内容和部门岗位性质分析的科学细致的责任分解,常出现督查组人员不掌握一手数据,上级下达的任务不清,任务分解到基层的情况不明,报送进度情况不实等情况,最终为了应付达成年终绩效的标准,采取弄虚作假、谎报数字的行为,敷衍监督检查,无法真实地反映任务完成的情况。

        第三,结果运用不充分。绝大多数开展过程督查的误区在于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结果而检查,这往往会弱化甚至是忽视了督查反馈和问题改进的环节,一方面导致部门单位只知道成绩分数,不知道存在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整改;另一方面,很少将绩效反馈的结果运用到绩效指标改进的环节,没有纠错机制,没有从源头上去解决某些指标不切合实际的问题,忽略了对该年度绩效管理工作的审视,进而不能为下一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服务,难以体现绩效管理工作的“倒逼”特点。

        3 创新督查检查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督查执行技术手段的力度

        3.1 传统督查检查模式的改进方向

        制度化。督查工作需要统筹指导,当前绝大多数的地区和部门,以自行探索为主,内容设计和评估构建等几乎都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缺乏统一的工作规划和依据。在基层,绩效管理的督查工作更是带有很浓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容易受到人为的操控。督查质量往往取决于督查组成员的个人意志和素质水平,因此,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件的督查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差异,相互之间难以进行交流,无法达成一致。从长远来看,一套行之有效的督查制度,在遇到争议时,能够对人为主观的消极性程度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

        公开透明化。在绩效管理结果与奖惩挂钩的前提下,当前在过程管理的考核过程中,应加大督查的透明度。过去某项任务完成的好与不好,完全由数据采集单位决定,评定过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督查工作开展也多采取定性的方法,较少采用定量的方法,部门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削弱了的群众基础。民生项目存在进展缓慢的问题,应引入群众监督机制,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增加公众对决策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引导部门的集中力量,实现本职工作的突破创新,有利于绩效管理的可持续循环。

        3.2 传统督查检查模式的改进策略

        3.2.1 建设并完善绩效系统信息数据库

        建设包括指标考评数据库、进展情况数据库、项目分布数据库等在内的若干子数据库。子数据库之间既相互,又互通共享,为实现绩效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数据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和数据支撑。

        3.2.2 提升原有绩效传统的功能定位

        一方面,建设绩效督查决策支持系统,以日常的绩效管理和过程考评业务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化的数学分析能力,对督查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业务工作未来的变化趋势实现大致预测,并给出预期结果。在、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项目建设的问题上,为领导提供决策帮助和数据支撑,对一些由客观因素左右的决策实现量化处理以及量化模型分析。另一方面,建设侧重分析能力的专家系统,改变信息系统的录入、收集、传送、存储的简单操作,将督查评估与专家评估、服务对象评估、社会公众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性辅助决策和定量辅助决策相结合,实现系统的智能化。

        3.2.3 拓宽绩效系统线上督查渠道,从网络化管理走向移动化管理

        一是实现市本级、市所辖县区的“联动”数据自动报送。各县区直属部门或乡镇一级通过县区绩效系统在线录入、审核、报送相关业务数据的同时,实现市级绩效考评机构的实时跟踪、筛选、抓取及线上直接督查,精简县区绩效管理考核部门的中间报送环节,实现市、县区两级的直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级部门对县级部门直接实时追踪、监察考评的联动功能,确保市、县区部门的绩效信息无缝对接。

        二是实现部门数据迟报的自动扣分。其对应指标内容补充若干工作进度的督查监控字段,如每季度完成值比例要求、形象进度阶段性要求等,使各部门报送的原始工作进度自动进行筛选和评估,依据系统设定输出的数据回避了主观随意性,弥补人为造成的主观失误,有效地纠偏、纠错。将现代信息系统的自动监督管理功能与人工检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构建督查信息的“双保险”,保证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是完善绩效系统的督查提醒功能。在原有的重点项目的分布图上,系统以红、黄、绿三色亮灯等级,直观地显示出被考评责任单位重点绩效指标的进展和状态,不同的亮灯结果对应不同的督查等级要求,强化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双管齐下的考评目的。同时,增设利用移动端口实现数据报送和进度查询的功能,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移动APP实时传输现场督查收集的文字、声音及影像资料等,提升督查项目精准定位和形象进度实时展示的一体化信息处理能力。

        4 结 语

        未来的绩效管理在督查制度上的设计,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督查检查各环节的连接及相关配套设施,从而通过具体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建立新的督查机制。进一步明确绩效考评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责任,把、的要求和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具体有效的措施,以制度监督落实,以科技丰富手段,来增强绩效管理对工作的推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泽中,候永平.绩效导向的城市目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刘旭涛.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吴丹.中国绩效管理的制度性障碍分析[D].北京:中国大学.2008.

        [4]范柏乃.绩效评估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蓝志勇,胡税根.中国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J].政治学研究,2008(3).

        [6]陈天祥.绩效管理研究:回归政治与技术双重理性本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